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路径探究

2018-08-29 09:33唐序兴魏璐璐
运动 2018年11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体育教师意识

唐序兴,魏璐璐,朱 琳

(1.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2.广州体育学院运动生理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0500)

终身体育意识有其丰富的内涵与范围,并且与高校体育教育有着紧密的关系。培养大学生终身意识的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1 终身体育意识的内涵

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思想。终身体育意识就是在没有外力指导和督促的前提下,自己能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终身体育也可以理解为生涯体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形成体育意识,体育锻炼贯穿于自己的一生之中。一方面在终身体育意识中,学生会把参与体育活动和学习体育知识贯穿于自己一生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学生会秉承终身体育意识,以提升自身的体育素质。

2 终身体育所包含的主要范围

终身体育主要包含长期的体育锻炼,形成稳定的体育运动兴趣,对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与运用及体育活动的愉快体验。在长期体育锻炼中,锻炼者不但能做到持之以恒进行体育锻炼活动,而且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性,并且把体育锻炼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体育兴趣方面,锻炼者对体育锻炼兴趣高涨,而且有自己相对稳定的体育锻炼项目。在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与运用方面,锻炼者能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原则和方法的价值。通过体育活动的愉快体验,以达到缓解生活中的消极情绪。

3 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关系

我们要认识到高校不仅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而且也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场所。高校体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开展体育教育,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起到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兴趣与爱好,可以有效地避免低级趣味活动的入侵。大学生发展专业技能,提升自身智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体育素质的提升。高校体育是美育教育的核心内容,一方面可以形成大学生健康的体魄,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与坚韧不拔的思想品质。高校体育教师要意识到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行为习惯和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应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以达到使体育习惯贯穿于学生终身的目的。

3.1 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从统计数据的角度客观地指出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现状,并且分析影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认知的原因。同时,指出高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意义。

3.2 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现状

从表1、表2所统计的数据中我们可以认识到,高校大学生对体育活动还是的热情比较高涨,有较强的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需求。从表1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基本上控制在30min以内和30~60min内,并且有着自己较为稳定的锻炼项目,大学生在选择体育锻炼项目上集中在球类和跑步上。但是大学生日常体育锻炼的次数情况却不乐观(表3),一周内每天都进行体育锻炼的仅占6.5%,甚至还有13.55%的学生1周内不进行任何形式的体育锻炼。同时,有66%的学生1周内进行锻炼的次数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可能,但是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教育工作。

3.3 高校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原因

高校体育教学理念会影响到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高校对终身体育意识虽然在理论上有所认知,但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上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在高校现行的体育教学中,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是两门独立的课程;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沿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如教师只是一味地进行体育技能技巧的讲解。这种情况导致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不高,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没有产生积极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到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虽然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师均是体育专业出身,有专业化的体育训练经验,但是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如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跨学科的教学能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并不是仅依靠体育教育就能完成的教学目标。

3.4 高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意义

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阶段就在高校体育教学中。(1)此阶段的学生在认知与思维方面都已发展成熟,处于个性化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学生可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形成较为稳定的体育活动项目,为持续性的体育活动奠定兴趣基础。(2)高校体育教育是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打基础,为学生毕业走入社会后,能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

4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路径

4.1 提升学生对终身体育意识的认知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首先是要从大学生自身下功夫,即要提升大学生对终身体育意识的认知。(1)要引导大学生形成对终身体育的正确认知。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持健康身体状态的重要途径就是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2)要引导学生认知到终身体育不仅仅是有利于身体素质的增强,而且还能有效地缓解生活与工作中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如焦躁与紧张的情绪。

4.2 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三要素”的完善与改进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离不开教材与教具、教法及教师这3个要素的作用。在教材与教具要素方面,高校体育教学的教材在选择上要紧贴学生的特点,如可以在教材上选择学生喜欢和经常从事的球类和田径等体育项目。高校也要对体育硬件设施进行改进。从图1统计的数据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多数学生认为体育硬件设施会对其体育锻炼产生影响。在教法要素方面,教师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不要受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另一方面教师在教法上要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入手。例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普遍地对教师单纯地讲解运动技巧关注度不高,教师应在运动技巧的讲解上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教学方法,也可以通过微课教学形式,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运动技能。在教师要素方面,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不但要重视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而且更要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使自身的体育教育观念做到与时俱进,树立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理念。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讲解与做好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的根本。同时,体育教师还要掌握各种体育运动器材的使用要领及与体育教育教学相关联的知识。体育教师要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形成一定的人格魅力,以达到影响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积极作用。

4.3 调整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机制

为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机制就需要做出调整,以配合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可以采用多元化方式,如学生的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就是个性化评价,并且以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为根本原则,以达到有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4.4 构建创新型的、适合终身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

大学学习阶段既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巩固阶段,又是对学生实施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阶段。因此,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构建适合终身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适合于高校终身体育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应是体育运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和体育课堂教学与体育课外活动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高校体育运动理论与运动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既强调高校体育教学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扎实的体育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和进行体育活动的基本能力,又强调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以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体育运动理论与运动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以及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实施个性化的体育教学,以达到为学生提供适合其自身发展的体育锻炼项目和锻炼方法,为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创造条件。体育课堂教学与体育课外活动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其核心就是把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即体育课与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以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完整性和一贯性。高校体育课内外的结合不但能有效地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持续性与连续性,而且还能使体育锻炼有机地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起到隐形的推动作用。

表1 某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长统计

表2 某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项目统计表

表3 某大学学生每周锻炼次数统计

图1 某高校大学生对体育硬件设施影响日常体育锻炼的统计

5 结 语

终身体育意识是指导学生开展终身体育活动的理论基础。体育教育的最终教学目标就是终身体育,而终身体育的基础则是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前提条件是对学生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的培养。知识经济不但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专业人才的需求,而且也对人才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提出了要求。高校体育对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就是通过强化学生体育技能的训练,养成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体育教师意识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无我》:一具身体,两种意识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