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渊雷先生与书法

2018-09-04 11:12
书法赏评 2018年4期
关键词:先师书法

一次与时任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张戈通电话时谈到先师苏渊雷先生时,张戈先生说:“苏渊雷是我国当代学者书法大家,名盛江浙上海,老兄为其传薪,应当好好写写苏先生,这也是为黑龙江书法界增光的事。”听后十分感动。先师离开黑龙江30年,逝世13年后,终于引起我省书协领导高度关注,也算他没白在黑龙江工作20年。

先师因被错划为右派,自1958年8月到哈尔滨,1971年被遣返原籍浙江省平阳县,1979年落实政策重新执教华东师范大学 (此前工作档案关系一直在哈尔滨师范学院),一生长达二十年时间在黑龙江省度过。游寿先生认为书法家 “50以后至70为书法最佳时期”。先师这一年龄段恰恰住在哈尔滨,名列黑龙江书家毫无牵强之嫌。撰写此文,一是感谢省书法家协会领导对先师的重视,二是希望人们对苏先生其人、其书论、其书法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一、先师其人

学者也好,文学艺术家也好,最终都要以成果或作品来证明自己。先师逝世后,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四卷本 《苏渊雷文集》的序言称赞 “其治学也,则文史哲兼通;其为艺也,则诗书画并擅。”“词客画师,夙因可究,儒林文苑,青史皆宜,当世名儒才士吾必以钵翁为巨擘焉。”个人认为,这一评价恰如其分,绝非虚誉。先师解放前为革命入狱多年,建国后冤案20载,仍著大名海内外,虽斯人仙逝,必名垂千古。

苏渊雷 (1908—1995年),字仲翔,因书斋名钵水斋,故号钵翁,晚年又号遁园。浙江省平阳县江南区玉龙村人 (今属苍南县)。于浙江省立第十师范学校读书时参加革命。1927年被反动当局判刑19年,1933年因保出狱。抗战期间在重庆北碚及上清寺创设 “钵水斋”,从事社会文化活动。结识马一浮、章士钊、沈尹默、柳诒徵、张宗祥、谢无量诸耆宿大儒,从游求教。建国后,首任上海市军管会高教处兼文管会秘书。后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1958年因右派下放黑龙江,1979年重返华东师范大学,在中国史研究所任教授。

一生勤于笔耕。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 《易学会通》 《天人四论》 《中华民族文化论纲》 《玄奘》 《宋平子评传》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白居易传论》 《读史举要》 《中国思想文化论稿》 《风流人物无双谱》 《李杜诗选》 《元白诗选》 《钵水斋选集》 《钵水斋文史丛稿》 《钵水斋外集》 《论诗绝句》。点校禅宗语录 《五灯会元》。逝世后,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四卷本 《苏渊雷文集》。

为人豪爽,襟怀坦荡,国内文化艺术界名人多为至交。如宗白华、胡小石、徐森玉、瞿蜕园、赵朴初、夏承焘、冒效鲁、陈之佛、傅抱石、吴湖帆、钱瘦铁、高二适、钱钟书、谢稚柳、唐云、赖少其、王蘧常、张岱年等。

治学主张融汇贯通,批判综合、兼收并蓄。认为没有批判的综合,是机会主义的综合;没有综合的批判,是无政府主义的批判。为诗风格近元白、渔洋,一生作诗二千余首,钱钟书评日:“发而为言外者,欲兼珠玉与剑气;蕴而为意内者,欲兼情韵与理趣。”书画寄余兴,逸笔草草,不拘一格,属学者书法文人画。晚年尤好以鸡毫笔作行草书。

生前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获国务院颁发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中国韵文学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全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楹联学会会长。

逝世后,原籍县政府建 “苏渊雷纪念馆”。

二、书论裁锦

先师学者,著述间或涉及书学,虽散珠零玉,不乏真知灼见。论书以 “学问文章之气”为先,强调诗书一理,书画同源。学书法主张以 “心临”为主,认为博观熟读墨迹名帖,自可心领神会古人笔法。不屑于苦临苦练坊间劣帖的学书方法。与其老朋友游寿先生所倡导的 “废笔成冢,池水尽墨,不如读书万卷”主张基本一致,可能这就是学者论书的一大特点吧。

最早系统聆听先师阐述其书学主张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哈尔滨市书法篆刻研究会所作的 《书法与其它姊妹艺术的关系》那次讲座。先生认为:“诗情、画意、书法,在艺术创造总过程中,不论形式或内容,有时总是结合在一起的,相得益彰,辉映成趣。要在我们悉心体会,拟议变化,神而明之。达到移情忘我,天人融合的境界,则艺术之能事毕矣。”对于人品与书品,书法作品的雅俗问题强调 “所以欲求书法高雅,不流庸俗,首先要向古人做人方面学习开始。”还就书法的筋骨,肥瘦等问题进行阐述。为方便听讲者理解,先生将个人珍藏的何绍基、沈曾植、康有为等大家真迹悬挂于墙壁,旁征博引,丝丝入扣,分析评价,对处于刚起步阶段的哈尔滨书坛确实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引导作用。此文后易题为 《漫谈诗书画》发表。

集中反映先师书学思想的文章是1984年成稿的 《书法悬谈》。此文由中国书法发展史述略,学书方法谈,论书法风格面貌,书家修养与人品四部分构成。其中第二部分归纳为六条,而前三条对学书者尤具参考价值,照录于下:“(一)凡学书须先学用笔。用笔之法,不外双钩、回腕、掌虚、指实诸点。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最为可行。 (二)古人学书不尽临摹。每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人神,则下笔时可随人意。学书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始可出以示人。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使心不知手,手不知心,得心应手,渐近自然。 (三)所谓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性情为本。书如其人,人俗书亦俗。因之读书阅世,十分重要。”轻苦临,重神会,脱俗气,近自然,表达性情,崇尚字外修养等主张,都很具个性特点。

这种重人品,重字外修养的观点,是先师论书的核心。评价其老朋友,当代书法大家高二适、王蘧常书法文章就是最好的证明。高二适先生与先师是四十年的莫逆之交,先师称他们之间是 “自宁而渝,自渝而沪,又自沪而宁,可谓 ‘所更非一’、 ‘感慨系之’。”社会也流传有高二适的书法精品,是与苏渊雷唱和酬答的诗柬墨迹之说。高二适先生仙逝后,有关方面出版 《高二适墨迹选》,请先师作序。序言谈了三点: “一日读书志学、取法乎上,宁根固柢,深造自得。”主要谈高二适费二十年之时校 《刘宾客文集》; “二日诗书朴拙,直造精微,语不犹人,言必己出。”主要称赞其一生以诗为性命,造诣极深; “三日立论精严,援据坚确,遵闻重理,不敝人己。”例举其与郭沫若关于 《兰亭》真伪的争辩一事。总结评价 “二适为学深造自得,充实而不可已,同辈为诤友,于后学为严师,磊落刚直,文如其人。”基本不涉及其书事墨迹。

无独有偶,为老朋友王瑗仲作 《王蘧常书法集》序言,称其 “出沈寐叟、唐蔚芝之门,故于经史根底甚深,力以空疏为戒。”而言不及是如何向沈曾植学习书法的。谈读王蘧常的诗:“愚读 《明两庐诗》,觉其可贵处,不仅在矜练,尤在胸襟之高大,浩然之气,独往独来。”盛赞王蘧常的文章 “直追汉魏,疏荡似子长,茂密似孟坚,委婉奔放,备极其致。”对于王蘧常毕生治顾宁人 (顾炎武)集,“研求校注,始终条理,老而弥笃。”钦佩不已。而也不谈其书法。言外之意,其人品学问如此,何必再论其书法。 “尚友古人,涵养德行, ‘书外大有事在’”的含意,决不是为艺术而艺术,只讲求书法的技巧而已。恐怕这就是写序的出发点吧。刊于香港《书谱》及 《书法》 《书法研究》 《岭南书艺》专业书刊如 《字体与书体的区别》等论书文章尚多,不再一一赘述。

三、翰墨旧事

先师博学多才,自称 “余事书画,寄其逸兴”。然而其书法成就,特别是行草书俊爽飘逸,“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不是浅薄庸俗所谓书法家们可以企及的。晚年以鸡毫笔作书,挥洒自如,风韵别具,为海内外高层人士推崇。故被公认比较严肃的大型专门工具书 《近现代书画家款印综汇》 《中国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收录,黑龙江省当代书法群体似乎无人入选,倘若有,三数人而已。

颖悟的接受能力与深厚的字外修养,对于临池学书,先师有自己的看法。他倾向于 “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的观点。这实际是重形似还是重神似,苦攻临摹与心领神会两种学书方法的不同。从其现存的一些手迹,略可勾勒出先师的书法道路。1925年手书 《孙中山先生周年纪念祭文》蝇头小楷中规中矩,传二王小楷遗风,似明清人楷书情味。1964年马公愚先生寄还先师1927年于狱中所作墨竹图,画上行书题字秀润流畅,似宋元人。说明其早年已练就非常坚实的腕底功夫。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从先师学习,当时他好临《书谱》,时而以临作赐之。自被迫回故乡遁居,因闲暇,于书事也多留心。他寄人的信中说:“日惟课小女写 《兰亭》一通以为消遣”之语可佐证。书名也渐著,各处求书者非常多。每有新诗,必以宣纸行书抄录寄我。前后多达数十件,笔力道劲,绝少懈笔。最难忘1978年秋天,先师为个人冤案平反重来哈尔滨,因无住处,暂住我家陋室。时王文斌、张天民、王兆卿诸友人闻讯拜访先师。酒后,在诸人恳请下,欣然挥毫,横竖斗方,大小行草,至我所存所有宣纸书写已尽方收笔。特别令人叹服的是,先师或集名言警句,或口占成章,称心而出,毫无迟疑。与那些词穷句窘,抄录古人成句还要不断翻阅查询记录本的 “书家”,岂可同日而语。

先师曾为其同乡书法家张鹏翼书展撰写前言称其 “历参晋唐诸贤,中岁专攻今草,从孙过庭 《书谱》人,兼及怀素,上溯智永、二王,旁涉汉隶北碑。博采众长,遗貌取神。不求变而变,不蕲新而新。尝谓书法最高境界,厥在写我学问,抒我性情,字外大有事在。五十岁后好以鸡颖作书,别饶韵味。山谷道人所谓‘用三文买鸡毛笔书之’是也。技进乎道,渐进自然,人书俱老,神明不衰。”虽是他人写书法展前言,更是写自己学书道路。以上话移在先师身上,最为恰当。身为弟子,不敢多饶舌唐突先生在天之灵。

最后一次见先师作书是1986年冬,我因公出到上海拜见先师。见老师步履轻快,面色红润,精神矍烁,特别高兴。 “老师,您的身体可真好!”“是,我预寿120岁。”老师笑着回答。饭后,立即抽纸为我写集句斗方 “海水摇空绿,清风来故人”,下题 “克炎老弟远自粟末来,书此赠之,苏渊雷”。人书俱老,潇洒超逸,已进入炉火纯青的化境。

先师书法作品屡刊于 《书法》、 《美术报》、香港 《书谱》等各大专业报刊,专家与爱好者有目共睹,无须一一列举。

猜你喜欢
先师书法
书法篇
书法
大师离去后,他们的藏书去了哪儿
书法欣赏
书法
云南文庙介绍
——保山县学官先师殿
先师(外三首)
书法欣赏
书法类
顾诚门下问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