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师幼关系类型分布及其与幼儿因素的关系

2018-08-29 08:14冯婉桢洪潇楠
教师教育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师幼冲突师生关系

冯婉桢 洪潇楠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一、问题提出

在当前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幼儿园师幼关系质量引发了人们的担忧与关注。师幼关系是教师和幼儿在互动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不同于情境化的师幼互动,师幼关系是一种相对稳定持久的关系状态。其不仅对幼儿当前的社会适应和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直接影响,[1]并且作为中介调节着其他因素对幼儿的影响,[2]还会持续影响幼儿进入小学后的学校适应与学业表现,[3]其对儿童社会适应的意义远远超过了短暂情境中的师幼互动与中小学时的师生关系。[4]

师幼关系一直是国际学前教育研究的热点。最初,学者们注意到不同的幼儿园教师在处理与幼儿的关系时差异很大,进而将师幼关系划分为了不同的类型,并指出了理想师幼关系类型。例如,从教师指向幼儿的情感与行为两方面将师幼关系分为亲近型、关心型、漠不关心型和拒绝型;[5]根据幼儿在互动中的情感与行为表现将师幼关系分为安全型、依赖型、积极调适型和消极调试型四种;[6]综合师生交往的目的、宽容性、情感性、发现意识与方式五个因素,将师幼关系分为严厉型、民主型、开放学习型、灌输型四种类型,并提出开放学习型是我国幼儿园师生关系的特有类型。[7]目前,已有研究已经形成共识,良好的师幼关系意味着教师和幼儿之间有更亲密的情感联系和更开放的信息交流,以及更少的冲突和依赖性。反之,高冲突、低亲密度的师幼关系往往与幼儿的问题行为相伴随,[8]并会造成幼儿学业表现欠佳和学校适应困难。[9][10]

监测评价师幼关系,进而对处于不良师幼关系中的幼儿予以关注与支持,是学前教育质量管理与提升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师幼关系质量是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以往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与验收工作多采用评价者观察的方式,评价教师与班级幼儿群体的关系,信息搜集范围有限,且评价结果模糊。研究认为,找到科学有效的评价工具,大范围、及时有效地评价每一名幼儿与教师的关系质量,探析师幼关系类型分布及其与幼儿因素的关系,为师幼关系改进工作提供依据,显得十分必要。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取整班抽取的方法,选取北京市12所幼儿园143个班级幼儿1689名,最后获得有效样本1684名。其中,男孩儿860名,女孩儿824名;3-4岁556名,4-5岁762名,5-6岁366名。

(二)测查工具

研究使用师生关系量表(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Scale,STRS)的分量表评价幼儿个体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原始量表由Pianta等人编制,系28个项目组成的五级评分量表(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包括亲密(11个项目)、冲突(12个项目)、依赖(5个项目) 3个分量表。[11]已有研究以中国幼儿为对象检验了其信效度,信效度良好。[12]同时,有研究指出依赖维度内部一致性较低。[13][14]为此,本研究直接选用亲密和冲突两个分量表评价师幼关系。在本研究中,亲密和冲突分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依次为0.770和0.714。

(三)数据收集与处理

每班由2名教师将班级幼儿随机分成两组,对自己与组内每名幼儿的关系进行评价,共286名教师参与评价。数据录入与分析使用SPSS 20完成。

三、结果

(一)幼儿园师幼关系的类型

以幼儿个体为单位,以师幼关系中的亲密和冲突两个维度为聚类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将幼儿园师幼关系分为四种类型:(1)亲密型,表现为高亲密低冲突,占比52.97%;(2)矛盾型,表现为高亲密高冲突,占比9.86%;(3)疏离型,表现为低亲密低冲突,占比20.55%;(4)冲突型,表现为低亲密高冲突,占比16.63%。(参见表1)

表1 师幼关系的聚类分析

(二)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幼儿师幼关系的特点

以师幼关系中的亲密和冲突两个维度为因变量,以年龄和性别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MANOVA)。结果表明,年龄在师幼关系冲突维度上主效应显著,F=18.782,P<0.001;性别和年龄的交互作用在冲突维度上主效应也显著,F=3.888,P<0.05;年龄、性别和年龄的交互作用在亲密维度上主效应均不显著;性别在冲突和亲密维度上都无显著的主效应。进一步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幼儿师幼关系冲突维度上的差异显著,亲密维度无显著差异。事后平均数检验(Scheffe)发现,在师幼关系冲突维度上,3-4岁组与4-5岁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它们与5-6岁组之间有显著差异,均值显著高于5-6岁组。(参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幼儿师幼关系的方差检验

a:与3-4岁组的均数差异;b:与4-5岁组的均数差异;c:与5-6岁组的均数差异。

(三)不同年龄幼儿师幼关系类型的分布

将幼儿年龄分组与师幼关系类型进行交叉列表分析,各年龄组不同类型的师幼关系比例如表3所示。与另外两个年龄组的师幼关系类型分布比较,5-6岁年龄组亲密型师幼关系在同年龄组中的比重增加,矛盾型师幼关系在同年龄组中的比重明显减少。

表3 幼儿年龄组与师幼关系类型的交叉列表分析

四、讨论

(一)幼儿园师幼关系的类型与分布

研究依据亲密与冲突两个维度的得分,将师幼关系分为亲密型、矛盾型、疏离型与冲突型四类。亲密型师幼关系表现为高亲密低冲突的特征。在这种类型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亲密度较高,低于亲密度最高的矛盾型,其冲突性在四个类型中是最低的。研究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师幼关系状态。教师与幼儿之间保持较高的亲密度,可以保障幼儿能够安全地探索周围环境来学习;同时,彼此之间保持适度的距离,不致亲密度过高引起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冲突。过高的亲密度容易引发教师束缚幼儿的个人空间,反倒会造成师幼冲突的增加;当然,反过来,由于师幼之间的冲突较多,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亲密度也会增加。这正是矛盾型师幼关系的形成原理,其表现为高亲密高冲突的特征。在这类师幼关系中,幼儿一方面亲近教师,另一方面又常不可预期地被教师打扰,畏惧或抗拒教师的控制。疏离型师幼关系表现为低亲密和低冲突的特征,幼儿从教师那里感受不到太多的温暖与支持,也较少与教师发生矛盾。冲突型师幼关系则表现为低亲密高冲突,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亲密度最低,而冲突较多。从师幼关系的类型分布来看,亲密型师幼关系占比多半,说明幼儿园师幼关系整体情况良好。但是,矛盾型、疏离型与冲突型师幼关系的存在要引起人们的重视。矛盾型师幼关系多是由于教育处理方式不当导致幼儿抗拒或抵触;而疏离型与冲突型师幼关系则主要是由于教师情感投入不足造成的。

与以往师生关系分类研究相比,本研究使用的分类维度与分类结果能够更加清晰明了地解释师幼关系中情感性的一面。以往研究多采用亲密、冲突与反应性三个因素进行师生关系聚类分析,还有研究探索了融入理解性与回避性等因素后师生关系的类型。[15]最早,Pianta使用亲密、冲突与反应性三个维度,将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师生关系分为依赖型(Dependent)、积极参与型(Positively Involved)、机能障碍型(Dysfunctional)、普通型(Functional/Average)、愤怒/依赖型(Angry/Dependent)和不参与型(Uninvolved)六类,并指出机能障碍型和愤怒/依赖型问题最严重。[16]尽管六类划分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对师生关系类型差异的解释力不足,所以后续研究较少使用该类型划分方法。国内学者王耘也使用冲突性、亲密性和反应性三个因素构成,将小学生师生关系分为冷漠型、冲突型和亲密型三种类型,[17]后又从教师知觉和学生知觉的角度将师生关系聚类为亲密型和冲突型两类。[18]显然,其中反应性因素的作用并不十分突出。冲突和亲密更能显现不同师生关系之间的差异,它们集中展现了师生关系中情感性的一面。在3-6岁的幼儿园时期,相比教师对幼儿的反应性支持,亲密和冲突这样的情感要素在师幼关系中处于更基础的地位。[19]为此,本研究选用亲密与冲突两个维度进行聚类分析,更加清楚地反映了师幼关系中的情感差异。

(二)不同年龄幼儿师幼关系的差异

研究发现师幼关系具有年龄差异,表现为5-6岁组的冲突得分显著低于3-4岁和4-5岁组。这与以往研究发现是不一致的。美国有研究分析了同一批(357名)幼儿从先学前班后两年到幼儿园一年连续三年中师幼关系的变化,发现其中没有年龄变化,尤其冲突维度很稳定。[20]还有研究考察了从幼儿园(5-6岁)到小学六年级的师生关系,认为教师报告的师生关系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尤其对冲突的知觉很稳定。[21]但也有研究指出,师生关系中的亲密与冲突在学校教育早期阶段会逐年减少。[22]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有:(1)研究对象不同。本研究关注的是3-6岁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师幼关系变化,已有研究多反映的是5岁以后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师生关系的变化。(2)研究方式不同。即便有研究同样关注了3-6岁幼儿师幼关系的变化,但其是对同一批幼儿的追踪研究。有研究分析,在同一个教育机构对同一批学生进行追踪研究的话,由于受到机构内教师之间互相讨论的影响,学生的师生关系会比较稳定,缺少变化。[23]与此不同,本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对不同年龄的幼儿的师幼关系的调查分析,反映了群体差异。

5-6岁组与其它两组在冲突维度上的差异体现在师幼关系类型分布上,表现为5-6岁组矛盾型师幼关系的比重减少,亲密型师幼关系的比例增加。这是由于幼儿园大班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使得其处理师幼关系有了明显的变化。为入小学做准备,大班教师一般会有意锻炼幼儿的独立性,并将较多的精力用于幼儿的学习任务,较少有时间来经营与幼儿的关系或者对个别儿童进行细致照料。这就会减弱与个别幼儿之间的高亲密度状态,反倒使得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冲突减少,继而矛盾型师幼关系数量减少,而亲密型数量增加。如前所述,教师与幼儿之间亲密度过高容易导致教师对幼儿的过多控制,增加冲突。在对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中有类似发现,教师主动发起的与个别儿童的互动次数的增加会让教师感觉到与该儿童之见有更多的冲突,而不是亲密。[24]在本研究中,5-6组幼儿师幼关系冲突维度上得分明显下降,亲密维度只有轻微的增加;矛盾型和亲密型师幼关系比重明显变化,而疏离型和冲突型师幼关系的比例没有明显变化。这也说明5-6岁组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高亲密得分的减少。

五、结论

(1)综合亲密与冲突两个维度,幼儿园师幼关系可归为亲密型(高亲密低冲突)、矛盾型(高亲密高冲突)、疏离型(低亲密低冲突)和冲突型(低亲密高冲突)四类。(2)从师幼关系的类型分布来看,亲密型师幼关系占比多半,说明幼儿园师幼关系整体情况良好。但是,矛盾型、疏离型与冲突型师幼关系的存在要引起人们的重视。(3)性别在冲突和亲密维度上都无显著的主效应。(4)不同年龄幼儿师幼关系冲突维度上的差异显著,亲密维度无显著差异。(5)5-6岁幼儿组的冲突得分显著低于3-4岁和4-5岁组,表现为5-6岁组矛盾型师幼关系的比重减少,亲密型师幼关系的比例增加。

猜你喜欢
师幼冲突师生关系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关注幼儿日常生活 开展师幼有效互动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共享区域活动资源 滋长师幼幸福
师幼互动视域下幼儿教学活动策略探讨
师幼互动那些事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