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氏八极拳传承机制研究

2018-09-10 13:56曹晓华杜鸿伟
体育风尚 2018年4期

曹晓华 杜鸿伟

摘要:八极拳是一门十七世纪产生的注重实战型的武术,很多军事训练都吸纳其有关实战的技术。八极拳经过霍殿阁先生的创编,成为更加经典的霍氏八极拳。为了避免霍氏八极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失,研究霍氏八极拳的传承机制迫在眉睫。通过当前的史料研究,发现当前霍氏八极拳传承的问题,探讨新的传承机制,对保护霍氏八极拳尤为重要。

关键词:八极拳;霍氏八极拳;传承机制

根据当前的关于霍氏八极拳的研究结果显示,霍氏八极拳是罗瞳八极拳的继承和发展,罗瞳八极拳经李书文传授于霍殿阁,霍殿阁观师一生技法择其精华,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融合霸王折江和朝阳手,成为霍氏独有“八大开”,也就是霍氏八极拳。霍氏八极拳是近代历史上闻名的“大内武术”,霍殿阁和霍庆山曾任清末代皇帝溥仪的武术教师和御前侍卫,保护溥仪的“护军”大多也是霍家弟子。霍殿阁叔侄二人在保护溥仪期间多次打败日本武士,极大振奋了民族士气。霍氏八极拳是我国近代武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霍氏八极拳的传承机制对保护八极拳意义重大。

一、霍氏八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八极拳是在1917年由李书文、霍殿阁师徒二人带入东北三省的,起初是作为东北奉系军阀军官学校的学习项目,而后通过随军在东北各地教授八极拳。通过传授技艺、与人切磋和行侠仗义,霍殿閣很快在东北侠名远播,这为霍氏八极拳在东北的发展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1928年,霍殿阁和霍庆云在天津接连打败两大日本高手成为清末代皇帝溥仪的武术教师和御前侍卫。1932年叔侄随溥仪到长春,霍殿阁一边教授溥仪、溥俭习武,一边在外开场收徒。三马路是长春霍氏八极拳的重要传播站,培养了一大批霍氏八极拳弟子,霍氏八极拳以长春为中心向整个东北地区发展。1942年霍殿阁病逝后,主要是霍庆云奔波于哈尔滨、长春、沈阳教授霍氏八极拳。建国后武术协会、八极拳学术研究会的成立进一步促进了霍氏八极拳在东北地区的发展,也为霍氏八极拳向全国及海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霍氏八极拳的传承现状

(一)传承方式单一

霍氏八极拳虽然广收门徒,传授技艺,但同其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方式一样,主要是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方式。主要传承脉络如下:吴钟(八极拳)——吴永、吴荣——张克明——黄四海、张景星——李书文——霍殿阁(霍氏八极拳)——霍青锋(长子)、霍庆云(侄子、义子)、霍青山(次子)——李树栋、王励吾、霍文博、霍文学、霍树新——王砺吾、霍金玲、李会宁。①

(二)生存环境危险

孟村八极拳和月山八极拳于2010年8月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霍氏八极拳目前暂未选入。2017年7月29日,世界霍式八极拳联合会在吉林省长春市成立,由霍文学先生任主席,但现在霍八极拳的生存现状并不乐观。首先,“现代功夫”电影的广泛传播使得传统武术发展受到极大阻碍;其次,飞速发展的科技频繁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各种娱乐节目、电子游戏压榨着大部分人群的业余时间;再次,重视儿童青少年文化学习,忽略体育锻炼是当今盛行之风,使得霍氏八极拳选材困难;第四,传统武术如果想有所造诣,达到传承人的标准,需要艰苦枯燥的训练和较高的悟性,面对现代五彩斑斓生活方式的吸引很难有人坚持下来;最后,缺少国家具体政策扶持,仅凭传承人的一己之力很难有所作为。

(三)传承人老龄化严重

当前,霍氏八极拳的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老龄化严重,传承出现了明显的断层,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核心在于传承人。虽然霍氏八极拳传承人在东北各地兢兢业业的收徒授技,但能担当传承大任的弟子寥寥无几,传承即将出现明显的断层。

三、霍氏八极拳传承机制探讨

(一)建立保护传承人长效机制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延续的根基,是其客观存在的灵魂,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对中华民族传统化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传承人丢失,那么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流失。因此,相关的部门和协会要抓紧建立保护传承人的长效机制,在保护现有传承人的同时及时挖掘和培养更多的传承人。

(二)政府明确保护细则

为了保护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国家相继颁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遗产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当前的认定流程并不是完美无瑕的,在申请认定的过程中容易受到行政取向或文化干部的主观认定影响,难以广泛而有效的调动传承人参与认定的积极性。②在《办法》第五条的补充上,建议加上“鼓励个人申报,地方文化行政部门要积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协助申报人整理、搜集传承材料。”这样“推荐+自荐”并行的申报方式将极大的提高传承人申报的积极性。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都是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弱势文化,要想传承和发展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而当前《遗产法》中较多的是鼓励和支持,建议增加明确的政策扶持方式、措施。

(三)新的传承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口口相传、亲身传授、开馆设场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传统武术要想继续发展,离不开新媒体的承载。霍氏八极拳可通过综艺、短片、电影等方式宣传自己;可以建设自己的认证网站(目前八级网的建设和更新并不理想),及时更新传承情况,提供学习资料;制作优质的经过认证的霍氏八极拳教学影像视频资料,多一种传授方式的同时也能极大的避免传统武术的遗失;联合高校和体育科研机构,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实验方法,分析对每个动作的发力特点、方式等,为学习者搭建捷径,提高学习效率。

(四)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尽早完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国务院文化部的认可是霍氏八极拳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因此,完成“申遗”对保护霍氏八极拳意义重大,目前仅有孟村八极拳和月山八极拳“申遗”成功。

四、结语

霍氏八极拳是霍殿阁先生在罗瞳八极拳的基础上进一步钻研所产生的。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连败日本高手极大的鼓舞了中华民族的士气,历经近一个世纪发展的霍氏八极拳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研究霍氏八极拳的传承机制对保护霍氏八极拳意义重大。当前霍氏八极拳的传承受到了现代文化环境、现代生活方式、传承人老龄化等诸多问题的困扰,积极探索长效保护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开拓新的传承方式等迫在眉睫。

注释:

①霍文学.霍氏八极拳溯源[J].精武,2004(3).

②李荣启.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的思考[J].中国文化研究,2016(02)

参考文献:

[1]胡奇志,费俐兴等.长春市高校体育院系开展霍氏八极拳的SWOT分析[J].搏击,2013(09).

[2]靳志鑫.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机制研究——基于“非遗”视角[J].武术研究,2016,1(09).

[3]蔚卓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05.

[4]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 ihchina.cn/6/6_1.htm.

[5]八级网http://www.baji.cc/.

(作者单位:锦州医科大学 体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