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边疆教育的风景里

2018-08-30 05:44吴群
教师·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磨课

吴群

摘 要:作为湖南省首批教师培训师培养对象,我被选派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陶县参加援疆送教活动。我们通过组织深入的课例研修,开展扎实的研课、磨课,让边疆地区的一线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提高课堂效益。

关键词:送教;课例研修;磨课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4-05

作者简介:吴 群(1969—),女,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教育局小学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硕士。

早就想去新疆,领略那里的开阔明朗,感受那里的广袤无边,体验祖国边陲独特的风情。没想到,第一次踏上新疆的土地,是因为参加当地的送教培训。2018年3月,作为湖南省首批教师培训师培养对象,我有幸被项目组选派去祖国边疆参加国培送教,满心的喜悦和兴奋,还有光荣和神圣。于我而言,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充满魅力的全新之旅。

一、启程:一路温暖

2018年3月28日上午,我从湖南省岳阳市出发,乘高铁到长沙,再乘飞机到乌鲁木齐。匆匆一路,风尘仆仆。到达新疆教育学院学术交流中心时,已是晚上八点多。教育学院负责小学语文学科国培项目的武新虹教授已经在等我了,我们一起共进晚餐。武教授工作严谨细致,无论是送教活动的策划安排,还是研课、磨课的工具研制,都显示出高度的专业性。在这之前,我们已在网上多次沟通,对本次阿克陶县送教活动的主题、特点和要求,以及培训学员、课堂学生的情况进行过细致的交流。遗憾的是,武教授因另有工作安排而不能去阿克陶,代表她去的是乌鲁木齐市八一学校朱薪羽老师。

第二天,送教团队在培训处梁主任和谭老师的带领下,一行12人,前往新疆的最南端——阿克陶县。送教团队成员主要是新疆教育学院的教授和乌鲁木齐市的一线教师,只有学前教育组的刘娜老师和我一样,来自湖南。飞机从乌鲁木齐出发,到喀什机场降落。阿克陶县不属于喀什市,而是属于临近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下飞机后,我们再转乘汽车,奔赴本次活动的目的地。

从北疆到南疆,气温越来越高,路边的绿色也越来越多,我们居住的宾馆有一个大院子,院子里的花开了不少。

二、策划:一场课例研修的盛宴

吃完晚饭,我们分小组开会。作为小学语文学科送教的指导者,我和朱薪羽老师正式“接头”了。朱老师曾担任乌鲁木齐市八一学校小学部的校长,是一位睿智的教学专家和教育管理者。我们两个虽是第一次见面,却一见如故。本就是同道中人,相同的事业,相通的理念,相近的性情,相似的性格,给我们的本次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次送教活动结合了新疆教育学院国培项目的种子教师研修班学员的实践考核。种子教师研修班的学员每县每个学科一至两人。培训班学员的学习时间为两年,每年集中学习一次,一次一个月。研修班学员在这次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班在阿克陶县有两名学员:陈丽玲和朱静。教育学院和承办学校之间的诸多联系,大多由她们两个人在承担。同时,在这次活动中,她们两个一个上示范课,一个作专题讲座。送教活动,既是研修班学员对全县小学语文教师引领的一次“试水”,又是她们作为国培学员的一项实践作业和考核。

本次送教活动的主题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新疆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中目标确定和达成路径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层面、多轮次的课例展示、点评、解读来进行。每一场课例展示后都安排了说课、评课,专题讲座结合课例进行。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结合课例的培训最受欢迎。本次送教项目,策划安排了三个层次的课例:专家引领层面的示范课、“种子”教师层面引领的示范课和学员层面的诊断课。充分发挥这些课例的作用,必须精心策划,严密组织。为此,我们强化了三个方面:第—,学员深入参与课例。除了每一次课例展示后都有学员的全员研讨,更重要的是共同参与两节诊断课的打磨和“改造”,并“见证”其改变的全程。第二,帮助学员看懂课例。通过说课、评课、讲座,对课例进行深入剖析、解读,让学员们看清课例后的理念和思想,进行深入思考,而不仅是停留在“学习”课例中的“招式”。第三,引发学员对课例的深入思考。多层面、多轮次的课例,通过诊断课和示范课的比较,“磨”前的课和“磨”后的课的比较,让学员在对比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在本次活动中,共安排了7节课例观摩,2次专题讲座,4次全员评课,2次研课、磨课。实际上,这就是一场课例研修的盛宴。

三、拼搏:“磨”你千遍也不厌倦

2018年3月30日,活动正式开始。

首先,观摩的是两节学员诊断课。第一节是王凤老师执教的三年级课《太阳是大家的》,第二节是张燕老师执教的《彩色的梦》。课堂上,她们语言流畅,课件精美,方法多样,展现出两位老师的优秀素质。特别是在教学设计中能加强语言文字运用,符合新课标的理念。但是,问题也很明显。第一,未体现“学为中心”。课堂上仍是“教为中心”,从目标制定到教学实施,关注学情不够,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机会不充分,学生的思维未真正调动起来。第二,教学指导不落实。在教学中只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只顾“走”完预设教案,不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学会。

两节课后,授课教师说课,学员们分组评课,然后派代表汇报小组意见。学员们讨论热烈,评课踊跃,有不少真知灼见。但是,大多数评课还是停留在“导入是否精彩”“环节是否顺畅”“语言是否优美”,等等,缺乏从学生的角度观课的视角。

下午的听课评课,从另一个方面暴露出学员课堂理念的问题。这次观摩的是种子班学员陈丽玲老师的示范课。这是一节一年级的课《彩虹》。班上全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课上得有点磕绊,看上去不够流畅。但陈老师在课堂上机智应对,巧妙引导,学生从不会到学会学,课堂上学生看得见的进步,体现出课堂上学习真正在发生。然而,学员们在评陈丽玲老师这堂示范课时,却因為这堂课没有上午两堂课那么“热闹”和顺畅,评价不及上午两堂诊断课那么高。可以看出,学员们的观课还停留在一个比较浅表的层面。评课,展示出来的是对课堂的追求,可见,他们的课堂价值取向存在问题。

如何解决?在后续的学习阶段,我们通过两种课例的对比解读,向学员们传递有效教学的理念。同时,通过示范课和专题讲座,从操作层面和理论层面进行指导。

我承担了两节示范课。配合本次活动主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执教了两堂阅读课。在我的课中,力求在以下三个方面给学员启示:一是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针对老师备课不会确定目标的情况,示范如何从课标要求、单元导语、教材特点、课后练习等来确定目标;二是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来达到目标。针对老师上课的“串讲”式问题,以学习活动来组织教学流程,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真正落实“学为中心”。三是强调学习路径指向学习目标。针对老师课堂上随意性强、教学设计只重“招式”不重逻辑的问题,强调教学环节对目标的指向,课堂上所有的学习活动都要聚焦学习目标,切实保证学习的有效性。两节课的效果也很好,深受学员们欢迎,被评为“好看又能学”的课。这,正是我孜孜以求的:既有语文课的情趣,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又扎实、朴实、“接地气”,让他人能学、好学。

朱薪羽老师的专题讲座《阅读教学的策略》,以她自己平时的深厚积淀与深入思考为基础,结合本次的课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我有示范课任务,她有讲座任务。同时,我们两个还要听课、评课,负责两堂诊断课的磨课。三天的时间,每时每刻,大脑神经都是紧绷的。白天十分紧张,晚上也没有闲暇。诊断课的磨课都是晚上完成的。我们三个晚上都是凌晨2点睡觉。总觉得吃饭的时间都是奢侈。常常在吃饭的间隙,还拿出手机看看课件和教案,心里还在琢磨。自己要上的两堂课,学员的两堂需要修改的诊断课,4篇教案相继在脑海里来来回回地“磨”。这番辛苦,难以言说,但我们却乐此不疲。

四、见证:华丽的转身

两位需要二次教出的老师,更是全力以赴。她们虚心地听取每一点评课意见,并在极短的时间里消化、内化。在有限的时间内,她们一遍一遍地修改教案,调整教学策略。再次走上讲台的她们,有了明显的改变:眼光更多地关注学生,更注重课堂的生成,真正地将学生、将学生的学习放到了课堂中央。

她们的课,实现了“华丽的转身”,有了长足的进步。

以王凤老师的两次教学为例,无论是教学理念、课堂策略还是教学实施,都有很大的改进。

通过对课例的对比展示和解读,学员们也恍然大悟:阅读教学要怎样才能确有实效,怎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三天一晃过去。回程途中,坐在飞机上,俯瞰下面无边无际的黄土地,感慨万千。从此以后,这片以往陌生的土地,就与我的生命有了一种联结。那里,有与我一样心心念念于教育的优秀同行,有他们创造的很多美好的教育风景,有我们共同行走的一段生命历程。何其有幸,新疆之行!

参考文献:

[1]万静.小学语文“行动导向,研训一体”教研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新课程评论,2017(8):68-75.

[2]冯辉梅.運用实践取向研修模式,有效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J].教师,2017(1):121-122.

猜你喜欢
磨课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西风凋树惆何处,灯火阑珊情满路
在磨课中磨砺成长——“华夏之祖”的磨课故事
点滴磨砺,点滴进步
在磨课中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