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与人格培养的和谐统一

2018-08-30 05:44贺外成
教师·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和谐统一人格培养数学教育

摘要:数学教育除了传授数学知识以外,还应该担负起人格教育的任务。事实说明,只有把人格、文化、技术三位一体统一于科学文化这一范畴,才能真正使数学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应注重数学教育与人格培养的和谐统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数学教育;人格培养;和谐统一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4-08

作者简介:贺外成(1964-),男,湖南省永兴县胜利小学教师,一级教师,大专。

车尔尼罗夫斯基说过,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种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数学是具有纯粹的理性与完满严谨形式的真善美事物,数学中蕴涵着使人首先优化,促使美德生成的力量。

一、独立探索,培养思考型人格

思考型人格表现为喜欢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探索未知事物,把数学带入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趣味。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往往由于过分强调教学逻辑和教学知识,导致学习气氛沉闷,学生打不起兴趣,教学效果低下。好的数学课能让学生听到有趣的东西,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也使整个课堂非常活跃。那么如何达到效果呢?

我认为数学课的导入最好是走进小学生的生活,从他们身边的一些事例出发,或设置一些题型、或引用一些数字、或改编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然后进行教学,使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湖南省永兴县胜利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开展数学公开课,我有幸听了两位数学老师的两节数学课,这两位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的导入让学生很受启发。先谈谈赵老师的一节课的导入,赵老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课本上设计的导入是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一般小数的加减法进而直接开始探讨新内容。赵老师从课本出发,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他从2017年我校测量过的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出发,通过设疑解决谁比谁高、谁比谁重的生活化问题来引导学生探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节课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高涨,解决问题有针对性,既解决了问题又有成就感,教学效果相当好,同时也使整个课堂非常活跃,教学效果也很好。再谈谈张老师的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混合运算”,课本上的设计是通过男女学生的过河乘船来进行导入教学的。事实上我们有好多二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乘船的经历,并且不懂“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的含义,因此如果老师直接引用课本上的例题进行教学,或许好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会很高,当然效果不会太好。幸好张老师在备课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她把学生的“过河乘船”改成“咱班学生坐汽车参观动物园”,这样一来,许多学生因为有亲身体验,所以学习兴趣极高,课堂气氛宽松,不知不觉一节课上完了,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了,学生学习热情也很高。

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或許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数学导入方法,有善于设疑者、有喜于归纳者、有惯于直奔主题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学数学最终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用实际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其对数学思维的敏感性,让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

二、展示自我,培养主动型人格

主动型人格主要表现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喜欢主动、独立地去学习数学知识,不容易被困难吓倒,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张扬个性等,这是一种可贵的人格品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习的空间与时间——教学“第几”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操作材料:4根火柴和1支铅笔,请他们把这些材料摆一摆,使铅笔排在第二的位置上。结果,等到交流反馈时,学生不仅仅摆出了老师预想中的情况:把它们排成一排,从左、右分别数过去, 铅笔处在第二的位置上,还有一位学生把这些材料摆成了两排,火柴为一排,铅笔在第二排。这是多么灵活的一种思维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显然,“不能单纯”并不表示完全不要。换句话说.适度的模 仿与记忆仍然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但是现实课堂中,课堂教学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形式频繁出现,动不动就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的较多。引领组内“潮流”“唱主角”的往往总是那么几个学生,一些中等生和学困生常常是旁听者,只能凑凑热闹。数学教育中要营造一个使学生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气氛,对独到见解要大力表扬,只有这样,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才能被充分认可与发展,奋进的火花才会迸发,学生主动型人格才会自觉形成。

三、延伸思维,培养灵活型人格

灵活型人格主要表现为反应敏捷,处事灵活,思维容量大,易于接受新事物,善于随机应变,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努力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学生的能动活动,在怎样才能唤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努力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能力也得到训练和培养。从小就能受到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无疑有很大帮助。

要做好以上这些,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通过教学实践,体现数学本身那种令人倾倒的内容,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为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到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知识背后,看到数学本来的面目,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数学家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过程。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学生也就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的,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了。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是使数学教学成为思维活动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前提。

学生不是靠我们头脑里的数学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识的,而是要靠我们教师把自己的思想变为行动。学生是通过我们的语言、我们设计的教學过程、创设的思维空间到达知识彼岸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结合实际,帮助学生形成自由思考的习惯,让其思维方式不至拘泥于形式。

四、合作学习,培养容纳型人格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改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其本质是对人的关注,而非是对知识的关注。新时期的教育有新的特点,新课改倡导教师的新角色,我们不能还抱着所谓“师道尊严”“传道、授业、解惑”的思想实施单向的给予或所谓垂直合作。我们面对的是有着自己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独立思维、具有个性的主体,因此在学习目标的把握上,就需要教师实现关注知识到关注人的转化。我们只是他们学习中的服务者、引导者、伴奏者和促进者。

学生良好合作技巧的运用是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保证,然而学生不是天生会合作,因此,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想象,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吸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意见等。一定程度上,学生的发展也是在师生合作过程中得以实现的。①学会收集。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收集一些资料。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并通过什么途径,收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认真做好课前准备。②学会倾听。在开始合作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③学会表达。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实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指点。④学会讨论。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了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不轻易放弃一个方案或想法,不迷信权威。教师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积极参与是合作的基础,展示交流是合作探究学习的主要环节,是形成正确认知、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而这往往成为优等生的“一枝独秀”。在小组活动中,优生往往有更多的表现,而弱势学生则刚好相反,所以教师要强调小组的整体评价,只有全体同学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才能使合作学习具有生命力。对于优势互补、相互支持、配合信任、接受分工这种潜移默化的容纳型人格品质的培养,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是非认知品质,已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

教育家裴斯泰洛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究其提出的含金量高的问题,延伸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不论是思考型人格、主动型人格、灵活型人格还是容纳型人格的塑造,都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增强,两者是和谐统一、相互促进的。

参考文献:

[1]许雅娟.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人格塑造[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1):220.

[2]宋文学. 浅谈小学数学学科中对学生的人格培养[J].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11):42.

[3]李建辉.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J]. 关爱明天,2014(10):274-274.

猜你喜欢
和谐统一人格培养数学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试论报纸版面的和谐统一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的融合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创建校园文化,丰盈学生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