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强度运动导致延迟性肌肉酸痛研究综述

2018-09-10 11:27张伟单琛蕾黄亚乔
体育风尚 2018年4期
关键词:综述

张伟 单琛蕾 黄亚乔

摘要:本文从运动生理学的视角,对大强度运动产生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人体在从事大强度或不习惯运动后产生的延迟性肌肉酸痛,长期以来困扰着运动训练和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本文从大强度运动导致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症状和评价入手,归纳总结了预防与消除延迟性肌肉酸痛的手段与方法。旨在为运动训练和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一点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强度运动;延迟性肌肉酸痛;生理机制;综述

人体从事运动时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肌肉通过收缩与舒张牵拉骨骼绕关节运动轴活动的结果。从一定意义上讲,是肌肉的工作能力决定了运动技术动作的质量与效果。因此,近年来有关运动与骨骼肌的活动变化倍受界内学者关注,尤其是运动导致的延迟性肌肉酸痛,已成为运动人体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一、诱发延迟性肌肉酸痛的模型

大强度或进行新的不习惯运动,特别是肌肉的离心工作极易诱发延迟性肌肉酸痛,所以实验中一般采用上、下肢大强度离心力量练习,来诱发延迟性肌肉酸痛症状。诱发上肢延迟性肌肉酸痛、通常采用前臂和上臂屈肌的大强度离心运动(单杠屈臂悬垂),运动形式分为固定运动角度和随意运动角度两种,以保证肌肉在收缩过程中保持最大缩短状态或充分舒张状态;诱发下肢延迟性肌肉酸痛,通常采用大腿和小腿伸肌的大强度离心力量练习(负重被动退让性下蹲),运动强度相当于60%最大氧量以上,运动时间30分钟以上。

二、大强度运动导致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症状及评价

(一)症状:延迟性肌肉酸痛除具有一般的疼痛感觉外,往往随着身体疲劳的出现,伴有肌肉僵硬、酸胀和工作能力下降的症状。

(二)部位:主要出现在远端肌肉和肌腱的连接处,其原因有二:一是肌肉的疼觉感受器主要分布于肌键组织周围;二是肌肉用力收缩时,远端肌肉和肌腱的连接处是最容易出现损伤的部位。

(三)评价:延迟性肌肉酸痛是一种主观感觉,其评价方法主要是根据受试者的主观感受确定。一般分为四个等级:一级,运动后无任何酸痛和不适感觉;二级,运动后用手触压肌肉时有酸痛感觉,并伴有肌肉僵硬症状;三级;运动后再进行肌肉活动时,有酸痛感觉和僵硬症状,并有轻度肌肉活动障碍;四级,肌肉有明显的酸痛和僵硬症状,严重妨碍肌肉活动,关节运动幅度受限。

三、产生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原因

(一)在运动过程中,由于高机械张力牵拉肌肉和连接组织造成损伤,损伤肌肉及牵拉由于损伤所致的粘连组织,产生疼痛。而在完成同样强度的工作中,因肌肉由于在完成同样强度的工作中,离心收缩产生的肌肉张力比向心收缩产生的张力大,故其延迟性肌肉酸痛也更加明显。

(二)在大负荷离心运动后6-12小时,肌肉急性炎性反应发生,随着单核细胞移动至损伤区域,炎症环境中的巨噬细胞开始大量合成前列腺素(PGE2),该物质使Ⅲ型和Ⅳ型传入神经纤维敏感而致痛。

(三)肌肉收缩过程中,代谢产物在肌肉组织中大量堆积引起代谢失衡,受损伤的肌纤维释放的蛋白成分物质以及肌组织本身的代谢障碍,引起水肿和组织压力升高,使神经末梢敏感性增高而导致疼痛的产生。

(四)肌肉在大强度离心收缩时的强直性痉挛,可能是产生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另一个因素。

四、延迟性肌肉酸痛与运动适应

研究发现,在一次性离心运动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再次重复相同的运动,肌肉可产生明显的适应性变化,对由运动引起的肌肉结构、代谢和功能变化的敏感程度明显降低。这种适应性反应产生的最早时间在运动后2一3天时间内,维持时间则因运动项目和测试指标(症状、结构、代谢和功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最长的指标可维持到运动后的数月。

五、预防和消除延迟性肌肉酸痛的途径

(一)循序渐进,把握运动训练和体育健身活动强度量的递进性原则。在运动训练中要严格控制力量练习的强度和负荷,尤其是对不习惯练习要在训练中逐步增加练习负荷,以预防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发生。倘若一旦发生延迟性肌肉酸痛,应适时调整练习内容和练习负荷。

(二)大强度力量练习后,对主要工作肌肉进行推拿按摩,缓解肌肉的僵硬状态,促进堆积在肌肉组织中代谢产物的排除,使损伤的组织尽快修复。同时还可以进行桑那浴、中药浴、尽快消除肌肉疲劳。

(三)训练中,在充分做好热身活动后,进行延迟性肌肉酸痛部位的伸展性练习,通过伸展肌肉,牵拉高尔基腱器,反射性地引起肌肉放松。并在伸展练习后对肌肉进行推拿按摩、解除肌肉的僵硬状态。

(四)对严重的延迟性肌肉酸痛症,可适当服用抗炎药物、抗氧化剂和钙通道阻滞剂等。还可通过皮电刺激(TENS)、超声波、电离子渗入、音乐电疗以及中医针灸、中药薰洗等手段,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是笔者对大强度运动后人体产生延迟性肌肉酸痛症的一些认识与探讨,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产生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原因,才能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才能有效地减少或者避免该生理反应的出现,进而提高运动能力和机体健康水平;也为增进人民健康水平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田野,等.运动性骨骼肌结构、机能变化的研究--钙通道阻断剂、抗氧化剂对运动性线粒体钙聚积、脂质过氧化和骨骼肌超徽结构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4(3).

[2]杨锡让.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

[3]段昌平.针刺和静力牵张对延迟性酸痛过程中骨骼肌超微结构的影响[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4(4).

[4]郑陆,徐秀英,等.运动生理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4).

[5]陳英杰.延迟性肌肉损伤机制的探讨[D].北京体育学院,1988.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综述
智能汽车横纵向运动控制方法综述
麦香遍地粮满仓——山西省“三夏”生产综述
电动汽车充换电技术研究综述
汽车进化与时代发展的关系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2021年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综述
驾驶员安全带识别方法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关于港口物流服务质量的文献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