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必要性

2018-08-22 07:50周铁军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25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必要性

周铁军

摘要:供给侧机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经济体制包括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风险防范、分配机制改革等,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伟大战略目标的要求。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必要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未来工作的重心。在世界经济的宏观层面、国内经济的中观层面和企业发展的微观层面,均存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一、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要求我国进行供给侧改革

(一)从世界经济的角度来看,供给侧改革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1. 次贷危机带来的全球负面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所给全球带来的负面影响,至今还在深刻的影响着世界经济。除美国以外,各国经济复苏缓慢,并且具有相当的不稳定性。异常脆弱的全球经济环境,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阴影,欧洲及中东地区失业率以及经济增速都令人堪忧。

2. 主要发达地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除部分区域以外,多数地区经济下滑,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纷纷抬头。以美国特朗普为代表的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在贸易领域,将会和新兴国家产生越来越多的冲突,尤其在经济上与中国产生较大的冲突,这是中国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外在因素。

3. 创新之路艰难而漫长

各国通过技术创新产生新的动能,从全球经济创新的专利数量以及增长态势来看,呈一个递减的趋势,也就意味着通过新的专利技术创新动能的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发展滞缓。其次,创新需要遵循创新的客观规律,需要知识集群与聚合,需要资本支持,还需要有容错机制,这些方面世界各国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

(二)从经济周期运行来看,也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

1. 经济增速下降

经济增速下滑,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是因为我国经济实体的基数在不断做大,在此基础上的增速下滑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但另一方面,增速下滑也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为增速下滑,必须找到一个适当的转折点,否则持续经济下滑,也与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背道而驰。

2. 中高速发展成为常态

经济进入新常态,采用原有的方法已难以奏效,持续的投资已经很难带来持续的收益,而且持续投资的回报在逐渐递减。尤其是投资回报率远低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时,企业融资就会异常艰难,要走出经济的周期,挑战就异常的严峻。“经济新常态、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三位一体”的重要思想,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内经济体制需要进行系统的供给侧改革

(一)财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1. 税制体系对价格有扭曲作用

市场要对资源起决定性的配置作用,价格就是至关重要的信号,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这是任何一个经济体制下都必须认同的规律。“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视角看,财税制度的作用就是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将生产要素的天然禀赋投射为特定的产品价格。”财税因素对于商品的价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若对商品的流通及商品本身可以重税,就会使得商品的价格提高,从而扭曲价格信号。若是通过补贴的方式,或者是减税的方式,使商品中所包含的税收下降,从而使商品的整体价格下降,在未来市场竞争当中获得优势。由此可见,财税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价格信号,影响着企业的生产与供给。

2. 纳税人实际税负较为沉重

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企业实际税负相对比较重,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回旋的余地相对比较有限。我们已进行了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改革,链条税的打通改变了企业的税负结构,促进着企业的专业化分工。这都是积极有效的方面。但另一方面关于增值税的税率,以及增值税链条的打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工作,同时从税收的公平性来讲,直接税也就是所得税的征收能够让真正的高收入者不能将其税负转嫁。

3. 预算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从财政支出的角度来讲,预算法的全面修正与实施,以及财政绩效的要求,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政府的支出,这是积极的一方面,但是从财政支出绩效及政府采购方面,在程序及实际操作当中,还有很多政策空间需要去弥补。中央与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才出台细则,但是具体政策效果有待观察。省以下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尚未有具体细则。

(二)金融风险持续积累放大

过去若干年的累積之下,政府债务,企业债务和个人债务增速过快,导致杠杆扩大,产生连锁式的金融风险。部分投资公司,以非金融机构的形式进行贷款业务,而其中的骗贷揽储行为比比皆是,而这些资金逃离银行的监管,甚至套取银行资金;还有的保险机构,利用制度缺陷,投资于资本市场风险较大的业务,这种业务一旦出现风险,拖累的就是整个国家的金融安全。

(三)房地产领域投机现象严重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对房地产属性的基本认识修正着我们之前对房地产领域存在的若干错误理念。由于惯性思维使得很多人还对房地产领域的投机存在幻想。部分开发商也还幻想用巨额的银行资金来进行开发,获取超额利润。社会资本也可以继续像过去那样,通过抬高房价赚取差价走人,从而获得转手套利的机会。真正需要住房的人却买不起房子,这对于城市经济转型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四)区域协调机制还需完善

1. 发展的目的是共同富裕

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东部地区先发展起来,先富带动后富,也成为我们在区域发展上的重要战略。在过去几十年的实施当中,确实能够集中举国之力,将重点局结合区域优势,先发展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从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 发达地区先发优势明显

从历史阶段看,东部地区以及沿海地区已经实现了较高层次的富裕,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尤其是一些老少边穷的地区还有这相当一部分的贫困人口。东部经济发展比中西部地区有明显的优势,而这一优势如果没有政府的协调的话,会造成区域发展的极度不平衡。

3. 实现区域充分与平衡发展

不充分和不平衡的发展,会导致整个中国经济的不稳定。无论是我们所实施的精准扶贫,还是乡村振兴战略都与我们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密不可分,都是我们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的着力点和突破之处。

三、企业生产层面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一)实体企业融资难

实体企业融资难,主要有多方面的表现,一是融资成本的利率居高不下,远远超过企业的盈利能力,两头一挤,使得实体企业尤为举步维艰。商业银行的各种税费,也使得企业不堪其负,即便是特殊的银行贷款优惠政策也因为申请手续繁琐,条件苛刻而使企业望贷款而兴叹。同时宏观流动性的紧缩,也间接的作用于实体企业,稍有风吹草动,银行就会通过抽贷,将风险转嫁给实体企业。

(二)低端产品供给过剩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国内制造业的大部分家用电器以及日用品等,价格低廉、供给充沛,却在国内承受极大的销售压力,而另一方面在源源不断的境外旅游当中,我们的消费留在了日本、德国。所以,企业必须从供给角度出发,对产品的技术、专利含量进行提升,让我们在更多的领域有自主创新能力,有更多的知识产权。

(三)生产过程中的环保问题突出

2017年推行的环保风暴,使得我们对环保部门的评价提高。以北京为例,雾霾的下降比例非常明显,取得了治理污染,尤其是空气污染的重大成就。但是多年的积累也使得治理污染的问题异常尖锐。除了日常所了解的空气污染外,还包括土壤污染、水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会在环保风暴中被淘汰,那些技术含量高,对环境友好的企业,就能够在这样的机制下获得更大的市场。“良币驱逐劣币”将会有助于我国经济的转型。

(四)生产成本攀升

“只有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尤其是把企业成本降下来,企业才能轻装上阵,从而更具活力和生命力。”企业的成本直接决定着企业在未来的定价,以及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1. 原料成本攀升

在过去的生产模式之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材料采购国也是消耗国,带来的直接弊端就是中国一经采购任何商品,全球的价格就暴涨,直接增加了国内采购的原料成本。由于汇率变动的因素,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逐渐压缩。国外供应商抓住中国采购这一弱点,供应商之间形成联盟,形成价格垄断,导致了中国企业整体在海外采购的过程中陷于被动。

2. 人力成本攀升

人力成本给我们传统的经济模式带来的挑戰也不容忽视,中国经济走到今天,人口红利数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精壮劳动力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从当年的劳动力变化为今天需要社会抚养的老年人,而这一趋势会愈演愈烈。

3. 税费成本攀升

税费成本也是企业所面临的重要成本,而由于我们过去税费比例太重,所导致的企业负担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也必须作为成本的一部分进行考量,也必须通过制度工具来改善。

参考文献:

[1]卫兴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J].金融评论,2016(05).

[2]付敏杰,张平.供给侧改革中的财税制度[J].税务研究,2016(02).

[3]王乐锦,程晓月.供给侧改革之降成本:政策含义与企业转型发展[J].财务与会计,2016(22).

(作者单位:四川行政学院经济学部)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必要性
我国宏观杠杆率的结构性特征
资产结构性盈利能力分析
结构性理财和结构性存款有哪些联系及区别?
结构性存款变局与出路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