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动问题”的解法探究
——用“微元法”和“转换参考系法”双解“联动问题”

2018-08-31 07:49孙德峰
物理通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参考系虚线元法

孙德峰

(北京第十二中学 北京 100071)

刘 芳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北京 100073)

在不少的竞赛题目中,都涉及到了“联动问题”.一般来讲,这些待求解的运动形式都较为复杂,利用高中教材中所讲授的典型运动规律很难求解,因此大部分辅导资料都采用了“微元法”来求解.

用“微元法”固然能够将问题解决,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动态变化过程的能力,但“微元法”也存在解题过程相对繁琐的不足.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在解决“连结体”间的运动学问题时,由于涉及到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之间的运动,故灵活地转换参考系,会使问题大大得到简化.下面甄选4个典型题目,各用两种方法求解,供读者参考.

图1 例1题图

微元法:

从如图1所示的时刻再经过Δt→ 0的时间,圆环运动到了如图2所示的虚线位置.为了读者阅读方便,笔者将圆环的移动距离做了适当的夸张(以下皆为如此).容易发现圆环与直杆的交点M点运动到了M′点,连接OM和O′M′,交点为D.由于Δt→ 0,不难得到

∠MDM′ = ∠ODO′ = Δθ→ 0

图2 圆环移动

在OM上取一点E,使得DE=DM′;在DO′上取一点F,使得DO=DF.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现在构造了两个非常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由于顶角趋近于零,则两个底角就趋近于90°,可以认为底边与两腰近似垂直.不妨给这样的三角形起一个特殊的名字——“双直角等腰三角形”.在接下来的题目中我们会逐渐体会到这种特殊的三角形在“微元法”中所起到的作用.

由于OM=O′M′,所以ME=O′F.因为C点是4等分点,则∠CMO= 30°;∠COM= 60°.再根据OM⊥OF,可知:∠FOO′ = 30°.所以MM′cos30° =ME=O′F=OO′sin30°,又OO′ =vΔt;MM′ =vMΔt,代入上式可得

转换参考系法:

由于直杆没动,所以沿直杆方向的速度即为M点相对地面的速度.以圆环为参考系,因为M点同时又沿圆环运动,故M点相对圆环的速度必沿圆环切线方向;同时,圆环又水平向右运动,所以圆环的速度v又可理解为牵连速度.根据v绝对=v相对+v牵连可知三者速度的几何关系如图3所示.很容易看出

图3 绝对速度、相对速度、牵连速度几何关系

【例2】如图4所示,一个半径为R的环(环心为O2)立在水平面上,另一个同样大小的环(环心为O1)以水平向右的速度v从前一个环的旁边经过.试求当两环环心相距为d(2R>d> 0)时,两环上部的交点A的运动速度.两环均很薄,可以认为两环是在同一个平面内,第二个环是紧贴着第一个环掠过去的.

图4 例2题图

微元法:

从如图4所示的时刻再经过Δt→ 0的时间,圆环运动到了如图5所示的虚线位置.交点由A点运动到了B点,而原来的A点随左边圆环平移到了C点.由于Δθ→0,所以△ABO2为“双直角等腰三角形”,故

∠CAB= 90°-θ

图5 圆环运动

又知道AC=O1O1′,所以有

转换参考系:

仿照例1的做法,不妨以运动的圆环为参考系,绝对速度为交点沿静止圆环运动的速度;相对速度为沿运动圆环运动的速度;牵连速度为运动圆环自身的速度,如图6所示.

图6 速度关系

根据几何图形的对称性,交点A沿两圆环的运动速度大小必然是相等的,图6中的矢量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故根据几何关系可得

【例3】两只小环O和O′分别套在静止不动的竖直杆AB和A′B′上.一根不可伸长的绳子,一端系在A′点上,绳子穿过环O′,另一端系在环O上.如图7所示,若圆环O′以恒定速度v′沿杆向下运动,∠AOO′ =α时,求圆环O的运动速度为多大?

图7 例3题图

微元法:

从如图7所示的时刻再经过Δt→ 0的时间,两圆环及细线运动到了如图8所示的虚线位置.在OE上取一点D,使CE=DE;在O′E上取一点D′,使C′E=D′E.由于Δt→0,故Δθ→0,所以又构造了两个“两直角等腰三角形”.

图8 圆环及细线运动

根据绳长不会发生变化这一特点,可写出几何关系

OO′ =O′C′ +CC′

结合上述特殊三角形的构造,得到

OD+O′D′ =O′C′

考虑到运动情况

OD=OCcosα=vΔtcosα

O′D′=O′C′cosα=v′Δtcosα

结合式(3)可以得到

转换参考系法:

本题有别于以上两个例题,连结体的两个“主角”都在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以其中一个运动物体为参考系而不是以地面为参考系,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例如,本题可以以O′环为参考系,则容易得到O环相对O′环的速度为

v相对=v+v′

在假定O′环不动的前提下,本题就简化为绳子末端速度分解的问题,如图9所示,沿绳子和垂直于绳子将v相对分解,得到

v相对cosα=(v+v′)cosα

图9 绳子末端速度分解

其中“v相对cosα”可以理解为收绳子的速度,即圆环O′下滑的速度v′,从而得到

v′=(v+v′)cosα

【例4】如图10所示,A,B,C为3位芭蕾舞演员同时从边长为l的三角形顶点A,B,C出发,以相同的速率v运动;运动中始终保持A朝着B,B朝着C,C朝着A.试问经过多少时间3人相聚?每个演员跑了多少路程?

图10 例4题图

微元法:

本题很明显是一个连续变化的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利用“微元法”来解决.从如图10所示的时刻再经过Δt→ 0的时间,3位演员及其连线运动到了如图11所示的长虚线位置;又经过Δt→ 0的时间,3位演员及其连线运动到了短虚线的位置……

图11 3位演员及连线运动的情况

由于Δt→0,故Δθ→0,在A′B上截取A′O=A′B′,又构造了一个“两直角等腰三角形”.所以

A′B′=A′O=AB-AA′-OB

其中

AA′=vΔt

联立以上3式可得

同理

最终3位演员会相聚到一点,故

AnBn=0

得到

每位演员跑过的路程

转换参考系法:

A,B,C运动形式相同,故只需关注A,B就可以将问题解决.不妨以B演员为参考系,经过分析可以知道:A,B始终在一条直线上;A与B速度方向的夹角始终为120°.

那么A,B两位演员沿二者连线方向上彼此接近的相对速度为

最终A,B相遇,则A相对B走过的距离为l,则

故有

从以上4个例题来看,“微元法”的解题套路都很相似——构造好“两直角等腰三角形”,确立好边长和运动的关系即可将问题解决.“微元法”的优点是思路简单、易操作;缺点是画图、运算过程相对较为复杂.

而“转换参考系法”则是建立在对物体间运动关系的准确把握之上,当一个物体运动,另一物体相对地面保持静止的时候(例1和例2),我们往往以运动物体为参考系,利用相对运动的矢量方程即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都运动的时候,不能简单、直接地套用相对运动矢量方程得到相对速度,而是应该仔细观察二者之间的运动关系,究竟是合成之后再分解(例3),还是分解之后再合成(例4),这要视题目而定.

方法无好坏之分,从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和解题能力的角度来讲,这两种解题思路都值得向学生介绍,只有这样,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才能有更开阔的思路,甚至还会想出更精彩的解法.

猜你喜欢
参考系虚线元法
换元法在不等式中的应用
换元法在解题中的运用
基于离散元法的矿石对溜槽冲击力的模拟研究
大牛
参考系的转换在高中物理中的妙用
灵活选择参考系简化多物体相对运动问题お
换元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平面转动参考系的教学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