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打通““文爱化振打兴”牌路好径 行礼”的风气山岭

2018-09-01 02:28徐旻禾
当代陕西 2018年15期
关键词:随礼民风人情

◎徐旻禾(本刊记者)

青中村启示3: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提升乡村文明软实力,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乡村蔚然成风

郭家梁民居 张庆/摄

村美,人和,风正。

在青中村,过去“人情大似债”的红白喜事随礼,有了规定约束;和老人隔院居住的子女,在孝老爱亲模范的带动下,主动接回老人;阻碍修路的一家人,热火朝天地投入到村里基建之中……

3年来,这场“诚孝勤俭和”的民风吹遍了村里的每个角落。美,不仅在环境,更在人心。富,不仅在口袋,更在脑袋。

挣六千随一万致富只能靠天吃饭

“宝哥是个大忙人!”青中村的村民们都知道。

今年大年初一,宝哥周显宝的农家乐开张了。每天,他要先下地侍弄蔬菜,中午回来忙活农家乐,养鸡养猪,有时吃不完的菜还要去市场卖掉,一天就能挣300多元。

以前,宝哥也很忙,不是忙挣钱,却是忙着跑村里的红白喜事。

刘金玉家里四口人,2015年,因为孩子上学成了贫困户,可在那时村里的人情风面前,贫困户、非贫困户“一视同仁”:除了一般的红白事,过生日要办,36岁要办,搬家要办,升学要办,“全家一年要随出去6000元,哪里来的钱?”

2015年,青中村人均收入刚满6000元。今天你做酒,明天我开席,不做回来就是吃了亏,形成恶性循环。年龄大的村民熟人更多,一年甚至随出去1万多元,许多老人在村里都呆不住。

随份子攀比,办席的场面也要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的宴席,看似有了面子、应了习俗,却进一步加重了经济上的负担。

一年到头,老百姓口袋里没有钱,也没了精气神。2015年,刚来村里担任“第一书记”的曾顺宝印象很深,“第一次开会,总共800多村民,只来了20多个人,给老百姓宣传政策,根本都不相信。”

人情风拖慢了有心人致富的脚步,也“滋养”了部分人懒惰的心理。至亲好友随礼动辄上千,甚至达到2000元、5000元,办一次席“收入不菲”。“这让有的人不想着搞产业,搞养殖,净盯着别人家的口袋。”

2015年3月,村里鼓励贫困户养土鸡,动员会开了一波又一波,按照前期摸底统计,村里购买1800只1斤左右的半成品鸡苗,可发了1400多只后,有些村民临时变卦了,害怕养不活的畏难和不想辛苦的惰性交织,380只鸡“无家可归”。

驻村工作队队长杨维军回忆,村民收入少、志气低,小事上更是斤斤计较,常常为用地、用水这些琐事争执,“你跟我吵,我跟你闹,你说我鼻子,我说你眼睛”。

人情风的盛行,造成了恶性循环。大家暗自叫苦,却又不好违反传统,不是怕被旁人挑理,就是碍于面子怕被人笑话。这个台阶大家想下,但是谁也不敢先下。

到了2015年,青中村贫困发生率已经达到38.2%。终于,有人出头来打破传统、推动新风。

红白喜事村里办省下人情心里宽

2015年4月21日,青中村红白理事会成立,村监委会主任周显文当选为理事会会长,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党员、群众代表共11个人当选会员。

同天出台的红白喜事操办规程写得清清楚楚,红白喜事的范围缩小到婚丧嫁娶。谁家要办,必须先向红白理事会提出申请。同时规定,村民办酒席一桌不能超过200元,随礼不能超过100元,招待酒和烟分别不能超过30元/瓶和15元/盒,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

无论是不打招呼偷偷办,还是规格超标,都要上道德评议会上走一趟:全村范围内通报,“红黑榜”上亮相,让不良社会风气没了市场。

红白喜事办酒的传统那么些年,说改就能改吗?

偏偏有人不信邪,2016年10月,一户姓张的村民没有经过申请,就在隔壁向阳镇摆了20桌乔迁酒,还有两户违规操办满月酒的。村里知道后,当月在“黑榜”上对三人进行了通报批评,没过几天,张姓村民找到了村委会,一脸不服气。

“说白了这是我自家的事,你凭啥给我上黑榜?”村支书张显华和会长周显文轮流劝说,“过去的恶习不改,你这次(违规)办了,别人再办怎么办?”通过做思想工作,村民意识到刹住人情风不是小事,甘愿认罚。另外两户知道后,也没有再对处罚表示异议。

“有些村民不理解,那我之前随出去的钱怎么办?”青中村又细化了规定,出现在账簿上的礼金一律不得超过100元。“确实感情很近的,可以商量,但不得炫耀,哄抬‘份子钱’。原来礼金高,很大原因的是因为互相攀比,现在大家账簿上都一样,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张显华说。

从红白理事会成立到2016年底近两年时间,青中村只举办了9场与婚丧嫁娶有关的筵席,“自从村里有了红白理事会,定下了规矩,该办的理事会办得热热闹闹,不该办的一律不办,着实减轻了我们的负担。”村民赞不绝口。

原来一年要参加四五十场酒席的丁瑞斌,现在一年只去了不到10场。

汪忠智/摄//

村民金明贵一年能省下8000元的随礼钱,他把这钱投在了产业里,养猪、发展茶园,光产业收入一年能有20000元,再加上务工挣下的五六万,收入比以前翻了番。

道德评议树典型正反两面榜上看

3年多来,青中村大力推动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村民议事会等“一约四会”建设,刹住违反“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的歪风,把那些法律管不着、干部不好管的事都纳入其中,引领民风向好。

通过道德评议,青中村树立了一批典型。潜移默化的引导着群众破除陋习、积极向上。

2017年7月,二组村民朱西亭被评为孝老爱亲模范。评他做模范,邻里都服气,今年52岁的老朱,已经照顾他的聋哑幺爸20多年。当年,他幺爸跟着他爷爷奶奶生活,还不到30岁的朱西亭主动承担起了照顾三位老人的责任,后来就一直照顾幺爸。

因为老人听不见,说不了,这20年里,老朱最长离开家不超过三天,“我走到哪里都要把他带在一块。”曾经有机会把老人送去敬老院,朱西亭不同意,“不辛苦嘛,自己的叔叔,家里吃饭要先给他盛,洗脚要先给他洗我们再洗,虽然是侄儿子但要像儿子一样孝顺。”

前两天,还有村民找到村支书“投诉”,“朱西亭连他幺爸都能照顾那么好,可比我儿子对我这个亲爸还要好哩。”

驻村工作队队长杨维军更有感触,村里一户村民,因为男主人长期在外打工,婆媳不合,儿子媳妇已经搬到新居,老人却还在山上的旧屋居住。村里通过道德评议、设置红黑榜,倡导了孝老爱亲的好风气,让这户村民主动将老人接下山,共同生活。

“居家贵和睦,邻里胜似亲。”见到田正乾时,他正在隔壁冉家帮忙给兔子修圈舍。55岁的他,在周围邻居中,还算是个年轻人。邻居张传明眼睛看不见,田正乾经常往返县城给他捎些东西,有些村民没给他打招呼,他想到了也就顺路捎回来。前些年村里吃水不方便,田正乾自己打了井,还免费给行动不便的邻居接通了自来水,“邻居老人70多岁了,儿子不在身边,眼睛又看不见,我能帮一把就帮一把么”。

谁家有事,田正乾就自带工具免费去帮忙,去年评选五好家庭,田正乾高票当选,自己却挺害羞:“都是养家糊口,干这些事发个奖,没得啥意思。”

正面典型的带动不但刷新了青中村人的精神风貌,也击退了“等靠要”的懒惰思想,汪信鹏兄弟俩在好风气的带动下,哥哥圈建林地养土鸡,弟弟学了烹饪在县城开了餐馆,日子越过越红火。

现在,在青中村每户村民家门口,都悬挂着“十要十不要”的村规民约。村规民约融入社会治理,与时俱进,体现现代价值,从爱党爱国、诚实守信到奋发图强、厉行节约,凝聚着全体村民对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共识。

青中村还不断创新治理方式,鼓励村民向善向好。

今年六月,二组村民张世新到村爱心超市用积分兑换了一桶食用油和一双拖鞋,总价值62元。爱心超市台账上记得清楚:清理村组道路障碍,加6分;邻里和睦、团结友善,加4分……总计34分。

2017年,青中村成立了爱心超市,为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设置了不同的基础分,参与劳动、和睦邻里、主动创收、积极脱贫都能加分,按照1分顶5元的标准,每周五,村民都可以根据积分到“爱心超市”兑换等值物品。

新村、新风、新农民,文化振兴不仅体现在乡风民风上,文化生活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原先村里没有活动广场,提起公共文化设施,村民“没见识过,没听说过”。

现在村里有了活动室,还办起了农村书屋,1300套图书涵盖了文化知识、产业扶持,到时周末闲暇,村民相聚在这里。

一本书,一杯茶,更让青中村的文化有了延伸。

猜你喜欢
随礼民风人情
永远不要透支人情
买衣服
倍er好用
随礼难
人情
多彩民风
人情练达即文章
党风与民风形成逻辑的异同
覃士泉:俚俗乡风入画来
广收随礼、大摆宴席的背后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