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紫桂书法的传统与现代

2018-08-28 08:53曾翔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书法传统艺术

曾翔

胡紫桂

湖南慈利人,自号古铁,现任湖南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曾任湖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系中国书协第五届书法发展委员会委员,第六届新闻出版委员会委员,第七届新闻出版传媒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民进中央开明书画院理事,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南大学兼职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七十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湖南省“三百工程”文艺人才。

曾获首届中国书法最高奖——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提名奖、首届中国书法小作品大赛金奖、第二届流行书风展铜奖以及八届中青展、八届全国展、二、三届流行书风展等重要展览数十余次。

2016年,获得由青少年书法报社主办“全国十大青年书法家”称号 。

当代书法与传统之间的最严重的断裂,在我看来,是知识传统的断裂。传统文人士大夫所谓“书为余事”,的确是将书法视为非常次要的事业,因为他们有很多其他事情要做,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所谓“文章者,经过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从社会功利的角度,书法的位置排在政治上的事功和文学之后,是不足为怪的。但必须看到的是,文人士大夫的整体文化修养为书法输入了价值和美学,通过广泛的社会阅历,通过对经史、文学和诗词的长期浸淫,文人士大夫藉以扩大了艺术感知的领域。而这种感知,对书法艺术来说,恰恰是十分重要的。

反观中国书法的传统文化生态,我认为,当代书法的当务之急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复兴书法的“法”的传统,经过20世纪以来的历次反传统浪潮,书法之“法”在今天的书者那里已经贫乏了很多;其二则是复兴书法的知识传统,既然书法在古代是一种知识阶层从事的艺术,那么今天的书法如何成为一种现代知识分子的艺术?这关系到书法的文脉的传承与转换。

在当代的青年书家中,胡紫桂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书者。作为一名资深的古典文学和艺术编辑,他有着颇高的知识境界和文化修养;作为一名书法家,他又有着广阔的传统视野和艺术上的领悟。从他近年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临古頗深,与真草篆隶诸体均倾注了很大精力,在深入篆隶传统,领悟传统书法精神的基础上,他在小楷、行草书的造诣,尤非一日之功。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现代书法上也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探索。

对胡紫桂来说,所谓传统书法和“现代书法”之间并没有一条沟壑,反而是一种顺理成章的联结。他的现代书法作品对空间形式,对媒介材料的探索,给观者所带来的那种视觉冲击和精神性意味,似乎与他精致的传统形式的作品面目判然不同,但推敲起来,其中其实有很多传统依据,比如,他的作品对笔法品质的强调,就发挥了传统笔墨中重、拙、大的雄强的方面;比如他对空间构成的审美境界追求,则往往取自画境。

保罗·克利曾说,艺术不可能现代,艺术永恒地回归本源。按我的理解,这主要是就艺术的精神性而言的,因为无论在哪个时代,艺术总是回应了人的精神处境和生存状况。胡紫桂显然对书法这门艺术的现代精神有过深入的思考,何种形式的书法能构成对当代人精神状况的回应?在我看来,所谓书法传统并不等于留存至今的种种现成的风格样式,而是产生这些风格样式背后的那种创造力。

由此,我也认为,所谓现代书法,并无需明确的形式上的所指,并非“少字数”或者强调“绘画性”的书法,就叫现代书法,现代书法的基本精神应该在于对书法传统的创造性转换,以及以开放的胸怀吸纳现代艺术的种种形式资源。现在,常常有人发思古之幽情,认为书法应该回到书斋,回到那种所谓笔砚精良、明窗净几的氛围,在我看来,这其实无异于刻舟求剑。

古语云,一艺之成,良工辛苦。愿与胡紫桂共勉。

猜你喜欢
书法传统艺术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纸的艺术
书法欣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