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车内财物案件破窗方式的判别

2018-08-28 08:52王劲松
刑事技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作用点破洞孔洞

丁 轩,王劲松 ,张 杰

(1.鹤壁市公安局刑科所,河南 鹤壁 458030;2.河南省公安厅刑科所,郑州 450003;3.鹤壁市公安局淇滨区分局,河南 鹤壁 458030)

盗窃车内财物案件多发性、系列性特点突出。作案人受掌握某一破窗方法的熟练程度、获取及携带作案工具条件的限制以及作案成功对作案手段、作案习惯的固化作用等影响,往往采用相对固定的方式破坏车窗。因此可通过对破窗方式的判别,对案件进行分类研究,以提高串并案件的准确性,获取更具针对性、有效性的信息,加快案件侦破。国内对玻璃破碎痕迹的研究多针对普通玻璃,对汽车上常用的钢化玻璃的破坏方式[1]218-219研究报道较少,收集破窗盗窃车内财物案件现场玻璃,开展破窗方式的研究显得尤其迫切。

在盗窃车内财物案件中枪击、热冲击、玻璃刀切划、棍棒打击等破坏方式极少出现,本文不再讨论。

1 车窗玻璃的特点

根据国家标准[2],汽车车窗必须使用安全玻璃,前挡风玻璃应当采用夹层玻璃或部分区域钢化玻璃,其它车窗可以采用钢化玻璃[3]。车窗玻璃固定方式多为边缘固定,少数为点固定,往往贴有各类玻璃膜。汽车玻璃较金属车身更易被破坏。

钢化玻璃的应力分布,在玻璃厚度上呈抛物线型。表层为压应力,内层为张应力。钢化玻璃受到破坏时首先是内层出现裂纹,产生的裂纹延续至整个玻璃,直至碎裂成大量的矩形碎片为止,但裂纹并不发展到玻璃的表层,再加上玻璃夹层和玻璃膜的固定作用,往往碎裂的玻璃还保留在窗框内,还需要一个外力使这些碎片分离[4],作案人还需要再次破坏玻璃,才能侵入车内。这类玻璃的放射裂纹及自行开裂纹的断口上均有由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弓形纹(图1~2)。二次破坏时不论采用推压、拆卸、切割或扩洞的方式在裂纹断裂面上都分布有钢化玻璃自行开裂形成的矩形裂纹(图3)。

图1 放射纹断口上的弓形纹(弧顶朝外)Fig.1 Ray-patterned fracture arches

图2 自行开裂纹断口上的弓形纹(弧顶朝外)Fig.2 Fracture arches from self-driven cracking

图3 二次破坏裂纹断口上的矩形裂纹Fig.3 Rectangular fractures from cracking two times

钢化玻璃的抗弯、抗冲击强度较高[1]219,玻璃内粘性塑料夹层及表面所贴玻璃膜的强韧性较好,使车窗玻璃的整体具备了一定的塑性,往往能将较大尺寸物体接触部位的形态部分反映出来。同时由于夹层或玻璃膜的牵拉作用加大了玻璃塌陷变形,容易出现多层切向裂纹,且在碎裂后可以翻折而不断裂。

2 常见的破窗方式及痕迹特点

在盗窃车内财物案件现场被破坏的玻璃多为侧窗和后车窗上安装使用的钢化玻璃。破坏的部位多在与窗框交接的玻璃边缘及玻璃中部。在这类现场中贴膜的玻璃更易保留破碎痕迹,未贴膜的玻璃多数整体碎裂脱漏,需要对玻璃碎片进行拼凑复原,以判断破坏工具和破坏方式。

2.1 尖锥敲击破窗

2.1.1 破坏工具

使用工具多为尖锥、安全锤、破窗器等,这类工具端部具有尖锥形结构,接触面小。

2.1.2 整体形态及作用点

破坏后玻璃外形相对完整,作用点明显,形成的孔洞较小或不出现孔洞[1]257。一般在玻璃中间有一个或数个作用点;在后车窗或侧后车窗等面积较大的车窗玻璃上,靠近玻璃边缘或玻璃框夹缝处往往有多个作用点。作用点处孔洞从入口至出口呈喇叭口状斜面断口,入口侧斜面断口间断不规则,作用点中心玻璃向内塌陷。对应的玻璃膜上有点状痕迹、不规则片状玻璃粘附或三角形破口(图4~5)。

图4 尖锥敲击破窗痕迹照片(正面)Fig.4 Broken window by a tip wimble to whack (front)

图5 尖锥敲击破窗痕迹照片(背面)Fig.5 Broken window by a tip wimble to whack (back)

2.1.3 作用点周边裂纹

作用点周边没有放射状裂纹或以末梢纹形式出现。末梢纹出现较少、长度较短、形态直且长度差异大[5]286,前沿形态变化大,一般情况下,末梢纹前沿在自由面扩展的长度大于入射面,整体呈类圆形或扇形分布,远离作用点后变为矩形裂纹。切向裂纹直径较小,呈间断分布或不出现。工具质量较大时有放射纹和切向裂纹出现[1]241-243。

2.1.4 拆卸、扩洞方式及痕迹形态特点

扩洞一般采用推压、肘击、工具敲击、工具的端头切割和翻折混用的方式,破洞较大、不规则,玻璃翻折不利落。拆卸玻璃多采用工具切割、翻折和手工拆除方式,有明显的分离缘和折叠线。

2.2 钢珠弹射破窗

2.2.1 破坏工具

多使用弹弓、钢珠枪等抛射器发射钢珠破坏窗玻璃。

2.2.2 整体形态及作用点

破坏的玻璃外形相对完整,作用点明显、孔洞近似圆形。作用点中心从入口至出口形成碗状斜面断口、环状放射纹和层裂剥离痕迹,入口侧为碗状斜面断口(图6、图7),出口侧呈喇叭状,边缘有层裂现象,但层裂较少,入口小、出口大[6](图8~9)。对应的玻璃膜上有时会出现圆形印压痕迹。击穿玻璃时,孔洞四壁层裂剥落,玻璃向内塌陷或玻璃膜向内翻卷(图8)。

2.2.3 作用点周边裂纹

作用点周边裂纹有放射纹或末梢纹出现。末梢纹长度较短且长度差异大、形态直,前沿形态变化大,一般情况下,末梢纹前沿在自由面扩展的长度大于入射面。分布较为密集,整体呈环形或扇形,远离作用点后变为矩形裂纹。切向裂纹直径较小,呈间断分布或不出现。

图6 钢珠弹射破窗击穿玻璃痕迹照片(入射面)Fig.6 Broken window glass by a steel ball to shoot across (incident surface)

图7 钢珠弹射破窗未击穿玻璃痕迹照片(入射面)Fig.7 Broken window glass by a steel ball to strike and rebound back (incident surface)

图8 钢珠弹射破窗击穿玻璃痕迹照片(自由面)Fig.8 Broken window glass by a steel ball to shoot across (free surface)

图9 钢珠弹射破窗未击穿玻璃痕迹照片(自由面)Fig.9 Broken window glass by a steel ball to strike and rebound back (free surface)

2.2.4 拆卸、扩洞方式及痕迹形态特点

多采用推压、肘击、翻折、工具敲击、压划等方法扩洞,破洞较大、不规则,玻璃翻折不利落。拆卸玻璃多采用翻折和手工拆除方式,有明显的分离缘和折叠线,玻璃翻折不利落。

2.3 工具撬压破窗

2.3.1 破坏工具

此类现场作案人往往使用金属材质的螺丝刀、刀具、撬棍等作为破坏工具,这类工具体积小,接触面小,具有便于扩缝的结构,现场玻璃上有时附着有工具上的污渍或油漆。

2.3.2 整体形态及作用点

破坏后玻璃形态相对完整,有一至数条翻折线,扩洞洞口较小。作用点明显,在玻璃边缘及对应的窗框上有一处或多处撬痕[7]81-108,撬压断口形态不规则。作用点附近留有碎玻璃。撬压断口与玻璃自行裂纹之间有明显的界线。

2.3.3 作用点周边裂纹

撬压裂纹从撬压点一侧向其它三边呈放射状扩散,裂纹数量少,一般只有1~3条[1]257,以主要裂纹形式呈现,个别撬压裂纹与翻折线重合,有时可出现末梢纹,没有切向裂纹(图10~11)。

2.3.4 拆卸、扩洞方式及痕迹形态特点

扩洞时,多采用推压、肘击、工具敲击、切划、捅刺、翻折混用的方式,玻璃翻折不利落有明显的分离缘,一般情况下翻折线常与撬压裂纹重叠。拆卸玻璃时,多使用工具撬压、切划、翻折和手工拆除混用的方式,被拆除的玻璃整体形态较完整,有明显的分离缘。

图1 0 被撬压破坏的车窗玻璃整体形态Fig.10 Car window glass broken by prying

图1 1 撬压作用点处的裂纹Fig.11 Cracked pattern at the prying point

2.4 砖石破窗

2.4.1 破坏工具

砖石的体积、重量较大,冲击作用大、接触作用时间长,接触面积较大,往往是一个面或棱边与玻璃接触,同时砖石的强度、硬度小,接触部位往往附着有砖石碎屑或泥土等。多数是就地取材,并丢弃在现场。

其破坏方式又分为石子弹射、大块砖石低速抛击、面接触敲击及棱尖接触敲击4种[1]255-257。

2.4.2 整体形态及作用点

石子弹射时,形成的孔洞较钢珠弹射破窗大,孔洞呈明显的不规则状(图12),部分接近圆球形的石子会形成椭圆形的孔洞。作用点在玻璃中部,部分被破坏。

大块砖石低速抛击时形成的孔洞大,塌陷现象明显,在车窗边框上留有翻卷的玻璃残片,在出口侧分布着较大的玻璃碎块,破洞形态不规则(图13)。作用点在玻璃中部,多被整体破坏。

面接触敲击时,玻璃外形残缺,作用区域明显,玻璃整体塌陷现象明显。玻璃上往往有一个条带状或片状粉碎区,并呈现白色。作用点在玻璃中部,经常是作用点的大部分被破坏。

棱尖接触敲击时,玻璃外形相对完整,作用点明显,形成的斜面状断口间断不规则。

2.4.3 作用点周边裂纹

石子弹射时,放射纹明显,有一定的长度。在放射纹外侧常有闭合的环状切向裂纹出现(图12)。

大块砖石低速抛击及面接触敲击时,由作用点向外出现的放射裂纹数量多、长度大,有时在破洞外侧还能出现较宽、较长、密集分布的放射纹,至边缘处变为矩形裂纹。切向裂纹明显,线条长而连贯,半径大,呈较长的弧线或直线状,常有多层分布(图13~14)。

棱尖敲击时,放射纹分布较少,并常有多层不规则、间断状切向裂纹出现(图15)。

图1 2 石子弹射现场的玻璃(左)及遗留的石子(右)Fig.12 Glass (left) broken by casting a stone (right) from a distance to strike speedily

图1 3 大石块低速抛击现场的玻璃(左)及遗留的石块(右)Fig.13 Glass (left) broken by casting a big stone (right) from a distance to strike at low speed

图1 4 面接触敲击现场的玻璃(左)及现场遗留的石块(右)Fig.14 Glass (left) broken by straight striking against it with a stone (right)

图1 5 棱尖敲击现场的玻璃(左)及遗留的砖头(右)Fig.15 Glass (left) broken by straight whacking against it with one cornered tip of a brick (right)

2.4.4 拆卸、扩洞方式及痕迹形态特点

石子弹射时多用推压、肘击、人工翻折等方式扩洞,破洞较大、不规则,玻璃翻折不利落。多采用翻折和手工拆除方式,有明显的分离缘和折叠线,玻璃翻折不利落。

大块砖石低速抛击时孔洞较大,玻璃向内翻卷塌陷明显,一般不再扩洞,玻璃翻折利落。多采用翻折和手工拆除方式,有明显的分离缘和折叠线,玻璃翻折不利落。

面接触敲击及棱尖接触时,作案人在打击破坏车窗,导致玻璃产生裂纹后,往往持砖石敲击扩大破洞,在敲击处玻璃向内翻折。翻折较为利落并且能将砖石的一个棱边反映出来,现场玻璃破洞边缘常出现数条接近等长的翻折线。拆卸玻璃时常采用敲击、翻折和手工拆除方式,边缘杂乱。

2.5 斧锤敲击破窗

2.5.1 破坏工具

使用的常见工具为各类锤子、斧头[7]112-113。现场玻璃上有时附着有工具上的污渍或油漆。

2.5.2 整体形态及作用点

破坏的玻璃往往破损严重,向内明显塌陷。作用点位于玻璃中部,作用点处玻璃上有圆形、矩形或角形印痕,往往有一个明显的粉碎区。常出现一个由作用点向一侧的豁口(图16)。

2.5.3 作用点周边裂纹

作用点外围有较长的放射状裂纹;常有多层较为明显的切向裂纹出现,其中在放射纹外侧有闭合的环状切向裂纹(图16)。

2.5.4 拆卸、扩洞方式及痕迹形态特点

多采用工具敲击、翻折混用方式扩洞,破洞边缘杂乱。拆卸玻璃多用敲击、翻折和手工拆除方式,边缘杂乱。

3 破窗方式的分析判断

除了现场玻璃完全破碎、无法辨识破坏作用点和破洞边缘形态的情况外,针对破窗盗窃车内物品案件,在对损坏的玻璃、作用点、孔洞进行全面检查及复原的基础上,根据遗留物、附着物、被破坏玻璃的整体形态、作用点的位置及形态、放射状裂纹及切向裂纹的分布及形态、破洞边缘形态及相关痕迹,一般可以将常见的破坏方式区分开来。如作用点周边没有密集分布的末梢纹,作用点呈点状,入口侧斜面断口间断不规则,对应的玻璃膜上有点状刺破口,则可以认定破窗方式为尖锥破窗;作用点周边有环形密集分布的末梢纹,形成的孔洞近似圆形,入口侧呈碗状斜面断口,出口侧呈喇叭状,孔洞四壁层裂剥落,即能确定破窗方式为钢珠弹射破窗;车窗边框上有撬压痕迹,玻璃边缘上有撬压断口,撬压裂纹较少,被破坏的玻璃外形相对完整,破窗方式即可定为工具撬压破窗;车内或车辆周边遗留有砖头、石块,破洞较大且不规则,车窗玻璃塌陷向内翻卷,破洞周边有较宽较长的放射纹及多层切向裂纹,特别是破洞周边出现等长的翻折线,破窗方式可以判断为砖石破窗;作用点周边有较长放射纹,放射纹外侧有闭合的环状切向裂纹,作用点一侧有较长的豁口,被破坏的车窗玻璃塌陷现象明显,则应当确定为斧锤破窗方式。

猜你喜欢
作用点破洞孔洞
明确力的三要素 巧作力的示意图
一种面向孔洞修复的三角网格复杂孔洞分割方法
孔洞加工工艺的概述及鉴定要点简析
太空船上有破洞
时尚里的亲情——新材料作文“破洞牛仔裤”导写
不同运动状态下物体所受摩擦力作用点的分析
综放支架顶梁外载及其合力作用点位置确定
强动载作用下孔洞汇合对延性金属层裂损伤演化过程的影响*
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
南极上空臭氧层破洞扩大 接近历史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