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2018-09-06 11:20张荣恒王国庆高江晖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8期
关键词:螺旋腹部准确率

张荣恒,邢 漠,王国庆,高江晖

(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7)

腹部肿瘤为临床治疗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影响较大。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作为腹部肿瘤诊断的重要方式,具有诊断时间较快、诊断比较全面及准确率较高等特点,对腹部肿瘤的治疗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笔者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部肿瘤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郑州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58例腹部肿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9例。患者均确诊为腹部肿瘤,具有腹痛、坠胀感及腹部包块等症状,均了解本观察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男17例,女12例;年龄31~79岁,平均(54.23±4.76)岁。观察组男16例,女13例;年龄31~78岁,平均(54.65±4.5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平扫检查的方式。扫描图像完成横断面重建,设置重建层厚度为3~5 mm,重建层距为3~5 mm,分别对冠状面、曲面、矢状面及任意面进行重建。

2.2 观察组 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的方式。扫描前10~15 min指导患者饮用500~800 mL清水,保持小肠与胃部充盈[1]。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视野调整为包含整个上腹部位置。扫描参数为120 kV,平扫200 mA,增强扫描350~400 mA,层厚10 mm,转速为0.5 s。高压注射器在肘静脉注射80~100 mA非离子型碘海醇,注射速率为3.0~4.0 mL/s[2]。扫描过程中应用分期制,动脉期选择头足方向扫描,操作延迟时间为20~25 s;门静脉期选择足头方向扫描,延迟时间为45~60 s;静脉期则选择头足方向扫描,操作延迟时间为90~150 s。将门静脉期10 mm层厚图像进行重建,原始图像纳入ADW 4.3版工作站处理[3]。应用MPR多平面重建与MIP最大密度投影的方式,与横断面图像一同进行分析,明确患者肿瘤及周围血管相关关系。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扫描结果及检查的准确率。

3.3 结果

(1)临床诊断准确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59,P<0.05)。见表1。

表1 两组腹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腹部肿瘤侵袭范围诊断准确率比较 观察组腹部肿瘤侵袭范围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χ2=7.59,P<0.05)。见表2。

表2 两组腹部肿瘤患者的腹部肿瘤侵袭范围诊断准确率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腹部肿瘤通常采用手术方式切除,但是因为腹部组织器官较多,腹腔及腹膜后腔解剖关系复杂,给手术治疗带来了较大难度。腹部肿瘤患者在手术之前进行CT诊断,有助于了解患者腹部肿瘤的位置、病灶状态及侵袭范围等,为手术治疗活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数据支持。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以多平面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技术为主,平面重建中可以将扫描范围中的图像进行重叠,对一些曲面切面图像进行重组性分析。这种方式能够更准确地检查肿瘤位置和腹部血管的具体情况[4-5]。本研究中观察组的临床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同时,观察组腹部肿瘤侵袭范围诊断准确率也高于对照组(P<0.05),可为疾病的治疗与手术方式的选择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利于针对性手术治疗活动的开展。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诊断准确率较高,诊断范围更加精确,有助于腹部肿瘤的筛查与早期治疗,建议广泛应用于腹部肿瘤的临床诊断,避免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患者的疾病转归。

猜你喜欢
螺旋腹部准确率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2015—2017 年宁夏各天气预报参考产品质量检验分析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高速公路车牌识别标识站准确率验证法
奇妙的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