低分子肝素联合血栓通预防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

2018-08-10 10:26罗永香劳景茂郑达武首志雄石朝绩麻元亮吴培生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13期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早期

罗永香 劳景茂 郑达武 首志雄 石朝绩 麻元亮 吴培生

摘要 目的:探讨脾切除患者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联合血栓通预防术后门静脉血栓(PVST)的效果。方法:收治脾切除术后住院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血栓通治疗,比较两组术后预防PVST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住院时间、费用和门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脾切除患者术后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联合血栓通,能有效预防PVST,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低、安全可靠。

关键词 早期;低分子肝素;血栓通;脾切除;门静脉血栓

门静脉系统血栓(PVST)是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手术后血管阻塞性疾病,发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或误诊[1]。PVST会引起肝功能衰竭、小肠淤血坏死等并发症,严重者导致死亡。本文对行脾切除术患者注入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血栓通,旨在预防PVST的发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3月-2017年1月收治行脾切除术患者66例,男36例,女30例;年龄24—66岁,平均(47.43土9.18)岁。排除术前已存在PVST、腹腔感染病史、恶性肿瘤行脾切除、血液系统疾病、1周内使用其他抗凝治疗、继发腹腔或消化道出血手术;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脾脏大小、疾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抗感染治疗。①对照组只单独给予低分子肝素5 000 U皮下注射,2次/d进行抗凝治疗,术后ld起静脉点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1次/d,连用7d后停用,7d后改用阿司匹林。②观察组:患者脾切除术后立即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 000 U进行预防治疗,2次/d,静脉滴注血塞通250—500 mg+0.9%氯化钠250 mL,1次/d。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1次/d。共应用7d。7d后改肠溶阿司匹林片口服。连续服用90 d。患者在抗凝与溶栓过程中时刻监测凝血酶原数及血小板计数,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后停用低分子肝素钙,所有患者中途未发生停药情况,出院后继续抗凝治疗90~180 d。

觀测指标:术后复查血常规和凝血功能,观察凝血功能的变化,怀疑出血时暂停用药;复查彩超、造影或CT,一旦发现门静脉血栓应及时行溶栓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住院时间、费用均低及门静脉血栓发生率。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预防效果比较:观察组并发症、死亡率、住院时间及费用均优于对照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发生PVST情况比较:观察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03% vs24.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保守治疗后康复出院。

讨论

门静脉血栓是脾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50%左右[2],早期预防及治疗可收到良好的效果。近年来,随着CT及B超的广泛使用,临床诊断门静脉血栓的准确率明显提高,患者能够及时预防、有效地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脾切除术后PVST发生率。

脾切除手术后引起PVST的主要原因:①门静脉动力学改变。脾切除后门静脉压力降低,使门静脉内向肝血流进一步减少变缓,门静脉血流速度降低,门静脉直径增宽。②脾切除后,患者血小板升高,血液黏稠度明显升高。③在脾切除后,手术结扎脾静脉形成血管盲端,静脉的盲端部位血流会明显减慢,致使血流受阻,以及脾静脉内皮受损,激活凝血系统,致使容易形成血栓。④患者血管内膜损伤。手术后机体应激反应,促凝和抗凝蛋白生理功能失衡,血液会呈现为高凝血状态。⑤脾切除后立即服用止血药物,血凝状态更加明显[3],容易形成血栓。

目前临床主要是给予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预防PVST,但起效时间长,抗凝速度较慢,不能有效降低血栓发生率[4]。低分子肝素钙作用时间短、起效快,能够在3h后达到血浆峰值,并且不受胃肠功能影响,可以在血栓未形成前发挥作用,有效阻止血栓的形成[5]。其药理机制为通过联合抗凝血酶Ⅲ,抑制凝血因子Xa参与血栓形成,还能促进t-PA释放,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从而起到预防血栓的作用。低分子肝素钙对凝血因子Ⅱ影响很小,不会明显影响凝血功能,比普通肝素要安全很多[6]。内皮素是临床最强效的血管收缩肽,与PVST形成密切相关,在调节门脉血管阻力、门脉血流量及门脉高压症的形成方面起重要作用。血栓通粉针是从中药三七提取而来,主要含三七总皂苷,其具有明显内皮素拮抗剂作用,活血化瘀,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本研究结果观察组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血栓通粉针在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后预防PVST有着较好的应用价值[7]。

脾切除术后患者要养成定期进行检查的习惯,术后出现腹痛、发热症状,及时进行超声检查,必要时进行抗凝、溶栓治疗。本研究充分发挥中药针剂预防血栓形成的功效,在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期间联合应用血栓通,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能够降低脾切除术后PVST发生率。

综上所述,脾切除患者术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血栓通,可以有效溶解血栓,降低血栓发生率,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赖万强.脾静脉残端注入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4,20(19):28-29.

[2]徐锋,王超,唐斌,等.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右旋糖酐预防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6,31(11):936-939.

[3]郑达武.低分子肝素联合血栓通早期使用在防治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1):1619-1620.

[4]刘雄友,高德山,高新华.脾切除术后早期抗凝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13,21(1):18-19.

[5]邹文香,黄汉飞,段键.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对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脉血栓的早期预防[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22(1):121-123.

[6]郑春雷,赵永福,唐哲,等.早期联合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形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6(1):129-133.

[7]晓峰.血栓通粉针预防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2,12(5):30-32.

猜你喜欢
低分子肝素早期
低分子治疗小儿肾病综合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低分子肝素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研究
儿内科门急诊患儿肠套叠189例临床分析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临床中的应用分析
早期应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百令胶囊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