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证与伤寒的对比研究

2018-08-24 11:42张霖
医药前沿 2018年24期
关键词:主方麻黄汤条文

张霖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陕西 安康 725000)

引言:本文中“伤寒”特指《伤寒论》第3条中所定义的伤寒,“麻黄汤证”指《伤寒论》中描述的麻黄汤主治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即原文中“麻黄汤主之”所涵盖的症状和体征)。本文除白虎加桂枝汤及其条文来自《金匮要略》,其它均来自《伤寒论》。

1.与本研究有关的《伤寒论》条文和方剂

1.1 与本研究有关的《伤寒论》条文

1.1.1 伤寒条文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1.1.2 麻黄汤证条文

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6条1.1.3与伤寒和麻黄汤证有关的其它参考条文

第1条: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第283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232 条: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着,不治。

235 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1.2 与本研究有关的《伤寒论》方剂

1.2.1 主要研究方剂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切)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1.2.2 其他参考方剂

白虎加桂枝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二合 桂枝三两(去皮)

2.《伤寒论》条文对比分析

通过以上列出的条文,制作出如下表格,以示伤寒与麻黄汤证的异同:

表1

从表1可知,太阳伤寒与麻黄汤证是比较接近的,都有发热、恶寒、体痛、脉紧、无汗等症状,也都拥有太阳病的特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1条)。然而,其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太阳伤寒有“呕逆”一症,麻黄汤证则有“喘”,并没有“呕逆”。难道麻黄汤真的不是伤寒主方?葛根汤才是伤寒主方?

首先,葛根汤不是伤寒主方。《伤寒论》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就是说,葛根汤是用来治疗太阳与阳明合病的,并非单独的太阳伤寒。而且,葛根汤也治疗津液亏损引起的“刚痉”,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葛根汤主治显然不是单纯的太阳伤寒,而已涉及阳明病范畴。因此,已经可以认定,葛根汤不是伤寒主方。

第二,麻黄汤是伤寒主方。麻黄汤证与伤寒的显著差异是麻黄汤证有“喘”,没有伤寒的“呕逆”;也可以反过来说,伤寒有“呕逆”,没有麻黄汤证的“喘”。为什么说麻黄汤是治疗伤寒主方,这要从麻黄汤组成说起。麻黄汤里除了麻黄,还有桂枝、甘草和杏仁。其中桂枝被认为主治“气上冲”(呕逆也是气上冲的一种),如《神农本草经》记载桂枝“主上气咳逆”;更直接的证据出现在《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这里用桂枝对治“骨节疼烦”和“呕”。可见,麻黄汤的确可以治疗太阳伤寒所描述的所有症状——包括“呕逆”,是太阳伤寒的主方。其实,麻黄汤证中的“喘”也属于“气上冲”的一种,《伤寒论》35条没有明说麻黄汤治“呕逆”,但也属暗示,最后在《金匮要略》里通过桂枝治“呕”,点明麻黄汤可治“呕逆”。“逆”可理解为“呕”,也可理解为一切“气上冲”的症状,但总归都属于桂枝主治症,而含有桂枝的麻黄汤也就可以治疗包括“呕逆”的一切“伤寒”症候。

3.结语

因此,通过原文对比分析,麻黄汤是太阳伤寒主方确信无疑,而葛根汤原文明示治太阳阳明合病,非伤寒主方。

猜你喜欢
主方麻黄汤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有关条文修正前后对照表(七)
桂苓味甘汤及加减方证条文辨析
陕北秧歌闹起来
对《机车信号信息定义及分配》条文修改的分析
论麻黄汤不是发汗峻剂※
两主两从博弈下的装备维修器材供应链协调研究
通治方、专方及主方内涵探析
关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相关条文的解析
以《伤寒论》为纲探析麻黄汤新用❋
射干麻黄汤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10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