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早的“微信体”
——“001号”讲解《开成石经》

2018-09-01 02:28秦凯风
当代陕西 2018年15期
关键词:尔雅文化

◎秦凯风 (本刊记者)

65万字的《开成石经》,字字珠玑,信息量巨大,几乎每个字后面都有故事,都可链接

碑林博物馆经典碑刻及《开成石经》拓片

三伏天,又赶上暑假,在这个旅游的旺季,碑林博物馆001号讲解员杨烨没有一天完整的休息时间,要想找他讲解,得提前一周预定、排队等候。刚讲了5分钟,杨烨身上的白衬衫就已湿透,每次讲解《开成石经》,他都会使出浑身力气。

能文、会武,名字被写进旅游攻略,从22岁讲到41岁,杨烨“把讲解员干成了事业,干出了境界”,成了享誉业内的学者型、研究型讲解员。在杨烨眼中,《开成石经》无疑是碑林博物馆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国宝之一。

“没有《开成石经》,中国文化和历史就是残编断简。”65万字的《开成石经》,字字珠玑,信息量巨大。几乎每个字后面都有故事,都可链接。杨烨说,在碑文里找寻一个个文化源头,讲述一个个矗立在石碑背后的鲜活故事,是他的责任。

最厚重:华夏文化的元典

竹帛难存,碑石永驻。

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主流思想。以后,历代对儒家经典的传播、研究、阐发都极为重视。为了避免儒家经书在流传讲授中产生讹误,遂有国家刊刻儒经之举。

中国自汉至清代有过七次官方刻经,而唐《开成石经》完整保存了迄今所见儒经的最早、最完整、校勘最严谨的版本。

把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的精华全部刻在一起,是伟大的创举,《开成石经》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最有体系、刻载儒家经典最多、刊刻规模最大的石经,也是世界上最重的一部石刻图书,被誉为“石质图书馆”。

114块石,65万字。从最早的《周易》《尚书》《诗经》,一直到《周礼》《仪礼》《礼记》,再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宋代的四书五经,仅用了里面的40万字,《四库全书》《永乐大典》《资治通鉴》以及历代的字典词典,在编写和选用参考的时候,这组碑刻都是首选。

精准的校刻,包罗万象的内容,庞大的体积,《开成石经》成为后世所见儒经的祖本。

比如,《尚书》。《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史书,现存最早的版本就是唐《开成石经》本。唐初颜师古考订五经,用刘炫编订的《孔传古文尚书》为底本,孔颖达等人奉诏修撰《尚书正义》,也是以此为标准本,于是被正式定为官学经典。唐玄宗朝,这一版本中的古体字用楷书改写定型,石经所刻《尚书》即为此本。石经之后,各种不同的《尚书》版本实际上都是以石经为底本。

清代考据学家丁溶有言:“句皆石经之句,字皆石经之字,读经而不读石经,饮水而忘其源。”

作为较为完整的唐代儒经标准刻本,石经是校勘整理儒家经典的珍贵实物资料;使用唐代通行的楷书写成,对唐代及以后的经籍强有力的规范,使楷体作为规范字体的地位从此确立,并沿用至今;在格式上,经文的排刊充分考虑到制作拓本的需要,每面碑文分八栏,栏与栏之间以横线相隔并留空,便于将拓本装订成册,供士子、经生阅读,这样也直接促进了木版雕刻印刷书籍的形成。

毫不夸张地说,加上清补刻的《孟子》,被称为十三经,后世所学的儒经,都是《开成石经》“刻”出来的;现在用的字,都是《开成石经》规范后的。

现代人还习惯在网络上搜索各类资料,查找一些名言警句的出处,如何知道《论语》《尔雅》等这些经典里的内容呢?记录最全的就是碑石,而碑石中记录最全的、字最全的就是《开成石经》。

通过《开成石经》,可以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怎么去。它对人类的文化影响已经超出了任何传统意义上的国宝,这就是中国文化元典的力量。

最时尚:史上最早的“微信体”

对普通人来说,《开成石经》的厚重带着遥不可及。

《开成石经》的字太多了。114块石碑上满满当当刻着65万字,很少有人待上几天认真研读,大部分都是1个小时或者半天时间的浏览,其精髓难以被体悟。

《开成石经》的知识太广博。“十二经”里,有天文,有地理,有历史,有文化,更有数不尽的人物故事。而大多数人所看到的、听到的《开成石经》,只有矗立不倒的碑体,以及讲解员讲的某个字解、一个历史片段。除了专业研究,大众化、引起人们兴趣的解读显得尤为必要。

“年轻人都说,《开成石经》是最早的微信体。”杨烨笑道,“你看,孔子和他的弟子有问有答,亲切平易,像不像微信聊天?”

一句话,道出了《开成石经》的价值和历史蕴含,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

很长一段时间,《开成石经》主要“活跃”在学术圈,研究人员从专业出发,研究、解读之中的某一部分,或者它的形成和历史。而普通人不知道也不了解《开成石经》厚重的文化价值。

如今,以杨烨为代表的碑林博物馆讲解员,用更亲民的方式,不断发掘并传播着《开成石经》的文化与价值。

雾霾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部石经中,霾也曾经被提及。《尔雅》中说“风而雨土为霾”,《诗·邶风·终风》中有“终风且霾”之句。

“相传,当年蚩尤与皇帝打仗,用雨土以及很多有毒植物的烟做霾,想毒死黄帝,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今天我们驱散雾霾造的大吹风机和水泡机,就有受此启发。”杨烨讲着他对这部石经的延伸理解。

《开成石经》的丰富内涵不止于此,后人随便看到个词语,就要思考半天。“曾经有个游客看到石经中刻的一个词——麻小,就问我这个麻小是什么意思,莫非是麻辣小龙虾?我告诉他,这个麻小指的是拨浪鼓。”

《尔雅》曰:“大鼗谓之麻,小者谓之料。”在中国古代文书中,一般不加标点符号,所以“麻”与“小”就连在了一起,被不知道这个知识的后人看成了“麻小”。正是杨烨的有问必知,使观众有了代入感。“有人听过我的讲解之后,就问我‘尔雅’什么意思,想要买本书去学习,去研究。”

能够让之前不了解的人有一些深刻的认知,让更多的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杨烨说,这也是一份收获。

如今,碑林博物馆和几所大学合作,对包括《开成石经》在内的多组碑石进行了数字化建模。“未来,除了可以在网上看到《开成石经》的全貌,还可借助高科技,在碑石上附上一层可以点读的电子屏,‘哪里不懂点哪里’。”杨烨满是期待。

最有趣:猫和狗最早记录在哪里

“猫最早记录于哪个国家?中国。能看到的最早记录在哪儿?就在《开成石经》碑石上。”

面对着一群小朋友,杨烨无缝切换,用自己的文化积累吸引着小朋友的注意力。

“猫最早不产于中国,但这里记载着猫是什么,老鼠是什么,可见中外交流很早就有了。这里记载的猫不仅是外来的猫,还和很多猛兽有关系,比如阪泉之战,黄帝的队伍里有熊虎狮猫,那个猫是指深山里的大山猫,即猎豹。”

在《开成石经》的最后一部分,《尔雅》的刊刻增添了不少乐趣和科普知识。

《尔雅》里记载着狗属,专门介绍中国古代各种各样的狗,其中还提到狗四尺为獒,这就是“藏獒”一词的最早来历。这些记载,对后人研究狗的起源和变异很重要。

《尔雅》初成于战国末年,到西汉全面修订成稿。《尔雅》是儒家经典之一,为我国辞书之祖。“尔”通“迩”,意为接近;“雅”训“正”,专指雅言。“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汉文帝曾置《尔雅》传记博士,实际上是将《尔雅》同《论语》《孝经》《孟子》一样看做“准经”。唐文宗开成二年,加《尔雅》为《十二经》。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开成石经》成就了《尔雅》的儒家经典地位。

而被杨烨讲活的这组碑刻,还能更有趣吗?

“祖宗十八代”从何而来?韭菜、大葱、大蒜和现在一样吗?拥有管弦乐乐器中国比欧洲早吗?……这些,《尔雅》都有记录。

金庸的小说,处处留有这组碑刻的痕迹。比如降龙十八掌的招式:飞龙在天,见龙在田,潜龙勿用,亢龙有悔……其实就出自《周易》。2003年金庸曾到访碑林,杨烨和他交流后发现,武侠小说中的尹志平、丘处机、凌波微步等不是空穴来风,都在碑刻上出现了。

透过如今常见的词语、感兴趣的故事,与现代接轨的《开成石经》仍然厚重而有趣。

“这组碑刻记载了大禹治水的详细内容,西方国家据此研究《圣经》里的诺亚方舟,诺亚造方舟就是大禹父亲鲧治水的时候,这对这个世界的时间轴有着影响。”

最中国:何为“和为贵”

“在这组碑刻上,孔子在多处提到了‘中国’,这里的‘中国’经常拿四夷跟它比较,‘四夷病我中国不能救是为耻’,所以这里就已经有中国人、外国人的思想。我们现在所谓的大中国文化思想,就源起这组碑石。”

提起《开成石经》,就不得不提孔子。儒经“十二经”虽是唐所刻,却处处反映着孔子的思想。古人认为,孔子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可以说,《开成石经》所蕴含的价值观与孔子不谋而合。

《开成石经》传达着什么样的价值?“和为贵”是这65万字碑文的核心,也是解读和研究《开成石经》不可避开的关键词。

杨烨认为,《开成石经》带给现代人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告诉世人的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公平公正平等法治,这些都在《周礼》中有所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取自精华。

这组碑石不仅是现当代人所阅儒经的祖本,更通过记载还原着中华五千年历史。

从《尚书》到《春秋》的空白,是用《诗经》的历史来弥补的。所以《诗经》每首诗孔子都要做注,比如《鸡鸣》写的是齐哀公荒淫怠慢,《敝笱》是鲁国国君乱伦的记录。

《开成石经》的原始记录也是现当代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

如1995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开成石经》记载了大量线索,用天文考古和古代的文献记载,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提供依据。又如“中华民族探源工程”,通过文字的记载,发掘中华文明的千年历史。

《开成石经》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此。

“百科全书”似的《开成石经》不仅记录着文明历史,更连通着后世社会,历朝历代都可以找到和它相通的时刻。

强大的汉朝,开辟了远近闻名的丝绸之路,中国和世界的距离近了;以和为贵的唐朝,热衷于文化传承和传播,大唐盛世绽放着华夏文明,并有精品文化传世。

到了近代,受启发于“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成为人际交往的主要称呼;为什么是“讲武”而不是“习武”?“讲武堂”给出了答案:先讲出来为什么习武,才能知道是否心系天下,才能够更好的习武。

可以说,《开成石经》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已经超出了任何传统意义上的国宝。

猜你喜欢
尔雅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永远的毛豆
21世纪以来《尔雅》研究综述
谁远谁近?
群雅概述
古籍
丁子峻温文俊士尔雅男神
好班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