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生向往 催人奋进

2018-09-10 07:22王忠
新长征 2018年5期
关键词:总书记群众发展

王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所作的报告,气势磅礴、立意高远、博大精深、内涵丰富,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报告深刻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

“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谋划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党的十九大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从满足人民群众现实需求和美好期盼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为破解社会主要矛盾、完成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展现了美好前景、描绘了美好蓝图、谋划了美好生活,“美”字成为党的十九大报告凝聚人心、激发动力的一大亮色。

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战略,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四大举措”;实施绿色生产和消费,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污染排放标准,建立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完成“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建立国家公园等,为美丽中国建设明确了规划书、任务表。遵从自然、保护环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贯立场和主张。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向世界发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倡议:“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发展构想和战略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继承和创新,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坚守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认识的思想升华,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

打造美丽乡村。党的十九大顺应人民期盼,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关于“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科学论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工作部署等,让产业更优化、生态更宜居、乡风更淳厚、治理更科学、生活更富裕有了切实可行的遵循和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其目的就是让广大农民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按照党的十九大的决策部署,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即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完成;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人要携手前进。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我国依然会有几亿农民居住在农村。一些发达国家的历史进程表明,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就会出现城乡人口流动的平衡甚至逆向流动,我国部分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迹象。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让耕耘在田野中的农民群众生活得更好,坚守住对家乡的情愫与眷恋,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留得住乡愁、忆得起童趣。建设美丽乡村,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庄严的政治问题;不单纯是一个环境建设问题,还是一个神圣的社会文明问题。

共享美好生活。“美好生活”一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出现了14次,可见其特殊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让全体人民共享美好生活的政治宣言,一头连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祈盼愿景,一头连着执政党的初心使命。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用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战略、新的举措,为全体人民建构起的坚固而温馨的幸福港湾。党的十九大报告用“美好生活”这一贴近百姓心声、富有诗情画意、令人魂牵梦绕的词语阐释党的新目标、新蓝图等重大时代主题,连接地气、注入生气、满带热气,最大限度地拉近了党的意志与人民期盼的距离。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习近平总书记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向全体中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报告多次谈到“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凝聚力量,温暖人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向全体中华儿女讲述的中国故事,“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生动具体,鼓舞士气。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习近平总书记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向全世界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齐声共鸣,感召五洲。美好生活,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愿望,体现人民群众的核心价值诉求,反映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共同的思想基础。因此,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从而获得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最大的社会共识,凝聚全社会的情感归属与价值认同,激扬奋发向上的中国精神,产生强大的社会凝聚力,铸牢天下中华儿女一家亲的血肉长城,彰显出无比坚定的中国自信,焕发出气势磅礴的中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将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的“美”变为现实,需要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各自的岗位上俯下身子、洒下汗水、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转化为生动的实践和显著的成效,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征程中,创造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自身价值的辉煌业绩。

(作者:长春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猜你喜欢
总书记群众发展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时局图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