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院校设置幼儿体育专业的现实思考

2018-09-04 06:27郝晓岑胡巧荣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体育教师

郝晓岑,胡巧荣

(首都体育学院管理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191)

2016年6月,《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首次以政策文件形式提出“幼儿体育”这一基本概念。2016年10月,我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全面健康战略框架,实现全民健康要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2个着力点。立足全人群就是要使不同人群在身体方面获得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使幼儿、老人、残疾人等有特殊需要的人群获得普惠性的支持和帮助;立足全生命周期就是要使处于生命周期顶端的胎儿、幼儿到生命周期末端的全人群活动普适性的服务和保障[1]。国家体育总局赵勇副局长指出,青少年体育工作水平不高是制约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的根本性和深层次原因。青少年体育要“从娃娃抓起”,要通过扩展体育空间、遵循体育规律、培训幼儿体育教师,把幼儿体育搞起来[2]。

体育院校开设幼儿体育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近年来逐渐进入学界的讨论视野:学者邹师通过对辽宁省幼儿体育教师岗位需求进行统计分析,获取调研数据,就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实证论证[3]。学者董旭从专业理论建设、人才培养体系、社会应用前景为体育院校设置幼儿体育专业方向提出发展建议[4]。还有学者认为,幼儿体育教育师资短缺、教学目标不明以及教学内容单一等从客观上需要体育院校在办学模式上进行改革,设立幼儿体育专业[5]。本研究,从幼儿体育课程和幼儿体育专业2个焦点话语的讨论出发,从教学论的视角厘清二者的层次关系,进而分析高等院校设置幼儿体育专业的现实需要和发展轨迹。当前体育院校设置幼儿体育专业面临着培养主体、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就业取向等诸多方面的办学问题,为此研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为体育院校开设幼儿体育专业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体育院校设置幼儿体育专业面临的问题与发展策略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通过文献检索,获得幼儿体育课程建设、高等师范院校设置幼儿体育专业、体育院校设置学前体育教育专业3方面86篇期刊论文和12篇硕博士论文,已有研究为这一论题的继续深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1.2.2 专家访谈法 就幼儿体育课程和专业设置以及当前幼儿体育教育的出路等问题,研究在近1年的时间里访谈了长沙师范学院体育系陈捷教授、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刘伟教授、深圳大学任占兵副教授、广州体育学院教务处麦全安副处长以及山东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教研室李海霞主任。研究在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我国体育院校开设幼儿体育专业的理论和实践路径、发展及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逻辑分析。

1.2.3 比较分析法 研究从师范院校、体育院校收集到各学校学前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设置方案文本,对不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设置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2 我国体育院校开设幼儿体育专业的思考与实践

2.1 幼儿体育课程与幼儿体育专业,2个焦点话语的讨论 幼儿体育现象自古有之,幼儿体育实践历史悠久且精彩纷呈,幼儿身体活动的实践和传承主要依赖于口口相传和代际交流。而在现代教育中,幼儿体育的开展则离不开幼儿体育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师资的专业培养。

2.1.1 幼儿体育课程是现代幼儿体育发展的载体和依托

课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进程以及教学时限[6]。幼儿体育发展至今,离不开幼儿体育课程的依托和规制。在美国,负责全美体育教育事业的美国运动与体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s and Physical Education,NASPE)2003年曾就体育课程问题发布《什么高质量的体育课程?》(What constitutes a quality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2007年就体育教师发布了《什么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What constitutes a highly qualifie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与此同时,美国K12健康与体育教育课程(Society of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SPAPE)还就幼儿体育课程内容进行水平阶段划分[7]。在日本,为保障幼儿体育课程的有效实施,日本幼儿体育学会专门出版了《幼儿体育理论与实践》培训教材[8]。

教学论著名专家王策三就课程的发生和发展有着精辟的论断,他指出“课程的发展有自身相对独立的规律……它是在科学、社会、学生等外部诸要素和条件的作用之下,直接通过一定的课程论作为指导思想,对已有的或历史传统课程进行损益和改进而实现的”[9]。当前,我国幼儿体育课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有引进海外的幼儿体育课程体系,如台湾体智能课程体系、美国SPARK体育课程体系,也有萌发于本土的幼儿体育课程体系,如利津体育游戏课程、安吉体育游戏课程……这些课程体系是在各种要素和条件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适合我国幼儿园园情和幼儿特点的幼儿体育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丰富了幼儿体育课程体系、开启和促进了幼儿体育课程论的构建和发展。

2.1.2 幼儿体育专业设置是幼儿体育师资培养的基本途径 从人口学发展特征来看,伴随着2015年国家“二孩”政策的颁布与实施,我国幼儿各项事业迅速进入井喷期。到2020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85%,较现在的77.4%提高近8个百分点,幼儿受教育范围不断扩大。从教育学角度来看,2020年,我国普惠性幼儿园占到80%,较现在的60%提高20%,幼儿教育将从“广覆盖”向“有质量”迈进,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全过程发展[12]。幼儿身体活动具有生物、认知、权利、国家发展战略等多元价值功能[13],在促进幼儿“全面”“全过程”发展上必然发挥着重要功能。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幼儿体育教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人格塑造和身体素养提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幼儿体育师资作为促进幼儿体育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和推动幼儿健康和体质增长的重要力量。高校幼儿体育专业设置应是幼儿体育师资培养的可选途径之一。

2.2 我国高等院校设置幼儿体育教育专业的轨迹与现实需要 我国高等学校分文、理、工、农、林、医药、师范、财经、政法、体育、艺术等科,依据国家的需要和学校的条件,在每科之下设置若干专业。各种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同一名称的专业由于设置于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下,培养目标亦各有侧重[12]。与此同时,不同高校专业设置属性基本相同,但因为高校性质不同名称也略有差异。本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尽量清晰呈现各高校的专业设置名称,但讨论锁定在“幼儿体育专业”这一关键主题上,以便于对同类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和讨论。

当前,我国开设幼儿体育教育专业的院校主要有2类:师范院校和体育院校。师范类和体育院校设置幼儿教育专业均有其客观发展需求和自身人才培养优势。

师范院校,如长沙师范学院、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些院校是较早开设幼儿体育教育专业的院校。体育院校设置学前教育专业最早始于广州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于2013年在体育教育学院设置学前体育教育专业,2017年第一批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2016年山东体育学院体育社会科学学院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下设置幼儿体育方向。

师范院校和体育院校设置幼儿体育教育专业,二者均有自身得天独厚的硬件设备、课程设置和师资优势,专业培养主要通过整合学前教育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的资源,通过基础课程学习、教学实习实践、毕业论文实现既定幼儿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师范院校在学前心理学、教育学、绘画艺术等方面更具有专业优势和话语权;体育院校在身体活动项目、身体健康、人格塑造和精神培养等方面更具有专业优势和话语权。

3 我国体育院校开设幼儿体育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体育院校自创办以来,就承担着向各级学校输送体育教师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为大中小学校源源不断输送了大量的优质的体育教师,为大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素质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于幼儿园体育师资的培养问题,体育院校的贡献几乎一片空白。新时期新要求,部分院校积极承担起培养幼儿园体育师资的任务,但受管理和制度上多种要素的制约,学校办学和学生就业面临着各种困难。本研究将从4个方面深入分析体育院校开设幼儿体育教育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培养主体 幼儿体育教师应该由什么性质的高等院校来培养?“幼儿教育阶段……是培养少年儿童体育兴趣的最好阶段。我们要通过培养幼师的体育技能,加强幼儿体育教育。”赵勇副局长在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指明了幼儿体育的发展思路和方式方法,体育院校在幼师人才培养上更是旁无责贷,这应该是新时代新时期赋予体育院校的重大使命。

但是,当前师范院校部分从事幼儿教育的专家认为,目前幼儿园通行的律动操、体育游戏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完全可以胜任,没必要再开设体育教育专业进行专门幼儿体育教师的培养[15]。这一论调将之前所有问题的探讨和实践全部归零,同时为幼儿教育与幼儿体育的融合和发展划下了万丈沟壑。

那么,幼儿园和家长怎么看待幼儿体育教师的职能和作用的呢?幼儿园,尤其是私立幼儿园和优质公立幼儿园,它们更青睐具有专项技能的体育教师,以期他们能在律动、武术、轮滑、体操、游泳等方面给幼儿以专业的身体活动技术和身体健康方面的指导。家长对体育教师的角色期待,来自于体育教师对幼儿体育精神和心理、性格的培养上。因此,从幼儿园和家长一方来看,幼儿园对幼儿体育专业教师具有普遍性社会需求。综上,体育院校培养幼儿体育教师有其专业技术方面的优势,在幼儿身体素养培养阶段,体育院校不应排除在外。以下,研究继续从体育院校幼儿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就业情况进行问题阐述。

3.2 培养目标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当前高校设置学前体育教育专业的根本出发点,依据现代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多层次需求,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在幼儿体育师资培养上大体一致,培养的幼儿体育专业教师应该是:具有先进幼儿教育观和健康理念,能系统掌握幼儿保育和幼儿体育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应用型、专业型人才。

同时本着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体育专业学生必须对未来职业有着清晰的认识:幼儿期是人一生身体素质培养、体育习惯养成和体育精神塑造的最佳时期,幼儿体育的基本含义是“幼儿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包含教师指导下的身体活动和自由的自主的个人身体活动。虽然设置于体育教育学科之下,但是幼儿体育与学校体育在教育对象和教学论上有着根本性的差异,因此必须以培养幼儿身体活动兴趣为基本出发点,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小学化”和“早期项目化”倾向。

3.3 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决定了幼儿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具备师范性和专业性2大特征[16]。师范性体现了幼儿体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育人”职业特点。幼儿体育专业课程是整个课程设置体系的组成部分,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将幼儿体育课程纳入到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与幼儿生理、心理、律动、绘画等共同构成了幼儿体育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专业性体现在幼儿体育专业是在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健康的特定背景和目标下设置,为实现专门人才目标的达成,幼儿体育专业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应更具有体育教育的专业性,在幼儿体育游戏、舞蹈、体操、体质监测以及运动安全防范等方面具有专业实操能力。从幼儿体育专业课程构成来看,体育院校已有课程在幼儿体育专业的“体育”专业属性上完全能够胜任,但在幼儿体育专业“教育”专业属性上却严重不足,如何补齐幼儿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是体育院校设置幼儿体育专业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

3.4 就业取向 无论是体育院校,还是师范院校,幼儿体育教育专业生源大多为体育生,他们有着良好的身体素养和体育项目技能,在学期间,他们除了接受学前教育基础课程,还接受大量幼儿体育理论与实操课程,最后获颁体育教育专业学士学位证书。在计划经济人事管理制度下,幼儿园教师几乎全部来源于学前教育专业,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难以在幼儿园定编,获得正式幼儿园教师编制,这一人事制度一直制约着当前幼儿园教师的入口引进和编制设置,影响至今。体育院校幼儿体育专业学生很难进入公办幼儿园,成为幼儿园在编教师。即使有少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入到幼儿园,他们也都承担起电教、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担负着“多肩挑”的工作量。这一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从入口上直接制约了体育院校开设幼儿体育专业的开设和发展,成为幼儿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掣肘。

4 幼儿体育专业建设的发展策略探讨

幼儿体育专业应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国内高校逐渐开始设置。幼儿师范院校在幼儿体育专业设置上先行一步,在幼儿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体育院校在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有其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结合两类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专长,本研究认为,幼儿体育专业建设问题可以从以下措施发力。

4.1 继续发挥幼儿师范院校在幼儿体育专业教师培养上的重要作用 幼儿师范院校在幼儿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们在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卫生保健学等方面有着深厚的学科积淀,近些年部分幼儿师范院校积极拓宽专业领域,在幼儿体育专业方面引进人才、设备,反复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设置的修改和修订,在人才培养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如“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掌握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具备学前教育相关教育、心理、卫生知识”“学习并掌握幼儿体育教育的基本运动技能和教学方法”;“掌握幼儿体育的教学、评价方法,能够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这些人才培养素质要求对同类师范院校以及体育院校开设幼儿体育专业起到了榜样和标杆作用。

4.2 加强体育院校与师范院校的合作,资源互补 在大力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呼声中,体育院校积极探索幼儿体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如广州体育学院在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与健康方向)设置之初,部分专业教学师资从南京师范大学引进,同时鼓励大学三年级学生选修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美术、教具制作等方面的课程。就专业资源配置而言,大多数体育院校设置幼儿体育专业仍然是一项艰巨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从0到1,体育专业院校设置学前体育专业需要从教育学、心理学、律动、舞蹈、绘画等方面提供软、硬件资源,这其中的投入成本相当之高。因此,为有效地整合资源,打造优质的课程和专业结构,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学前专业双方应积极合作,由体育教育专业提供体育游戏、体操、健美操、幼儿身体活动、体质监测等;学前教育专业提供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卫生保健学、幼儿教学教法等,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构建课程学分互选、模块互选平台(图1)。

图1 学前教育与体育教育资源互补图示

4.3 探索和拓宽体育院校毕业生在幼儿园的任职渠道

幼儿园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编制问题是影响体育专业学生进入公办幼儿园的掣肘。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已经冲破教师人才引进的藩篱,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只要具有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就可以和师范生一样,获得进入中小学任教的机会和权利。体育院校毕业生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获得幼儿教育教师资格证,应当同样具有进入幼儿园任教的资质。这一双轨制在美国已经打通,美国全美幼儿教育协会(NAEYC)于2008年开发了幼儿教育从业者专业发展体系(Early Childhoo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ystem,ECPDS),NAEYC指出,幼儿教师应能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健康特征,提供高质量的、有意义的身体锻炼和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健康经验的获得和肢体的锻炼。就师资而言,ECPDS指出不论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还是已经取得幼儿教育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只要具备语言和读写知识、艺术知识、数学知识、身体锻炼和体育知识、科学知识、社会知识等6大知识结构,都可以通过资质审核成为幼儿教育教师[17]。为有效增强幼儿素质,促进幼儿健康和幼儿体育发展,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幼儿体育教师的准入制度,冲破传统的幼儿园人事制度,大力鼓励幼儿体育专业毕业生进入幼儿教师队伍,弥补幼儿园体育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

5 小 结

扩展体育新空间,遵循体育发展规律,加强幼儿体育教师培训,实施“幼儿体育工程”,是国家体育总局为幼儿体育事业发展提供的基本实施途径,学前体育专业设置是促进幼儿体育发展策略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为实现这一目标,研究认为,需要继续发挥幼儿师范院校在幼儿体育专业教师培养的重要作用。体育院校在积极探索幼儿体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基础上,积极与师范院校合作,互通有无,资源互补。同时,从制度上探索和拓宽体育院校毕业生在幼儿园的任职渠道。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某体育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认知调查与培训效果分析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