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需要活动

2018-08-22 19:01周湘辉
湖南教育·C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统计图数学知识学会

周湘辉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设计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動脑、动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习积极性,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

会想问题、会问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前提,也是数学素养的基本表现。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思考意识。例如,六年级学习“利率”知识时,教师在上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去附近的银行调查最新的利率,并与教材中的利率表进行对比,了解国家调整利率的原因”。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了解最新的利率信息,教育储蓄、国债等也进入了学生视野。学生在活动中有了这样的思考:为什么钱存入银行会有利息?我存入一定的本金,到期时我能获得多少金额?国债是什么?为什么国债只有3年期与5年期?这些问题,有些是学生能在课堂上解决的,有些也许还不很明确,但只要学生思考了,就是有价值的。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交往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提出了“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辩思维、创新、沟通、合作五个方面。其中沟通与合作都是指交往能力,是学生发展的关键能力之一。要提升学生的交往能力,教师可以设计数学活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在此过程中既学会倾听别人的观点与意见,更重要的是学会用证据说话,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与同伴合作分享。例如,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设计活动:学生任选三根小棒围三角形,将操作结果记录下来。然后学生通过计算两边之和与第三边进行比较,利用数据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明自己的观点。在一组学生表述、展示时,其余学生聆听,表述完后其余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做补充说明。无论是表达还是倾听,学生在这一活动中交往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延续性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而小学生认识事物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充实、有效的学习活动来支撑。教师可以设计操作性、合作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获取新知、体验成功。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更注重生活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我从二年级开始,指导学生记录自己的年龄、身高、体重等数据,让学生初步感知收集数据的过程。然后,组内小伙伴之间比较各自的身高、体重,完成简单的数据整理。这个活动一直延续到六年级。高年级学习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时,孩子们利用自己多年收集的数据,观察自己7岁~12岁的身高趋势,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比较组内小伙伴的身高、体重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延续性的。

(作者单位:安仁县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统计图数学知识学会
让“统计图图表”背后的数学文化熠熠生辉
学会分享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学会分享
如何选择统计图
与统计图有关的判断和说理问题
学会尊重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学会选择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