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旅游人才培养系统建设研究

2018-09-10 05:53黄秀绢
度假旅游 2018年5期

黄秀绢

摘要:一个系统处于开放状态、非平衡状态、远离平衡态及各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作用才能实现耗散结构。旅游人才培养涉及院校、企业、政府、学生等四大旅游教育子系统。依据旅游人才培养现状、问题,结合耗散结构发生机制原理,通过建设一个开放的旅游人才培养环境;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协调各子系统间非线性相互作用,来构建旅游人才培养系统。

关键词:旅游人才 ;耗散结构 ;培养系统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05-0025-02

1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20世纪60年代末,比利时物理学家伊利亚·普利高津所提出并创立的。普利高津表示在一个较为开放的系统内,外部环境的物质与能量注入会导致系统处于一种远离平衡的状态,而自组织、自适应是耗散结构中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系统内部会因序参量的产生而出现自组织化、自适应化的态势,一旦该序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通过涨落,使得该序参量逐渐偏离系统平均值,促使系统失去原有的稳定性,导致已存在的稳定结构逐渐从一种状态演变为另一种状态,进而达到新的有序和平衡[1]。简而言之,耗散结构理论是一门研究“一个系统在何种条件下从无序结构转变为有序结构,并形成一种稳定的、充满活力的结构”的科学理论。

耗散结构的实现较为复杂,需要多种条件并存,协同发生。

第一,开放系统是耗散结构的根本基础。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一个系统若要持续性维持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必须源源不断从外部环境注入负熵流,包括物质、能量以及信息,以抵消由系统内部所产生的熵增、正熵,促进系统结构逐渐走向有序、规则,保持可持续创新的活力,形成新的耗散结构。因而开放系统是耗散结构的根本基础。

第二,非平衡状态是有序结构的根本来源。值得注意的是,耗散结构的平衡态并非表明“和谐、有序、无矛盾”的状态,其指的是一种“静止、无活力、停滞不前、均匀、无差异、杂乱无章、充满矛盾冲突”的状态,平衡态并不存在推动系统内部改革、创新的动力,它使系统一直处于无序、混乱的结构状态。而系统在非平衡态时则突出表现为内部有差异、不均匀的,差异性是竞争之源、系统结构变革的动力,非平衡状态是有序结构的根本来源。

第三,远离平衡态是有序结构的必要条件。耗散结构理论的非平衡状态包含近平衡态、远离平衡态,系统的有序结构既不能由平衡态产生,也不能由近平衡态产生。只有在远离平衡态时,系统内部结构才能由冲破原有状态的束缚,将原有结构进行重新组合,并进而成为新的有序结构[2]。因而,远离平衡态是有序结构的必要条件。

第四,各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作用是根本依据。在系统内部结构重构时,各子系统并非各自孤立存在,也并非进行简单的线性联系,仅仅浮于表面、粗浅、非深层和谐的协同作用,而须各子系统存在复杂、细致的非线性的自组织、自适应作用。

2 旅游人才培养系统建设

旅游人才培养涉及院校、企业、政府、学生等四大旅游教育子系统。当前,旅游人才培养的四个子系统均出现程度不同的问题,如旅游院校教学体系不完善;旅游企業对人才培养缺乏重视,校企合作浮于表面;政府参与深度不够、学生的自我认识、职业规划不清晰等[3-4]。然而,不同问题的一个共同原因在于旅游教育系统的内部结构呈现稳定、无序的状态。因而本文依据旅游人才培养现状、问题,结合耗散结构发生机制原理对旅游人才培养系统进行研究与探讨。

1)建设一个开放的旅游人才培养环境

依据耗散结构理论,开放性是耗散结构的根本特征,任何复杂适应系统的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内部改革与外部开放,旅游人才培养也不例外。

在政府各相关部门、旅游行业协会的组织下,建立 “政校企生”的多部门、多因素的开放协作平台(如互联网、App、微信公众号等),加强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信息等资源的有效交换、沟通,为各子系统的内部结构改革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第一,旅游企业借助协作平台将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的预测与旅游院校进行及时、有效沟通,将人才类型、能力、工作内容新标准与社会大众、旅游市场、旅游院校反映,推动旅游院校教学体系的创新,促进旅游人才供给侧的有效改革,打造旅游市场“供求相对平衡”“适人适岗”的和谐景象[5]。第二,旅游院校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人才培养模式,更新培养目标,注重各旅游院校的实力与目标层次的匹配;着重以市场、就业为导向,明确就业定位;第三,学生应借助协作平台与旅游企业、旅游院校进行针对性互动,帮助其了解专业、职业、行业的发展现状,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旅游人才培养系统与外部环境须保持与外部环境的开放与畅通,在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中,外部环境对系统发展发挥不可磨灭的作用。外部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能够有效降低系统的正熵,吐故纳新,对内部结构、陈旧元素进行更新换代,打破稳定的平衡状态,增添系统变化的活力,保持有序的结构状态。因而,构建旅游人才培养协作平台,构建开放性旅游人才培养环境具有较高的实际意义和实践价值。

2)远离平衡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开放性旅游人才培养平台主要针对整体系统的环境基础而提出的,远离平衡态则是涉及各子系统的发展与改革,它为旅游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维方式和出路。

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道路系统如此完备的信息时代,“+”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深入各行各业,它既是一种盈利模式,也是一种方法方式,更是一种系统思维。建立健全旅游人才培养“+”体系为旅游教育改革提供更多元的思考、更丰富的选择。远离平衡态要求旅游人才培养系统在规模与质量、发展与素质、权力愈义务、需要与可能、理想与现实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强调各子系统多视角、跨领域的自主学习。旅游院校缺乏旅游企业的实践教学,通过校园实践平台或者校企合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现象,透过社会想象认识理论的本质及参考依据,验证理论的科学性、可行性,探索理论的新解释、新空间,为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奠定理论基础;旅游企业需要挖掘现实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及多元解决渠道,可通过引入旅游院校智库,对专项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探析社会想象的理论解释,寻求治理相关问题的长效机制;政府在政策制定、规范实施及监督监管等方面存在“+”学习的空间,政府的旅游教育规划与政策的制定可借鉴旅游院校的前沿研究和旅游企业的战略实施,根据现实材料绘制发展蓝图。

3)协调各子系统间非线性相互作用,构建新的有序结构

(1)政府引路,协调矛盾。教育局、财政局、旅游局等部门可首先通过资金注入或者设置校企合作专项资金的方式,缓解校企合作的成本压力,从经济利益方面增添校企合作的动力;其次,政府相关部门以“第三方”的身份协助校企双方制定权责说明,并予以监督落实,同时对联合培养的教学改革建言献策;最后,旅游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数据统计及市场预测职能,政府部门应与高校、研究所、企业合作,深度挖掘大数据,对旅游人才市场进行有效的监测与预测,并将信息及时通过协作平台进行充分传达,保持旅游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平衡。

(2)集中优势,旅游院校市场化。本文提出一个值得商榷的观点。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校企政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对旅游院校人才进行市场化、员工化培养,学生既是旅游院校的学生,也是旅游企业的员工,实行“421”(4天院校课程,2天企业实践,1天休息)制度,其中企业实践既是课程学习,也是实践操作,二者紧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院校理论课程学有所用,企业实践用有所思,实现“学有所用、用有所思、思有所学”的螺旋循环过程,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帮助其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旅游人才的全面、可持续培养。当然,培养方案明确四方在培养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责任,相互协助、相互监督。

(3)协同参与,旅游企业院系化。旅游企业是学生实践学习的“前线”,其也应对学生进行院系化管理,如建立学生档案、考勤、学分、成绩、实践记录等,同时,学生应将实践学习与所在院校及时反馈,一方面检验学生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核查校企合作的效果。旅游企业的院系化还体现在其管理层员工或部分一线员工在适时进入旅游院校学习、进修,既降低了旅游企业人才培养的成本,保证了企业人才结构的稳定性,提高了员工的满意感与忠诚感,从长远利益出发,推动企业的可持續发展。

(4)院校学生主动参与实践。首先,院校学生应针对“旅游专业是什么?旅游行业是什么?”等问题,熟悉旅游业的大致状况,对旅游业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与定位,在认清专业的同时也要认清自我,明确个性、特长、优劣势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心理情绪,以沉稳的心态面对学业与职业的挑战。其次,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偏好、能力,综合企业需求、院校优势选择某个职业作为实践教学的方向。入时合流,积极配合院校、企业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针对性学习;独立自主,学而用,用而思,保持思想的独立性,取长补短,培养个人优势特质。

总之,旅游人才培养是一个社会化的复杂适应系统,依据耗散结构理论,须建设开放性旅游人才培养环境,保持旅游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远离平衡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寻求旅游人才培养的新思路[6];协调各子系统间非线性相互作用,构建旅游人才培养新的有序结构。

参考文献:

[1] 郭丽. 基于协同理论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5,17(3):87-89.

[2] 钱茜露. 校企协同培养邮轮旅游人才模式的构建[J]. 水运管理,2017,39(6):33-37.

[3] 郑向敏,范向丽. 论旅游专业“四高”的人才培养理念与运作模式[J]. 人文地理,2010,25(6):146-149.

[4] 李迎君. 地方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以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 林区教学,2016,32(1):3-4.

[5] 卢美圆.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6,100(20):11-14.

[6] 吴佳进. “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6):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