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探索

2018-08-30 05:44朱少娓
教师·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图形教学空间想象力空间与图形

摘 要:“空间与图形”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描述我们的生活空间,极大程度地培养和挖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文章从实际的课堂教学出发,通过优化课堂导入、思维形态、教学情景、认知过程等多方面的思维延伸,浅谈了如何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

关键词:数学空间;图形教学;空间想象力;信息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4-02

作者简介:朱少娓(1970—)女,广东汕头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在学生探究现实世界中有关的“空间与图形”时,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式逐步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的变化的意识。优化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将空间与图形的变化生动直接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脑海中直接形成动态图,在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一、优化教学,激发兴趣

在学习生活中,情感因素对认知活动的始动、定向和调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具体的形象思维中存在很少的抽象思维。而这些抽象思维也是学生通过直接的事物想象而来的。而通过优化的信息化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能够创造一个直观、生动,可视可听、可动可静,色彩鲜活、声音悦耳的教学环境,可以将复杂的“空间与图形”以生动的空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主动探究学习,无疑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最好的状态。

二、优化思维,空间养成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表现。而在小学的图形教学中,由于空间概念不强而导致的认知上的模糊与错误,普遍存在于众多学生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喜闻乐见的素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和演示性,增强学生的空间概念。例如,在学习“对其图形中存在多少个长方体”时,很多学生都觉得无从下手,空间思维混乱难以理清。而教师通常会直接在平面上画出复杂的图形,一点一线地对图形进行讲解,少数教师也会拿出很多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摆一摆。

以上两种教学方式可能只适合空间概念较强的学生,而对于大多数空间概念弱的学生只是收效甚微。对此,教师就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引导学生将图形在空间上分成几部分,在空间中将立体的图形逐一拆开,在强化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同时,解决教学难题。

三、优化教学过程,突破难点

运动变化的事物更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动静结合、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等空间动态中的完美转换,多层次的感官刺激,更能提高学生的辨识效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动态特长,变静为动,将难点的教学内容“演”出来。例如,一道有关体积的数学应用题:一个长方形纸箱,内长64厘米、宽32厘米、高36厘米,小明想把外长28厘米、宽18厘米、高16厘米的长方形盒子放进去,这样的长方形盒子可以放几个?学生列式如下:64×32×36=73728(立方厘米),28×18×16=8064(立方厘米),由73728÷8064得出可以放9(个)。教师运用多媒体软件演示从不同的角度将长方形盒子放进正方形中,学生们很快会发现,沿纸箱的长摆可以放下两个长方形,如此,将长方形的宽与高变换一下位置,可以摆平铺两排,再根据纸盒的高度可以得出,还能够再摆一层长方形,通过空间的动态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在空间上纸箱里只能够摆下八个长方形。通过空间的变化我们就可以得出公式:(64÷28)×(32÷16)×(36÷18)=8(个)。通过信息化技术在空间图形中的运用,我们可以轻松地解决学生们难以理解的难题,可见,信息化教学更加生动、形象,通过优化信息化技术,既可以形象地解释数学“空间与图形”的变化规律,又可以解决运用正常教学模式难以解决的难点。

四、情景教学,发散思维

小学阶段的教育对象都是未成年儿童,知识水平不高、理解能力有限,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导,所以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教学效果通常较差。利用信息化技术将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地显现出来,可为充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更有利的条件,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创设各种的教学场景,在教学中着重凸显“空间与图形”的关键性特征,为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求知欲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稳步提高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可利用信息化技术拟态演示将圆锥体盛满水,倒入同底并且等高的圆柱体中,如此反复直至圆柱体装满水,学生们就会发现,将圆柱体完全倒满水,需要三个圆锥体的水,就会直接联想出同底等高的圆柱体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五、丰富认知过程,培养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是教师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媒介,通过丰富学生的认知过程,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角的认识”的教学中,在分析“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一问题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软件,在屏幕上画一条直线,然后一端为端点一条重叠的直线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形成第一个角,再继续旋转直线形成几个新的角,让学生们直观地比较新出现的几个角与第一个角的大小;进行第二次操作时,在多媒体软件上重新画一个角,将这个角的一条边固定,另一边延长一段距离,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这个角的大小毫无变化。通过以上的两种演示,学生能够很直观地判断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线张开的大小”有关,同时也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分化成组,提高课堂效率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当中,教师应当综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程度最大化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各抒己见,认识问题,反复思考,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例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时,将学生分化成组,让学生在多媒体软件上自由操作,将两个长宽高一致的梯形拼成四边形,或者将梯形通过裁剪的方式拼成四边形,让学生们在拼图中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们在自由探讨的过程中无形拓宽了创新思维能力的空间,不仅形成了重要的团队协作精神,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优化的信息教学模式,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分享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兴趣。

信息化技术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技术在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最大程度地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认知事物的敏感度,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将信息化技术加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使学生通过眼睛直观地观察到教师所要教授的知识的同时,能够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再遇到相似或者有联系的教学内容时,能够自主地从空间上去思考,做到举一反三。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努力开发、研究信息化技术的多种可教学方式,争取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邵利彬.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探索[J].教育信息技術,2017(6):28-30.

[2]杨 琪,田振清.内蒙古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9(7):130-134.

[3]刘 薇.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创意与策略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33):214-215.

猜你喜欢
图形教学空间想象力空间与图形
例谈小学数学图形生活化教学策略实践
探究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中的运用
例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的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优化低年级图形教学
例谈初中数学图形教学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