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质渗透性载体表面接触DNA的检验

2018-08-28 08:52严安心徐秀兰李永久
刑事技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分型载体荧光

严安心,王 冲,凃 政,徐秀兰,徐 珍,陈 静,李永久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北京100038)

接触DNA也称为脱落细胞DNA,是指通过人体皮肤接触而遗留在载体表面上的DNA。Wickenheiser[1]的研究表明,每人每天大约会自然脱落400 000个上皮细胞,这成为接触DNA的主要来源。根据物质交换原理,任何进入犯罪现场的个体只要与现场实物发生接触,都会留下接触痕迹,这成为DNA的检验基础。随着DNA检验灵敏度的不断提高,大量可能载有接触DNA的检材越来越受到办案人员的重视[2]。载体属性、提取部位、检验策略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接触DNA的检出率[3]。在众多种类的检材中,石头、混凝土块等检材由于受其质地坚硬、表面积大、表面粗糙、具渗透性、表面附着物多、组成成分中含PCR抑制物多等因素影响,通常不利于脱落细胞的发现和提取,是法医接触DNA检验的一大难点。本文通过对一起杀人案中石头、混凝土块上嫌疑人DNA的成功检验,探索了硬质渗透性载体上接触DNA的检验方法。

1 案例资料

1.1 简要案情

某市发生一起命案,某人被多人殴打,致重度颅脑损伤而死。现场发现的石头、混凝土块被推断系致死工具。有关单位将石头、混凝土块等检材送检,要求进行DNA检验。

1.2 案件检验

1.2.1 荧光检测

荧光显现剂由苏州晓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提供,含有茚二酮、乙酸乙酯、甘油、乙醇、石油醚等成分,工作液按试剂说明现配现用。

荧光显现:首先使用荧光显现剂对送检石头、混凝土块表面进行整体喷涂,不留死角,然后在相对湿度小于40%,常温环境中放置1 h,晾干(也可在80~85 ℃的环境下干燥15 min),使用激光物证勘查仪(苏州晓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提供),选择发射波长为 532 nm、光谱半高宽度小于1 nm的激光(绿光)对充分反应后的石头和混凝土块照射,保持距离在30 cm以上且控制载体表面形成50万lx的照度,使用只允许540 nm及以上光波通过的滤光镜(其它光波不能通过)观察石头和混凝土块表面荧光显现情况。

1.2.2 脱落细胞的收集和DNA 提取

上述1.2.1中出现荧光反应的位置,应为可能存在脱落细胞的部位,使用生物脱落细胞提取仪(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研制)进行定点吸附,时间约为20~30 s(每个部位均单独进行吸附提取),取出滤膜,剪碎,置入1.5 mL管中,加入200 μL裂解液(QIAGEN M48 DNA提取试剂盒组分)和20 μL蛋白酶K(5 mg/mL),震荡后置于56 ℃保温2 h,离心,取上清。上清液采用QIAGEN M48 DNA提取试剂盒进行浓缩纯化。

1.2.3 STR分型检验

采用GlobalFilerTMPCR复合扩增试剂盒扩增,产物经3500xL遗传分析仪检测,以GeneMapper®ID-X 1.4软件进行STR分型。操作按试剂、仪器说明书进行。

1.3 检验结果

经荧光检测,观察到在石头上有2处疑似接触痕迹,在混凝土块上有3处疑似接触痕迹(部分痕迹的显现情况见图1)。对此5处疑似接触部位分别进行DNA提取检验。结果石头表面获得的DNA分型(图2上)与犯罪嫌疑人任某的一致;混凝土块表面获得的DNA分型(图2下)与犯罪嫌疑人张某某的一致。

图1 表面接触痕迹的显现(箭头所指为疑似接触痕迹。a图载体为石头; b图载体为混凝土块)Fig.1 Exposal of the contact marks (indicated by the arrow)carrying human cells: (A) on the stone, (B) on the concrete block

图2 石头表面获得的DNA分型(上)和混凝土块表面获得的DNA分型(下)Fig.2 STR profiling of touch DNA from the surface of stone(upper) or concrete block (bottom)

2 讨论

人表皮脱落细胞,虽然多为角质上皮细胞,且细胞核多已退化,但在出汗较多、皮肤与物品紧密摩擦的情况下,仍会存留一定量的有核上皮细胞,这些细胞是接触DNA的主要来源,可以进行DNA检验。本文案例,由关键物证疑似致伤工具(石头、混凝土块)上获得嫌疑人的DNA分型是该案DNA鉴定的重点和难点。如果采用整体擦拭或整体吸附的方法提取检材表面的脱落细胞,会有以下问题:1)物体表面附着的PCR抑制成分将过多地被提取,影响后续的扩增反应;2)本案死者系颅脑损伤,有少量出血,整体提取可能会造成嫌疑人的脱落细胞被受害人的血迹掩盖或污染,从而影响结果解读;3)接触部位只占物体表面的一小部分,整体提取由于不能准确定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有可能会造成接触部位的漏提或提取不充分,导致获得的细胞量不能满足DNA的检验需要。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方案是先定位石头、混凝土块上的接触部位,再进行定点提取,从而在降低干扰物影响的同时提高获得单一个体DNA分型的可能性。

采用茚二酮荧光显现剂结合激光勘查技术对石头、混凝土块表面接触痕迹进行检测,使抽象的触摸部位具象化,而能实现肉眼观察。原理在于茚二酮能够与人体汗液中的氨基酸发生颜色反应,在532 nm激光(绿光)照射下会产生高强度的荧光。有研究表明,茚二酮显现潜在接触痕迹的灵敏度比DFO(1,8-二氮-9-芴酮)及茚三酮高;荧光效果也强;且在背景复杂时,可以更好地除去背景的干扰[4]。对于渗透性载体,茚二酮溶液不仅与载体表面的汗液成分反应,还能够与渗透至内部的汗液成分反应,增加了反应产物,进而增强了荧光效果。荧光物质本身具有特定的吸收光谱,当激发光的光谱与荧光物质的吸收光谱相耦合时,荧光物质分子吸收光能处于激发态;因激发态不稳定,将迅速回复到基态,从而释放能量产生荧光。茚二酮与氨基酸反应产物的吸收光谱与绿光光谱相匹配,在532 nm绿光照射下能够产生荧光。激光具有方向性好、单色性强、能量高度集中的特点[5],是激发荧光物质发光的理想光源。在波长一定时,激光的照度越高,则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越大,相同光照面积下所产生的激发态荧光物质分子就越多,所激发的荧光也就越强,检测的灵敏度相应也就越高。本案例中激光物证勘查仪输出的532 nm激光(绿光)能够在载体表面形成50万lx的照度,笔者使用该强度激光成功观察到接触痕迹的荧光,而使用多波段光源中的绿光(光谱纯度和光照强度都相对较低)进行观察却并未发现明显的荧光。本案例接触DNA的分型结果清晰准确,各基因座等位基因间峰高均衡,无等位基因缺失和非特异性扩增等情况,说明茚二酮荧光显现剂和激光勘查技术的应用未对DNA的提取和扩增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石头、混凝土块等硬质渗透性载体上脱落细胞的收集,可以采用棉签擦拭、负压吸附和直接刮取等方法,比较这三种方法,负压吸附法的收集效果更好。一方面,在相同的载体表面积下,负压吸附比棉签擦拭收集到的细胞数量多。再者渗透性载体由于内部疏松多空,脱落细胞容易伴随汗液等渗透其中,棉签擦拭只能收集表层的细胞,负压吸附则不仅能收集表层的细胞,还能收集距表层较近的渗透细胞。另一方面,负压吸附比直接刮取操作简单,杂质也相对较少。石头、混凝土块的表面较为坚硬,直接刮取操作也会较为困难;而刮取下来的粉末成分复杂,PCR抑制物较多,又不利于后续的扩增实验。

本文使用茚二酮荧光显现剂结合激光勘查技术成功定位石头、混凝土块表面上触摸痕迹,采用负压吸附方法收集微量的脱落细胞,通过该“定位-定点吸附-STR分析”的技术路线,分别获得了单一个体的DNA分型,本案的成功检验对此类硬质渗透性载体上接触DNA的检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分型载体荧光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干式荧光发光法在HBV感染诊疗中应用价值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失眠可调养,食补需分型
高荧光量子产率BODIPY衍生物的荧光性能研究
便秘有多种 治疗须分型
基于分型线驱动的分型面设计研究
颈椎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影像探讨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
以活动为载体以创新为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