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兴趣,拉近师生距离

2018-08-18 09:10邹芸霞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29期
关键词:京口典故距离

邹芸霞

最近几天,观看了几节山东省优质课,可以说是节节精彩,各有特色,我在获益匪浅的同时也深感自己的专业素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课前热身,拉近距离

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学生,有一些教师通过课前的一些小活动拉近自己和学生的距离,消除陌生感。一位教学《锦瑟》的教师,为表达自己对诗歌的喜爱之情,给学生带来两首诗,一首是徐志摩的《偶然》,而另外一首则是自己根据此情此景做的一首《偶然》,是自己心情的体现,也寄予了对学生的期望。这一举动不仅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更体现了教师的个人魅力,让学生对这堂课充满期待。只有消除彼此间的陌生感,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展示自己,如果双方都矜持、放不开,那么这堂课必定会枯燥无味。同样,课堂上也可以采用類似的方法,先与学生进行相关的互动,使课堂气氛在教学前自然地活跃起来。

二、教学设计,要有亮点

怎样打破固有模式而又能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这是让我困惑的问题。而在这次的听课过程中,有几位教师的课堂设计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如,教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然通过典故分析情感是固有模式,但最后这位教师夺得了第一名。她的设计是围绕三声叹息展开的:一叹英雄无觅,二叹国运艰难,三叹报国无门。在分析第三叹廉颇的典故时,学生遇到了困难,不能很好地把握,此时教师就及时地展示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辛弃疾的三声“杀贼”一扫学生的阴霾,使问题得到轻松的解决,让人拍案叫绝。在本节课的最后,她又设计了一个情境想象,将自己化身为作者,在萧瑟的秋风中,登上京口北固亭,吟诵这首诗,情感饱满,再一次赢得了学生和全场观摩教师的掌声。

专家点评时也说,何时展示文本的背景最合适,是在没讲文本之前,还是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观看这20节课,答案显而易见了:就是在最需要的时候、在能够给学生以指引的时候展示。

枯燥的课堂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教师的设计出了问题,还拿《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说,如果一上来就让学生找典故,分析典故的作用,那必定是晦涩的,学生就会很难理解这首词的情感。

猜你喜欢
京口典故距离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京口驿的回忆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距离美
距离
闻鸡起舞
床到马桶的距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典故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