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分析

2018-08-29 11:20陈泠璇
大经贸 2018年7期
关键词:对策分析大学生

【摘 要】 作为大众化教育的结果,就业难已经成为了我国的社会热点问题。就业水平的高低不仅与个人未来走向紧密相关,也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物价稳定、社会安定产生重要的影响。故本文以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为研究对象,首先以经济学角度剖析大学生就业问题,接着以政府、高校、用人单位、毕业生四个参与主体为研究视角探析当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问题,最后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结业问题 对策分析

一、引言

20世纪末,“科教兴国”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转变到了发展的新时期,当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已经完全转变由市场机制决定的配置方式,市场为大学生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就业岗位和发展机会。作为大众化教育的结果,就业难已经成为了我国的社会热点问题。就业水平的高低不仅与个人未来走向紧密相关,也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物价稳定、社会安定产生重要的影响。故本文以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为研究对象,首先以经济学角度剖析大学生就业问题,接着以政府、高校、用人单位、毕业生四个参与主体为研究视角探析当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问题,最后提出针对性建议。

二、经济学视角下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投入产出的回报问题经济学界试图把产业化理论等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引入高等教育领域, 提出的高等教育扩张可以拉动内需的研究结论, 以“科学的名义”把我国高等教育引入了大众化进程中。事实上, 这些经济学研究成果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生就业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

从经济学的层面而言,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与投入产出问题相似。总体上,“就业难”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失衡。大众化教育的普及导致了劳动供给的大量增加,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从而造成了劳动力数量上的相对过剩,劳动力的工资待遇也会下降,部分大学生不愿意“低就”,从而形成了选择性失业。此外,由于大众教育的产生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结构不匹配,出现了在时间、空间层面的结构性失调,即結构性失业。例如新兴技术行业高技术人才的短缺与大量高校毕业生失业的现象共存。如何提高社会对人才的吸纳能力,增强人才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可以从经济结构失衡、高校建设不健全、政府调控不力、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用人单位管理不当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结构性失衡

一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在东中西部分布不均,因此使得城乡、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显著差异,其中,东部沿海城市劳动力需要量大,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工资待遇高,因此受到了广大毕业生的青睐,而相比,资源稀缺、条件落后的西部地区或小型城市常常人才紧缺。二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匹配,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剧烈,而大众教育往往不能及时对市场变化做出有效反应,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三是各高校间教学水平、教学建设、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层次不齐,因此培养出的学生素质间也存在明显差异。

(二)政府调控力度不大

第一、通过统招政策,政府将“过度教育”引入市场,造成了教育结构、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协调性、不适应性。第二、政府提供的就业保障体系不完善,由政府主导的人才市场信息提供不完备,未能充当好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的联系桥梁,大学生对其的利用度普遍低下。

(三)高校建设不足

首先,在理念方面,高校遵从传统的教育观,即“重理论”“重课本”,学科教育一般扎根于课本教育,与现实社会联系不强,实用性不高。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合理,相较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高校专业课程、教材等的更替十分滞后,因此将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不强,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

(四)用人单位管理不完善

用人单位缺乏系统的考察毕业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系,往往崇尚“学历论”或“经验论”,或过分注重高学历,强调名校头衔,对普通大学毕业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或盲目强调经验主义,对刚毕业的大学生不信任。此外,部分用人单位还存在其他不合理的招聘要求,如限制性别等。种种原因都形成了大学生的求职门槛。

(五)高校毕业生自身综合能力的不足也是影响就业率的重要原因

一是就业观的不正确,往往在求职过程过高的标榜自己,未能找准定位;二是在大学学习期间,不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专业知识薄弱,实际动手能力弱,难以适应岗位的要求,因此造成失业率难以降低。

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分别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四个主体层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政府应当加大对大学生就业的调控

一是定期组织市场就业调查,了解当下就业主要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保障稳定良好的就业环境。二是完善就业信息保障。作为职能部门,政府应当在提高就业信息,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首先建立全国通用的系统就业平台,以供求职者及时获取相关就业信息、了解就业政策,也方便用人单位发布岗位招聘信息。通过搭建一个安全的信息交互平台,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联系,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此外,政府还应定期在各省份、各城市组织召开人才招聘会,完善人才市场运作。三是保障就业公平,通过出台相关权益保护的政策法规,保证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受到歧视或不公平待遇。

(二)高校应当完善大学生教育评估体系

首先是建立与就业紧密相关的就业评估体系,正确衡量该校培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一方面,在设计评价体系的指标时,要紧密联系当下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做到与时俱进,同时要确保指标数据容易获取,防止数据的缺失与错误造成评估结果的不准确,此外,指标要具有修正的弹性,可以顺应时代的变迁不断丰富其内涵。另一方面,就业评估体系要保证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齐头并进,就业数量主要体现在就业率上,而就业质量则可以通过就业环境、收入水平、个人满意度等层面进行衡量。接着,加强高校的专业学科建设,强调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根据市场发展特点,革新教育体系,调整不合理、同质的课程,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师资力量,完善学生培养方案。最后,在就业指导方面,高校也应做好相应工作,与政府相关部门、企业招聘部门及时沟通,从而有效开展相关活动,如组织实习,提供就业信息,开始就业指导课程,完善校园招聘市场等。

(三)用人单位的革新

第一、转变传统的人才招聘观念,摒弃只看重高学历不重视实际能力或只强调经验主义忽视理论基础的人才观。第二、根据企业发展的目标和现状,设立科学合理的岗位,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制定科学的人才招聘标准,由岗选人,细化职责,强调人才素质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确保人才质量。第三、设定标准化、流程化的招聘考核程序,设定基本的硬性要求,考核应征者的专业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等,保证筛选程序的公开公平公正。最后,保证入职者的基本就业保障,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合理的工资待遇水平。

(四)高校毕业生应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综合能力,增强竞争力

在就业观念方面,高校毕业生应当正确把握自身性格、能力特点,结合个人兴趣和社会发展形势与要求,制定可行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调整心态,正确评估自己是走向就业的第一步。此外,大学生应当尽早培养个人的综合能力,包括扎实的专业素养、创新性的思维、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做到全面发展。在大学期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假期实习等,尽早与社会接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最后大学生应当提高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思,积极了解政策動向,把握市场机遇,实现自我价值。

五、研究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结构性失衡、政府调控力度不大、高校建设不足、用人单位管理不完善、高校毕业生自身综合能力的不足等。在此背景下,我国应该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四个主体层面采取措施:政府应当加大对大学生就业的调控;高校应当完善大学生教育评估体系;用人单位的革新;高校毕业生应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综合能力,增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向前.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04):59-61.

[2] 李纪刚.谈新形势下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若干策略[J].才智,2018(09):37.

[3] 林丽萍,廖文娟,黄伟山.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常态与就业观分析[J].当代经济,2018(10):142-143.

[4] 赵颂梅,丁国钰.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1):39-41.

作者简介:陈泠璇(1997—)女,土家族,重庆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5级本科生,研究方向:区域发展。

猜你喜欢
对策分析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