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信息化“六维一体”推进模式 探索与实践

2018-08-15 10:13张荣华赵海霞张焕明周红春谢舒潇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8年5期
关键词: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互联网

张荣华 赵海霞 张焕明 周红春 谢舒潇

摘 要:在国际高等教育信息化新形势下,如何以“互联网+”思维推进信息技术与线上线下教学的深度融合,如何实现“变轨超车”和跨越式发展,是我国高校当前所面临的迫在眉睫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组织、政策、环境、资源、能力、应用等六维因素,构建了能够消解阻滞教育信息化耙向根源的高校教学信息化推进模式,推动信息化以规范、整合、创新的体制机制促进学校层面形成长效、联动机制,推进学校信息化教学生态化、规模化、效益化和可持续化。

关键词:国际高等教育信息化;“互联网+”思维;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推进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09-0040-04

一、高校教学信息化深度应用存在的问题

在国际高等教育信息化新形势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驱动创新的先决力量,推动着教育服务业态的转型升级,[1]我国高等教育在“新时代”有着目标更高、任务更硬、需求更迫切的新使命。[2]然而,近年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融合面临着网络学习资源相对不足和资源适应性不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足、应用支持与技术服务不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程度不够等现实问题,导致信息技术不能有效支撑教育教学改革、效益和绩效等问题日益凸显。[3][4][5]

高校如何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以“互联网+”思维从组织、政策、环境、资源、能力、应用等因素全方位一体化构建能够消解阻滞教育信息化的耙向根源的高校教学信息化推进模式,实现高等教育 “变轨超车”和跨越式发展,[6]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高校教學信息化“六维一体”推进模式构建——以暨南大学为例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为海内外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30余万人,他们来自全球五大洲170多个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为满足学校海外华侨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和更好地提升学校整体教育信息化水平,学校组织信息化部门积极探索研究,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省社科等17个项目支持下,构建了基于组织、制度、环境、资源、能力、应用的“六维一体”的高校教学信息化深度应用推进模式(图1),激发高校在教育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深刻变革,并在暨南大学进行了12年实践,取得显著效果。学校被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评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多次应邀在全国、省和国际会议上发言,50多所高校来校调研。

“六维一体”的目标是为更好地促进信息化教学快速、深入发展,遵循“政策制度是保障(确保高效执行),组织机构是支撑(强化服务管理),环境构建是基础(完善教学设施),资源建设是关键(重构教学内容),教师培训是先导(提升教学能力),教学应用是核心(创新教学模式)”的推进策略。该模式关注新技术和新理念对高等教育变革和发展所提供的优势与机遇,发挥技术的全媒体、多终端、广互联、强渗透的优势,重视信息化组织优化和顶层设计,优化和创新信息化政策制度体制机制,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推动信息化教学深度应用。同时将MOOC、智慧校园等推动信息化深化发展的应用推广作为一个基础性和长期性的常态工作,以MOOC等引领的新技术、新理念促进线上线下教学深度融合,探索形成多校区互动、社会服务功能强化和充分融合的大教育格局,提升教育质量和推动大学创新发展,促进信息化产生系统联动效应和规模绩效。

三、高校教学信息化“六维一体”推进模式实践措施与成效

1.组织机构是支撑,强化服务管理

(1)理顺信息化机制体制,强化机构职能转变,提高信息化领导力

高校信息化组织机构层面因历史上的机制体制问题,如信息化机构存在多头管理、信息化的教学应用内涵和机制被忽视、信息化规划存在局限性和执行滞后性等问题,制约了信息化深入发展。因此,要树立组织机构是支撑的科学观念,健全优化组织机构,在学校组织层面提高信息化领导力,强化支持服务管理,促进学校组织变革。暨南大学建立责权明确的组织机构,由副校长(CIO)负责统筹,保障管理、服务与实施流程顺畅。我校2003年将网络中心与电教中心合并成立“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2016年将学校党政办公室下属的信息化管理办公室归并于该中心。

(2)高校信息化机构优化现代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

学校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全力承担起学校的信息化职能,构建面向服务的现代化教学支持及一站式服务体系,构建多层次的信息教学服务模式,成为一线师生和学校层面的有力桥梁和信息化教学的强力推手。

(3)学校整合多方力量,扁平化的治理架构,形成多群体参与的三级架构

学校统整优化了责权明确的组织机构,由副校长(CIO)负责统筹,在顶层设计和宏观层面,由主要职能部门正职领导、学院主管教学的院长或副院长组成了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规划指导、对学校教学信息化进行顶层设计以及规划和政策的制订。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负责教学信息化工作规划的执行和落实、建设保障管理、服务与实施流程的顺畅等工作。在多群体参与力量方面,教师自行发起成立了核心教师团队和相关信息化教学促进会,促使信息化规划与决策成为扁平化的治理架构,全面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功能与效益。

2.政策制度是保障,确保高效执行

学校通过需求分析、顶层设计、反馈实践的方式,对教学信息化的开展给予了政策层面的有力支持。以学校发文的形式确立教学信息化理念与措施,发布教学信息化相关文件17份,形成教学信息化发展长效机制和保障制度,使学校教学信息化及在线开放的课程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更加系统全面、快速发展的通道,为稳步推进学校教学信息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1)设立教学信息化相关项目,形成教学信息化发展长效机制

设立信息化教学专项项目,按需适时立项共892项,给予经费支持;并根据应用情况给课程评定等级,予以相应的奖励。鼓励教师参与省部级教育技术项目立项,并给予经费配套。

(2)出台教学资源制作方面的激励措施,建立信息化教学应用激励机制

出台一系列工作量认定、成果认定、激励制度、标准规范等制度,鼓励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制作,对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给予认可,记入年度考核工作量;通过信息化教学资源与应用的评比评奖工作,树立典型,示范推动。

(3)对MOOC课程建设的激励政策

针对MOOC建设,学校在政策、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学校给予每门课程20万元建设经费。在教学学时上予以翻倍鼓励:首次对外授课,按普通学时3倍计算;再次上线授课,按普通学时1-2倍计算。

3.环境构建是基础,完善教学设施

暨南大学结合学校生源国际化、多元化的特点,充分利用新技术建构与时俱进的校园网络环境和立体畅通的信息化教学数字化环境,实现五校区互联互访、共建共享和协同创新,打造了与国际接轨的“全天候网络教学空间”,营造“以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信息化人文环境,同时多方位建设有利于信息化教学改革开展的软硬件环境,信息化教学应用普及率显著提升,受益面广。

在硬件环境方面,学校对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与创新提供新型信息化环境,如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心、现代化教学体验中心、远程互动教室、微课制作室、虚拟现实体验室、流媒体课件制作室、三维全景制作室、移动智慧教学环境、MOOC拍摄室、高清多功能演播厅等一系列智能教学空间,为全校师生开发、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开发环境。

在软件平台上方面,建成一系列與国际接轨的信息化云平台,主要包括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平台、制作平台、在线开放课程(MOOC)云平台及SPOC平台等四大信息化教学云平台,同时还有卫星宽带系统、三维全景制作工具、移动学习资源制作工具、智慧课堂工具等平台与工具。通过规范数据流、统一认证整合软件环境,以一体化、互通原则打通所有平台和工具系统的数据链接,实现协同工作。

我校通过平台建设和大规模推广应用,形成了资源建设与深度应用的良性循环,建成了覆盖100%本科专业的6100多门课程教学资源,其中全英/双语课程300多门,极大地提高了优质原创资源建设质量,学校教学信息化规模得到了迅速扩大。

4.资源建设是关键,重构教学内容

(1)与时俱进,设立MOOC项目,推动在线教育与传统教育深度融合,利用MOOC服务社会、传承文化和推动大学创新发展

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学校一方面出台暨南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相关方案和文件,建设40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另一方面,积极与国内知名平台(中国大学MOOC平台、清华学堂在线平台)沟通合作,与时俱进地建设了暨南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和相关SPOC平台,并与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系统对接,使暨南大学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经建设,学校已有32门MOOC课程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等慕课平台上线开课,是广东省上线课程最多的“211”高校,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50万余人选学我校MOOC课程。已上线的MOOC课程展示了学校的办学优势及特色,扩大了学校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我校正在探索多种教育形式深度融合的全新大教育体系,提升学校美誉度。

《中医与诊断——学做自己的医生》、《数字营销:走进智慧的品牌》两门在线开放课程在2017年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门课程入选中国大学MOOC奖学金课程,6门课程入选学堂学分课,3门课程在广东广电网络电视上线。《英语语法写作》首次选课人数71215人,第二次选课人数58915人;《生活中的货币时间价值》在好大学在线平台上线开课,有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宁夏大学新华学院等覆盖东、中、西部等多个地区的“985”高校、“211”高校、独立学院等多个层次的10所高校2300多名学生选学了该课程。学校建设了华文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等系列MOOC课程,服务海内外和“一带一路”国家,传承中华文化。

(2)打造学校教育技术“创新工程”品牌项目,持续、优质地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融合、创新

学校着眼于“互联网+”时代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重点关注信息化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以信息化校本教研项目为引领,持续建设大批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学校设立了教育技术“创新工程”项目,已建设13批类型丰富、学科分布均匀、受益面大的892个项目,包括MOOC培育项目42项,开发多种类型、立体化、多层次的网上优质示范课程、移动学习资源、智慧教学资源等,覆盖了本科98%的必修课程,汇总在大型多媒体教学资源中心供多校区共享,持续、优质地提升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为全校教师提供简单易用的制作平台与工具,建成随处易用的云视频制作平台及教学空间

为帮助教师打破技术壁垒,提高信息化教学资源制作和二次开发的质量和效率,学校引进了系列教学资源开发和课堂应用工具,如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系统、E-CLASS网站制作平台、三维全景制作工具、移动教学资源开发工具和智慧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工具,已有5400 多名教师利用这些工具进行开发与制作。为方便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开发多类型、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学校建设了随处易用的云视频制作平台、可接收32套境内外卫星或有线电视节目的卫星宽带多媒体教学系统及教师的个人空间。

5.教师培训是先导,提升教学能力

学校成立教学发展中心和教育技术培训中心,以教师专业发展和信息化能力提升为目标,建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型”和相应进阶式培养体系,出版编写培训教材《数字媒体技术与教育应用——基础篇》和《数字媒体技术与教育应用——应用篇》,将理论与技术、策略与方法、能力与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坚持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型地以混合式培训、体验式培训、网络培训、课题带动培训、案例研讨等形式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促进高校信息化教学纵深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培训类别包括新教师岗前培训、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多媒体技能培训、课题培训、专题培训等多种类型。专题培训一般为前沿发展或定制化应急专项培训,包括各种新理念、新技术的培训,除了教师教学信息化技能、网络教学平台、共享课、视频公开课、资源制作工具(视频编辑、音频编辑、移动资源开发工具、三维工具、微课工具培训、录屏工具等)培训外,尤其对MOOC、SPOC、智慧教学等热点应用邀请国内知名学者教授进行了系列讲座、研讨、案例分享及培训,快速提高教师队伍新型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应用水平,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6.教学应用是核心,创新教学模式

(1)加强MOOC和SPOC创新应用,开展“线上+线下”多校区互动教学模式教学创新,促进教育公平

学校依托2017年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结合已上线开课的MOOC课程,设立SPOC教学实践专项,首批立项27个项目。该项目采用线上(自学,学时2/3)+线下(视频见面课,学时1/3)的形式在多校区进行远程互动、视频互动、混合式教学和创新应用实践,解决多校区之间的优质教学资源共建与共享,促进教学质量均衡发展,体现教育公平。最近一个学年内开设9个班级,已有多校区3421位学生受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够多维度促进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加强智慧教学、翻转课堂、多元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学创新

学校2017年设立智慧教学工具应用专项项目28项,建设了基于移动端的智慧教学环境,完成五校区全部教室的部署,让手机成为量化学习和互动的工具,实现课前课后基于网络、MOOC视频或习题资源进行的翻转课堂,实现了课堂师生多元实时答题、投票、弹幕互动,打造便捷、易用的智慧教室。

(3)大规模推广“生生可学、时时能学”的网络教学平台,积极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多种“线上+线下” 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加以深度推广应用

学校自2006年开始建设与国际接轨的Blackboard网络教学应用平台,坚持“以深化教学改革应用,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原则,将信息化教学平台应用和资源建设及深度应用作为学校信息化教学工作的重要抓手,从政策、项目、经费、培训、服务、人员、宣传等方面着手,设立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网络优质示范课程项目,引领教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自主建构、协作交互和解决问题的工具。网络教学平台与教务处本科课程中心对接,成为本科课程中心的建设和承载平台。

目前,学校初级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已普及,平台用户数扩展至5万,覆盖全校五校区的所有本科生、部分研究生和继续教育学生,平台活跃课程达6171门,覆盖所有校区100%的本科专业,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授课率达98%以上,大部分课程已转入中级深度应用发展阶段;中级阶段深度应用的课程数量1200多门,经课程中心2012-2016年间认定的优秀课程达993门次,学校逐步解决信息化教学“知易行难”問题,实现从“要我用”到“我要用”转变,形成“普遍用、深度用”新局面;高级阶段的创新融合课程不断涌现,形成多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多校区互动、智慧课堂、翻转课堂、量化学习、主题探究、协作知识建构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全校推广应用,促进了学生解决问题、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的提升,构建了高校教育的新生态。

四、总结

暨南大学结合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律,紧抓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应用这一教学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所构建的以创新推广理论为指导的基于组织、制度、环境、资源、能力、应用的“六维一体”高校教学信息化深度应用推进模式,在全校形成系统联动反应、规模绩效和连锁效应,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通过信息化实践,显著提高了学校的教学信息化程度,为促进高校教学信息化工作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9 .

[2][6]吴岩.一流本科、一流专业 、一流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7(11).

[3]杨宗凯,吴砥.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2):3-9.

[4]张进宝,黄荣怀,吴砥.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内容与结论[J].开放教育研究,2014(8):76-83.

[5]左明章,卢强,杨浩.协同推进机制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可能之路[J].现代教育技术,2017(4):59-66.

(编辑:王晓明)

猜你喜欢
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互联网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