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社交阅读“亲密有间”

2018-09-10 17:24周慧虹
项目管理评论 2018年5期
关键词:纸质零食社交

种种迹象表明,融“社交”与“阅读”为一体的社交阅读,如今颇受欢迎。借助相关的社交阅读App,读者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读书,可以了解好友的读书情况,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批注或读书体会,可以给好友的阅读时常点赞……

社交阅读使得一个人的阅读之旅显得不再那么孤寂沉闷。它带给人以阅读的新感觉,让志同道合者在“抱团取暖”的共读氛围中,为个体阅读的“量”“质”提升赢得了更多可能。

然而,诚若很多事物利弊参半,社交阅读同样如此。当前,这一阅读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阅读载体过分数字化。这使得参与社交阅读的读者,几乎是非数字化内容不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閱读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人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接触率、电子阅读器阅读接触率、Pad(平板电脑)阅读接触率均有所上升,但纸质媒介的阅读时间整体较短,人均每天读书、读报和读期刊的时间加起来不及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的一半。数字化阅读未尝不可,可它容易导致视觉疲劳,不太适合沉浸式阅读,对之过度偏好似欠理性。

其次,阅读内容泛娱乐化。从一些读者推荐、分享的信息看,不少属于网络玄幻、鸡汤、八卦等方面的内容。如此阅读内容,可以当作阅读“零食”浅尝辄止,若一意孤行,误将“零食”作“主食”,难免因垃圾文化的过多摄入而致思想上的“虚胖”。

最后,阅读交流趋浅薄化。纵观社交阅读当中的读后体会,交互式评论水准参差不齐。有的人寥寥数语不明所以,有的人寻章摘句自得其乐,还有更多的人不声不响一味扮演“看客”角色。至于令人期待的对于文本内容的精到解读、分析批评的鞭辟入里等,则往往付之阙如。

基于上述社交阅读存在的问题,虽然社交阅读可称为阅读,但距离理想的阅读状态,尚存差距。人生苦短,需要汲取的文化养分很多,把有限的时光浪费在由数字、文字合谋营构的“温柔乡”中,着实感觉有些遗憾。

阅读要讲求实效,最好能有意识地探究犁铧,向着文化精华的纵深处不断开掘,但并非社交阅读没有用武之地。

利用社交阅读需“扬长避短”。社交阅读之“长”,在于它可跨越时空,将五湖四海的读友与海量的阅读资讯瞬间集于一处,供人各取所需;社交阅读之“短”,则在于它先天的网络娱乐特质,易于扰人心智,使人难以沉静。鉴于此,一个人要想在阅读上取得更大收获,就得与社交阅读“亲密有间”。

“亲密”就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与社交阅读交朋友。尤其是要注意透过业内口碑与自我观察,多向高品质的社交阅读App靠拢,多与真正的读书人交往,积极从他们那里获取阅读上的“干货”,与自己的阅读实践融会贯通产生“化学反应”,继而再借助于社交阅读予以“输出”,以有内容、有深度的高质量沟通,逐渐改善网上阅读生态,利己且利人。

“有间”就是不能把社交阅读当作自我阅读的全部。既要在社交阅读App中进行数字化阅读,更得兼顾线下纸质阅读;既要在闲暇时浏览资讯随时跟上这个时代,更得在圈内真正读书人的濡染引领下多亲近一些经典之作;既要常来常往不忘社交阅读,更得学会自我控制别成了社交阅读的俘虏。

与社交阅读“亲密有间”,社交阅读就不再只是一堵墙,而会成为引渡我们抵达阅读彼岸的一座桥。

周慧虹,文化学者、评书人。

猜你喜欢
纸质零食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社交距离
为什么要读纸质书
零食的迷幻世界
比起社交媒体,我更在意逝去的时光
哼哈部落夺回零食
电子疲劳
零食不能乱吃!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