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课堂实录及评析

2018-08-24 10:51周艳莲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4期
关键词:鼓琴子期钟子期

【执教者:周艳莲,湖北荆州市江陵县实验中学小学部;评析者:万成权,湖北荆州市江陵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一、激趣导入引知音

師: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一组风景图片,请欣赏ppt画面。

(PPT播放荆州有代表性的自然风光和旅游景点。)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的风景吗?

生:荆州九龙渊、关公义园、明月公园、张居正故居……

师:你真是个荆州通!这些地方大家都游玩过吧!老师再来一组风景图片,看看同学们还知不知道是哪儿的景色?

(PPT播放湖北有代表性的自然风光和旅游景点。)

生:我看到了武汉的木兰天池、东湖、归元寺。

生:还有省博物馆、首义广场、武汉大学。

生:我还看到了武昌的黄鹤楼、晴川阁。

师:同学们,你们真牛!见多识广!

师:这都是武汉市内的风景名胜,是大家闲暇时间喜欢去游玩的地方。同学们知不知道与黄鹤楼、晴川阁齐名的还有一个地方,请看大屏幕,(屏幕显示古琴台)它就是古琴台。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的发源之处。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称。

师:在这里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伯牙绝弦》。这是我们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点评:由风景名胜古琴台、黄鹤楼、晴川阁引出“天下知音第一台”,展现了我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积淀。这样开课,学生能够领略老师的文化功底和文化素养,能够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能够增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由景及文,清新自然,水到渠成。】

二、纵情吟诵识知音

板书课题:伯牙绝弦。

师: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1读。

师:这个“弦”字很难读的,她读得真好!咱们也一起读读。

生齐读。

师:读准了题目,你知道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生1:伯牙摔断了琴弦。

师:一读就能明白!真棒!课文讲述的是谁的故事?

生2:伯牙和子期。

生2: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

师:“绝”是什么意思?

生:断绝。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了课文下的注释。

师:看注释是我们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方法之一。(板书: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借助注释)

师:伯牙是谁?

生:他是春秋时期琴技高超的琴师,人们称他为琴仙。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在课前查了资料。

师:你真是个善于学习的孩子!查阅资料帮助理解,也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一。

(板书:2、查阅资料)

师:琴技如此高超的人,为什么把琴摔碎,从此再也不弹琴呢?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大声读,按照自己的节奏,有生字的地方或者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文言文的朗读跟现代白话文的朗读不一样,不仅要读通顺读流利,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再读,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学生再读课文,并指名读。)

师: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为谁破琴绝弦?刚才同学们反复读了课文,那么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里也提到了伯牙绝弦,并说清了他破琴绝弦的原因。

生2: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

师:那么这里伯牙“谓世”的“谓”是什么意思呀?生2:想。

师: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有些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

(板书:3、借助工具书)“谓”在字典中有以下几种解释: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你认为是哪种?

生2:认为,以为。

师: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那么“乃破琴绝弦”中的“乃”是什么意思?

生2:于是,就。

师:于是破琴绝弦。我们刚才说文言文要读出节奏,其实有些语言我们是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对吧?这句话的意思谁能理解?谁再来读?

生2(读文):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

师:这里的绝弦仅仅是把琴弦弄断,不再弹琴了吗?它意味着什么?它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宣告了他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知音了。

师:他永远地告别了弹琴,彻底地放弃了弹琴。他是在向世人宣告他将永不弹琴,彻底地放弃弹琴!

师:伯牙为谁破琴绝弦?

生:钟子期。

【点评:这一环节周老师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寻根究源。文言文教材涉及到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诸多内容,给我们揭示了汉字和汉文化的密切关系。对学生来说,从汉字入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最直接的途径。同时,周老师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了提炼:1.借助注释;2.查阅资料;3.借助工具书。这为同学们今后学古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高山流水晓知音

师:伯牙与子期是怎样的情谊呢?察其言,观其行才能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什么伯牙会有如此举动呢?我们还得从了解文中人物的特点开始。

师:课文中有没有告诉我们,伯牙和子期是什么样的人?

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这句难理解吗?

生: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

师: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善听呢?

生: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中体会到。

师:怎么理解?

生: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泰山好像耸立在我眼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子期就说:好啊,我仿佛看到了广大江河一样。

师: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

生:这里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

师: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用白话文怎么说?

生:好啊!

师: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读)

师:善哉!这个“哉”字读得真好,你也善讀!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

【点评:对古文词义的疏通和理解,存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一为“意思”、一为“意象”、一为“意蕴”。有些词,解到“意思”为止,可矣。如“哉”“兮”等。有些词,既要疏通意思,也要还原意象,如此处的“峨峨兮”“洋洋兮”等。还有些词,则要在“意思”“意象”和“意蕴”三个层面上求得融会贯通,才算切实妥帖,如后面的“志”“念”等,这就体现了汉语语言文字的特殊魅力。】

师:请全体男生齐读,读出高山巍峨的感觉。

(男生齐读。)

师:铿锵有力!不愧谓热血男儿。第二句请女生来读,好吧?

(女生齐读。)

师:柔情似水!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浩瀚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特指的是——

生:我认为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

师:真聪明!在文言文中“江河”特指我们中国最长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长的河——黄河。说到长江黄河,我们会想到哪些词?

生:我的脑中跳出了“波澜壮阔、惊涛骇浪”。

师:请你来读!读出江河的“波澜壮阔、惊涛骇浪”。

生:读。

师:正是这样巍峨耸立的泰山,正是这样波澜壮阔的江河,一起读。(齐读)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生: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师: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流水,琴声里就会出现流水。因此“伯牙善鼓琴”。课文中的哪一句话说明了“钟子期善听”?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

生:这里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样,都是“想”的意思。

师:在文言文中,有时候,不同的字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在伯牙的琴声里,钟子期得到了些什么?

生:伯牙的心声。

师: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

生:也说出了伯牙的志向。

生:它不仅说出了伯牙的琴声,还道出了伯牙的胸怀。

师: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

生: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的胸怀。

师: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志向和胸怀。

师: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板书:志)

师:好!作为一个善鼓琴的人,他的琴声一定表现了很多很多动人的情景。(出示课件)

师:他的琴声一定还表现了那徐徐清风,你若是钟子期,你“必得之”——

生:善哉,徐徐乎若清风!

师: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

生: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师:志在依依杨柳,子期曰——

生: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志在萋萋芳草,子期曰——

生:善哉,萋萋乎若芳草!

师:志在袅袅炊烟——

生: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师: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

生: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师:(板书:心)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

生:(齐答)知音。

【“知音”涵义的解读,至此可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师:(板书:知音)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出示下列文字)(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生:(逐句对读,读完后换角色再对读。)

师:伯牙善鼓琴——

生:钟子期善听。

师:一个鼓琴

生:一个倾听!

师:一个倾诉

生:一个回应!

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叫——

生:知音!

师: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点评:伯牙以子期为知音,乃在此“志”也!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这是何等的志向与怀抱?唯五岳之尊、万古江河方能喻指。其实,诗以言志、歌以言志、乐以言志,乃至琴以言志,在中国文化中向来是一种传统。课文中释“志”为“心里想到”,虽近学情,却废本意。志者,心之所去也,意为心愿所往。作为名词的“志”,乃志向怀抱之义;作为动词的“志”,乃心中向往之义。两者皆有“藏于心中的长远打算”之义。知音,实乃知志也。】

师:(板书:念)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伯牙的琴声,他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终于有一天,他遇到了钟子期,无论他弹什么,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必得之”时,他是怎样的心情?如果你是伯牙,你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下发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练笔,背景音乐《知音》。)

【点评:练笔设于感慨“得遇”,好处有三:第一,从伯牙的角度看,得遇知音的巅峰情感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此刻抒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第二,从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对伯牙的不吐不快却做了某种类似于“休克”的艺术处理,这一文本的未定点、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第三,从课堂的角度看,学生为伯牙代言,将得遇知音的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尽情倾诉,营造出课堂教学的高潮,而这一高潮旋即与接下来的“子期死”形成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使教学充满了震撼心灵的张力。此后的课堂实践证明,此练笔确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高效的语文教学,焉能放逐“设计”?】

四、破琴绝弦祭知音

师: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逐字显示)

子期死,

生:(朗读)

生:(朗读,一字一顿)

生:(朗读,缓慢,有悲戚)

师:(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擦去板书:念)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

生:(齐答)没有!

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一起读!

生:(齐读此句)

师: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寸断,天涯无处觅知音啊!

生:(再次齐读)

【点评:语言形式是更高层面的语言内容,教学形式又何尝不是教学内容的更高表现呢?擦去“志”、擦去“念”、擦去“心”,终至于擦去“知音”,简单重复的教学形式的背后,却透出一种锥心的痛、破碎的美、穿越灵魂的巨大的孤独。】

五、千古传唱怀知音

师: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着它!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出示)

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师: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齐读!

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

男生:(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师: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

女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出示全文)—一齐读!

生:(齐读全文)

师: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1)班的孩子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就捧着书朗诵。(隐去全文)

生:(集体激情背诵)

师:同学们,学了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

生:(齐答)知音。

师:(再次板书“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将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

生:(齐答)知音!

【点评:此课教学至第三环节结束,也未尝不可。没有想到,后面又峰回路转、一转再转,转出另一番新的气象来。一转在“文化传承”,利用教材资料袋这一课程资源,梳理出一条知音文化的血脉,巧妙地将熟读成诵揉入其间,让我们深深地沉浸于“斯人虽逝,精神长存”的文化氛围中;再转在“知音启示”,擦去“知音”的幻灭感与重书“知音”的拯救感,形成一种巨大的生命张力,伤感是有的,孤独也在所难免,但绝望深处的迸发正是希望的所在。冷冷清清也罢,凄凄惨惨也罢,对“知音”的寻寻觅觅将是生命永恒的吟唱。】

附板书:

【总评】:

回归本质 直抵学习 传承经典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如何渗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感悟文言文的传统文化魅力?周艳莲老师执教的文言文《伯牙绝弦》一课,是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经典美文,她的课堂教学回归本质,直抵学生自主学习,在传承国学经典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具体来说,有以下亮点:

一、回归本质,让学生本分地学

学习是相对独立而极富个性的思维活动。学生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沉下心来,认真思考,反复体味,仔细鉴别,方能习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观点。语文教学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老老实实地读,本本分分地练,引导他们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

从《伯牙绝弦》一课不难看出,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务实的学习状态。课始,引导学生根据已有学习经验,提炼出“把课文读熟”“参考工具书、看注释理解意思,根据上下文猜一猜意思”等古诗文学习的具体方法;课中,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默读、圈画、思考,用所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用讲故事的方式将自学所得表达出来;结课,在千古传唱怀知音的环节,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内在的逻辑关系,并借助这种关系诵读、记忆、背诵。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看不到环环相扣、密不透风的设计,也看不到按部就班、亦步亦趋的学生。周老师所呈现的“引知音、识知音、晓知音、祭知音、怀知音”的教学板块,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用心读书、潜心思考、悉心体悟、尽心表达、积累内化。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学习活动为线索而展开的,学生始终处于核心位置。

二、强化运用,让学生灵活地学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将学习所得灵活地加以迁移和运用。学习语言文字重在运用,贵在实践。只有在具体的、多样化的语言环境中实践,做到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周艳莲老师显然意识到语用的重要性。在教学“善哉”一词时,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词语的意思。而后,让学生找到“善听,善鼓琴”等词语(组),通过比较,发现“善”在新的语境中的不同意思和用法,从而提高学生对词语辨析的能力。在教学“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一句时,她问学生说:这句仅仅是讲伯牙的琴声吗?学生:它不仅说出了伯牙的琴声,还道出了伯牙的胸怀。她追问: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学生答: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的胸怀。她引导: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志向和胸怀。学生领悟到: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说高山流水,而是在说“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理解多么渗透啊!但周老师并没有满足于此,立即顺势而问:作为一个善鼓琴的人,他的琴声只表现了高山和流水吗?一定还表现了很多很多动人的情景。接着引导:他的琴声一定还表现了那徐徐清风,你若是钟子期,你“必得之”——学生:善哉,徐徐乎若清风!师: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生:善哉,皎皎乎若明月!师:志在依依杨柳,子期曰——生:善哉,依依兮若杨柳!师:志在萋萋芳草,子期曰—— 生:善哉,萋萋乎若芳草! 师:志在袅袅炊烟——生:善哉,袅袅兮若炊烟!师: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 生:心有灵犀、心心相印。这样的教学细节真实精美至极。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样实现了认知转换与能力提升。

周艳莲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一课,加强了语言实践和运用,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灵活性,较好地实现了从教到学、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三、传承经典,让学生智慧地学

学习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积累,更是能力提高的过程。语文教学不能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原地踏步”,而是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浸润涵泳和实践运用,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要通过激发并形成学生处于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心理机能,来创造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要让学生经历思维困顿、愤悱启发、豁然开朗的过程,来实现自我超越,不断向前发展。周老师在《伯牙绝弦》一课中,关注了文本价值、教学价值和生活价值的有机融合,使得学生的学习富有智慧,从而为积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周老师设计练笔环节:(板书念)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伯牙的琴声,他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终于有一天,他遇到了钟子期,无论他弹什么,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 “必得之”时,他是怎样的心情?如果你是伯牙,你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練笔想象写话,背景音乐《知音》。)这一练笔设计非常精妙,从伯牙的角度看,得遇知音的巅峰情感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此刻抒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从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对伯牙的不吐不快却做了某种类似于“休克”的艺术处理,这一文本的未定点、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从课堂的角度看,学生为伯牙代言,将得遇知音的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尽情倾诉,营造出课堂教学的高潮,而这一高潮旋即与接下来的“子期死”形成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使教学充满了震撼心灵的张力。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经历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实现了内化与感悟,学生学得主动、有效。

回归教学本质,直抵学生学习,才能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真切感悟文言文的传统魅力。尽管起点和终点都指向学生,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引导、点拨、激活不可或缺。周艳莲老师正是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本分地学,灵活地学,智慧地学,在支持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彰显了文言文教学的特殊魅力,为全面复兴传统文化贡献了可供借鉴的智慧。

周艳莲,湖北荆州江陵县实验中学小学部教师。

猜你喜欢
鼓琴子期钟子期
重逢
读,文言文教学的一张好牌
伯牙鼓琴
问世间,“琴”为何物
泉水滴答
香 樟
临街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