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清明节为啥按阳历算?

2018-09-06 07:37李博
军事文摘·科学少年 2018年3期
关键词:阴历阳历历法

李博

每逢传统节日清明节到来,很多小伙伴都会在这一天祭祖、扫墓。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啥同样是传统节日,除夕、元宵、端午、中秋节每年对应的阳历日期差好多,而清明节每年对应的阳历日期却差不了几天呢?

这要从“农历”“阴历”“阳历”这几个概念的关系说起。可能在很多人心目中,農历等于阴历,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所谓阴历和阳历,是根据制定历法时参照的天体来加以区分。根据月亮的周期变化制定的历法,我们就管它叫阴历;相反,根据太阳的周期变化制定的历法,我们就管它叫阳历。

那么中国的历法是怎么确定的呢?根据在山西临汾发现的陶寺古观象台遗址,早在帝尧时代,中国的古人就通过观察太阳在一年中的日出位置变化,来确定历法了;元代郭守敬主持建造的登封观象台,则是通过正午日影的长度变化来判断日期的。

今天的我们知道,“年”其实是地球绕太阳运行的时间,在地球上看起来,就是太阳轨道以及群星的变化周期。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中国的天文学家们就已经发现一年的长度是365.25天,南宋天文学家杨忠辅则把一年的长度精确到了365.2425天。这些都说明,“阳历”体系在中国是源远流长的。

历法中除了“年”和“日”,还有“月”。中国传统历法的“月”就跟太阳没有什么关系了,主要看月亮的运行周期。古人通过观察发现,月亮每29.53059天会发生一次圆缺的周期变化,就管它叫一个“朔望月”。于是,古人便根据朔望月的长度,把传统历法的“月”定为29天或30天。

不过,日月两套体系并行,就会出现一些计算上的问题。比如,如果一个月平均长度是29.5天,那么十二个月就是354天,而一年是365.25天,中间差了11天左右(例如,2018年的春节就比2017年早11天)。每年都差几天,累积起来的误差可不得了。于是,古人又想出了“闰月”的概念,即每19年额外加了个月。

现代使用的农历,脱胎于传统历法,综合考虑了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所以,农历确切地说不是“阴历”,而应该是“阴阳合历”。其中,清明节来自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体系,每年都在4月4-6日之间;而端午、中秋、除夕、元宵节这些则根据月亮的变化确定日期,属于阴历体系,每年对应的阳历日期差别就很大。

猜你喜欢
阴历阳历历法
发明新历法
2020年春节,为何来得“早”
闰月的由来
阴历与农历
浅谈师兑簋
历史上最长的一年
按阳历算的清明节
腊八节
一次苏州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