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不同监测时长对癫痫及痫样发作患者痫样放电检出率的比较

2018-08-30 09:08罗雯怡张一君
中国临床医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脑电脑电图癫痫

罗雯怡,丁 晶,冯 宇,张一君,汪 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上海 200032

癫痫患者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的典型表现是棘波、尖波、棘慢复合波、多棘慢复合波、尖慢复合波等痫样放电。发作间期痫样放电(interictal epileptiform discharge, IED)主要表现为局灶性或多灶性放电、继发一侧半球内的同步化放电、原发或继发双侧放电等。监测IED有助于诊断癫痫发作及综合征类型、评估癫痫起源、指导临床用药[1-2]。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脑电图可评估癫痫再发风险,也是抗癫痫药物停药和减药的重要参考[1]。

尽管脑电图在癫痫诊疗中有着重要意义,但常规脑电图中痫样放电检出率偏低。痫样放电检出率的提高可通过增加脑电图监测次数或延长单次脑电图监测时长实现。Lee等[3]发现,48%癫痫患者首次痫样放电出现在前20 min内,3 h监测时长的检出率较10~20 min检出率提高了37.7%。Burkholder等[4]报道,癫痫患者行45~60 min的脑电监测较30 min能提高30%的检出率。然而,既往研究多选择2种监测时长进行比较,且两组人群不同。因此,本研究比较监测15 min、30 min、1 h及2 h对癫痫及痫样发作患者的病理性脑电改变检出率,以进一步探讨对该类患者合适的记录时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125例确诊癫痫及痫样发作的患者,诊断参照2017国际抗癫痫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 ILAE)分类标准。其中,男性66例(52.8%),女性59例(47.2%);年龄9~84岁,平均年龄(37.7±16.6)岁。125例患者中,使用抗癫痫药物者95例(76.00%)、未使用抗癫痫药物者25例(20.00%)、不详5例(4.00%)。

1.2 脑电图监测方法 全部患者行2 h 21导脑电图(国际10-20系统)。电极(参考电极为左右耳垂电极A1、A2及平均参考电极):左右额极Fp1、Fp2,左右额F3、F4,左右中央C3、C4,左右顶P3、P4,左右枕O1、O2,左右前颞F7、F8,左右中颞T3、T4,左右后颞T5、T6,额中线Fz,中央中线Cz、顶中线Pz;附加T1、T2电极,部分患者以毫针蝶骨电极替代T1、T2电极。

记录电极为盘状电极,以火棉胶固定于头皮。脑电记录仪、放大器及读图软件由Natus公司提供。脑电图记录的同时记录心电、四肢肌电及视频录像。记录前及记录当天维持原有抗癫痫药物剂量;记录前不行睡眠剥夺等诱发方法。记录时患者为卧位,记录开始后患者于清醒闭目状态下行3次睁闭眼试验及1次3 min过度换气试验,后维持闭眼状态。记录参数为采样频率256 Hz,高频滤波70 Hz,低频滤波0.3 Hz,陷波滤波50 Hz。

1.3 观察指标 结合单极导联、双极导联判断脑电结果,比较记录开始后15 min、30 min、1 h及2 h的痫样放电及病理性慢波的检出率。痫样放电包括:散在棘波、尖波、棘慢复合波、尖慢复合波;阵发性棘慢复合波、尖慢复合波;多棘慢复合波。病理性慢波包括阵发性慢波、局灶性慢波、弥散性慢波。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15 min、30 min、1 h、2 h监测时长病理性脑电改变检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为0.05。

2 结 果

2.1 痫样放电检出率 结果(表1)表明:痫样放电检出率在记录15 min时为50.40%、30 min时为62.40%、1 h时为71.29%、2 h时为75.20%。痫样放电检出率在记录1 h、2 h时高于15 min时(P<0.001),2 h时高于30 min时(P<0.05);痫样放电检出率在记录2 h时与1 h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散在棘波、尖波、棘慢、尖慢复合波的检出率在记录30 min、1 h、2 h时高于15 min时(P<0.05),2 h时高于30 min时(P<0.05);其在记录2 h时与1 h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阵发性棘慢、尖慢复合波的检出率在记录各时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棘慢复合波在记录各时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不同监测时长的病理性脑电异常改变检出率 n(%)

*P<0.05,**P<0.001与记录15 min时相比;△P<0.05与记录30 min时相比

2.2 病理性慢波检出率 结果(表1)表明:随着监测时间延长,阵发性慢波、局灶性慢波及弥散性慢波的检出率升高,但不同监测时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癫痫患者的首次脑电图检查中,痫样放电检出率仅为29%~55%[5]。痫样放电检出率可通过增加脑电图监测次数或延长单次脑电图监测时长提高。Baldin等[6]在619例癫痫患者中的研究表明,首次脑电图监测中痫样放电检出率为53%,3次累计检出率为72%。然而,多次监测会增加患者的不适感及经济负担。因此,选择合适的单次脑电图监测时长是更简便、更经济的方法。

美国临床神经生理学会指南提出,脑电图是患者一生中的短暂抽样,记录时间越长,越有可能监测到异常。2002年欧洲指南和2016年美国指南推荐无伪差、记录质量良好的时长至少为20~30 min,包含睁闭眼、过度通气诱发试验[7-8]。然而,指南仅规范了“最低标准”,并未探讨更长时长的监测能否获益。Craciun等[9]发现,在癫痫中心行脑电监测的患者中,低于20 min的觉醒期脑电异常率显著低于更长时长的记录,而将监测时长延长为30~180 min,异常率虽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 min以上的睡眠期脑电图监测则不再增加异常率。本研究结果提示,在癫痫和痫样发作患者中,监测1 h及以上时,长痫样放电尤其是散在棘波、尖波、棘慢、尖慢复合波的检出率较监测15 min时提高。

相较文献区分了觉醒和睡眠状态,本研究未限制患者的觉醒或睡眠状态,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延长监测时间可能使患者进入睡眠期,而较多癫痫患者的痫样放电易出现在该时期,故提示1 h以上的监测更为理想,这与上述文献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此外,Narayanan等[10]对长程脑电图中痫样放电出现的时间进行了分析,发现89%的患者在第1个24 h内即出现痫样放电。Lee等[3]研究表明,全面性癫痫患者的脑电图记录中首次出现痫样放电的平均时间是22.1 min,而部分性癫痫患者为30.6~42.8 min。本研究表明,2 h相比1 h的监测时长在痫样放电的检出率上仅提高了3.9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Lee等[3]的研究基本一致。因此,大于1 h的监测时长并不能增加痫样放电检出率,反而可能影响患者舒适度、电极的牢固性、检查的精准性、便捷度及增加费用等。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癫痫及痫样发作患者,1 h及以上监测时长可提高痫样放电检出率,但监测2 h与1 h无明显差异。临床上对于短时间脑电图监测阴性但症状高度疑似癫痫患者,延长监测时间至1 h,有助于明确诊断及监测病情。

猜你喜欢
脑电脑电图癫痫
认知控制的层级性:来自任务切换的脑电证据*
脑电图检查的到底是什么
MPTP诱导树鼩帕金森病模型的脑电图描记与分析
睡眠剥夺在癫痫患儿视频脑电图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疗效
基于脑电情绪识别的研究现状
玩电脑游戏易引发癫痫吗?
乒乓球运动员在经验相关图形识别中的脑电相干性分析
癫痫共患ADHD儿童的生态学执行功能
比较不同麻醉方式下二氧化碳气腹对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