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于武汉地域特点的居住区水体景观的营造研究

2018-09-03 08:37李亚男彭瑜
锋绘 2018年2期
关键词:驳岸水景武汉

李亚男 彭瑜

摘要:集中阐述了影响武汉居住区水体景观的背景以及相关概念,围绕武汉居住区水资源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影响武汉居住区水体景观形成与发展的地域特性,讨论了武汉居住区水资源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就当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居住区水体景观的设计原则和营造方式。

关键词:武汉;地域特点;居住区;水体景观;营造

1 武汉居住区水体景观现阶段所存留的问题

1.1 实地调研

笔者主要以临长江、汉江小区以及东湖、南湖、墨水湖、月湖、沙湖、金银湖、汤逊湖等27个湖泊周边小区作为调研范围,择典型案例进行调研问卷测试,其中有临东湖的万科城市花园、临南湖的南湖山庄、保利公园九里、商业繁华地段的泛海国际居住区。

1.2 分析问题

1.2.1 设计与后期维护缺少同步考虑

根据调查的数据反应,有60%的居民表示水质很差,腥臭难闻。水景设计,过分强调表现形式以及视觉效果,忽视水水体景观的维护问题,设计与维护缺乏同步考虑。根据实地调查发现大部分水体景观都是一种封闭的系统,几乎没有像自然水体的自净能力,由于过分追求形式,导致水体景观的缺陷,通过生活及工业废水的进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无人管理维护,水体污染严重,富营养化严重,一到夏季细菌滋生,水体发臭、发黑,严重影响了人们日常生活,更改变了水景设计的初衷。

1.2.2 驳岸的设计过分追求形式

根据调查有40%的人觉得水景不是很合理。调查显示驳岸的装饰材料多为混凝土,人工挖掘改变了原有的地貌,同时也破坏了生态平衡。据调查显示武汉大多数的居住区水体景观设计都设计了亲水平台,亲水平台好则好,但就直观来看还是违背了“亲水”的初衷,由于硬质的底质,生硬的驳岸等,造成了水生植物系统的致命破坏。

1.2.3 水体景观的安全性需要改善

从调查数据现象表明有42%的现住居民表示水景安全性不高。一个水体景观的实际运用的再好,没有针对人群使用的安全性,也是非常不可取的。

1.2.4 水景废弃无人管理

根据调查表明有45%的现住居民表明水景后期无维护。水景似乎成为了开发商谋取高房价的手段之一,水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费用较高,因此造成后期水景废弃无人管的尴尬境地。

2 武汉市地域特性的居住区水体景观设计的原则

2.1 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原则

景观设计向来推崇土方平衡,对于居住区中原有的地貌形态要在此基础上加以再设计,对于居住区周边原有的湖何维持其自然面貌,水体景观的布置时应充分考虑与建筑群落布局的协调及居住环境的作用。沿江沿湖小区应控制对自然滨水景观的开发,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再创造设计;居住区中的水景造景,应吸取中国传统园林优秀的造景手法,疏密相间、主次分明、幽曲和開朗相结合,打造“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总而言之,要通过合理的设计,使水体景观与居住区的景观环境相结合,形成互相融合、互相影响的户外休憩空间。

2.2 注重气候水文特点,强化生态理念,水体沿岸的多样性与实用性原则

从武汉近两年的洪涝灾害来看,由于对河湖沿岸的滨水景观的过度开发,部分小区在夏季降雨较多的情况下,可谓寸步难移了。生态保护、防洪蓄洪是武汉居民们的必由之路。因此,务必在水体景观设计的环节中,建立生态湿地,为动植物栖息提供基本的生活场所;大力加强水体区域的植被种植,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优化水资源质量,同时也为武汉市民提供优质的饮水资源打下了基础。逐步完善打通武汉市的水体脉络,扩充武汉市总体绿地面积,缓解洪涝压力。

对于武汉地域特点的水体景观要素营造方法

3.1 驳岸

3.1.1 生态可持续性

生态循环较好的驳岸设计,也会给动植物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同时有利于发展水生生态系统,提高了水体的自我净化功能,有利于生态循环。另外,渗水较好的驳岸不仅打通了景观水体与地下水,还利于居住区水资源循环的平稳运行。

3.1.2 气候适应性

武汉水文特点存在季节性,对于水体景观而言,无论是枯水时期还是丰水时期,景观表现效果都不可忽视,因此驳岸在枯水期的裸露效果需要予以重视,自供型水体景观的驳岸形式,在枯水期也具有较好的观赏性;人工断水水体景观的驳岸通常是硬质驳岸,枯水期外观较为生硬,为了枯水期能呈现较好的视觉效果,可增加坐憩等使用功能,采用下沉式水池缓解枯水期的尴尬、驳岸立面搭配观赏性较好的植物材料,塑造视觉美感。

3.1.3 文化传承性

对于中国传统园林驳岸造景,要继承传统园林“体宜”的效果,而无丝毫杂乱之感。但并不是照搬照抄传统的模式,而是源于自然且高于自然,在自然中提取元素,利用现有的资源融合武汉当地的文化,提取最自然的状态,方可表现东方之韵。

3.2 池底

3.2.1 生态可持续性

透水性池底是景观水体与地下水沟通的重要环节,对于居住区人工小型的水景而言,通常采用不透水池底避免渗漏失水。而水量丰富的湖泊(如:南湖、东湖等)居住区水体景观,要在保证与地下水的循环同时,又减轻湖泊补水的压力,首先,采取透水性池底,既保证一定的下渗又避免下渗过快;其次,采取非透水性池底,对于大型湖泊而言由于驳岸的渗水量相对来说较小,因此补充地下水与水体总量都不会受太大影响,有利于生态的可持续。

3.2.2 气候适应性

自然湖泊池底土壤渗透功能较好,在武汉的冬季具有耐冻胀功能,可以缓解春夏季武汉洪涝灾害,冬季呈现的枯水景观也别有一番风味,从视觉上看,极具观赏价值。对于居住区人工水景营造可以通过在池底设计不同造型的艺术石来表现水池的枯水期视觉效果。

3.2.3 文化传承性

现代对于维持水量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铺设防渗膜,但维持了水体水量的同时,也使得部分地下水的补给无法进行,破坏了水循环,得不偿失。实践表明,传统水景的透水池底,能更好的促进水循环,缓解夏季丰水期武汉“看海”的窘境。不管是传统造景的“体宜”的理念还是现代提倡的生态思想,都重视自然水循环的保护。从而,居住区周边大型的湖泊采用可渗水的湖底做法符合自然更有利于长远发展。

3.3 植物

3.3.1 生态可持续性

武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良好的气候条件,植物的种类繁多,更好的利用植物的优势,使植物风貌更好的体现武汉文化特色,为武汉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水体景观的植物搭配提倡因地制宜,在武汉市居住区景观植物搭配,合理应用乡土植物材料,既具备良好的生态效果,有具备经济效益。减少了对植物的维护的成本的同时,又为植物健康生长提供了保障。

3.3.2 气候适应性

人工水体景观,多为硬质材料,无论是植物生存的所需的水分、土壤都无法常年满足,而武汉市季节性明显,为了丰富水景的植物观赏效果,可以在夏季丰水期在水面养殖一些浮叶类植物。对于一些在武汉冬季尽量选择耐寒性较好的水生植物材料,降低后期维护成本。

3.3.3 文化传承性

不同的植物材料有不同的文化意象,在水体景观设计的植物搭配中,常用的植物材料有一下几种:浮萍、睡莲、荷花、菖蒲、萎篙、柳、桃、桑、杨、竹等。中国传统园林设计追求源于自然,因地制宜。在自然中提取植物材料元素,神形结合,便可营造出具有中国意蕴的植物景观。当然不仅仅局限于常用的观赏型植物,采用武汉当地本土植被,更能体现武汉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3.4 动态水景

3.4.1 生态可持续性

在武汉这样的丰水型城市,发展水体景观的生态可持续性,可利用现成水源(如:长江、南湖、东湖、墨水湖等)作为补充水体景观的水源。如果想营造戏水喷泉等互动性动态水景,必须要对水源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达到相应的水质要求,但动态水景后期维护以及运行成本都比较高,小区环境下容易引起水景废弃,无人维护的现象。动态水景的运行需要消耗电能,武汉优越的水资源情况下,也许可以利用水能发电供给动态水景的运转。利用武汉的城市自然优势,更好的推动动态水景的发展。

3.4.2 气候适应性

武汉的夏季互动性较强的小高差跌水景观,可以设计丰富的动态水体景观,以满足人们与水互动的精神需求。由于武汉冬季枯水期的状况,人工喷泉类景观在冬季无法正常运转,从而枯水期时部分喷泉管道可能暴露在外容易引发安全问题。可以将喷头及管道隐藏在配景中,裸露的问题就没那么严重了。

3.4.3 文化传承性

传统园林的水景设计提倡师法自然,当然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审美标准,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设计符合当代的水景形式,适宜的运用传统的造景手法可能会营造不一样的体验。

4 结语

由于武汉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水平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对居住区景观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而水体景观又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关键,探索合适的水体景观已是燃眉之急。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9).

[2](加)羅伯特·布朗.设计与规划中的景观评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1(1).

[3]李双.水体景观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意义[J].现代商贸工业,2010,(05).

猜你喜欢
驳岸水景武汉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驳岸审美设计研究
河流防洪堤驳岸生态化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