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食品酶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2018-09-10 01:35邓杰杨晓君武运夏俊芳艾乃吐拉·马合木提武运古丽娜孜·托合塔日巴依
中国食品 2018年19期

邓杰 杨晓君 武运 夏俊芳 艾乃吐拉·马合木提武运 古丽娜孜·托合塔日巴依

摘要: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以适应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理念,本课题组从《食品酶学》课程教学改革出发,结合互联网+技术,从多角度完善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方式,优化师生关系,以期培养学生成才的同时促进专业教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食品酶学;互联网+;任务驱动教学法;考核方式

《食品酶学》是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目前,该课程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中心进行讲授,结合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法。然而,由于《食品酶学》课程的研究对象酶是小到人的肉眼不可见的物质,学生对于酶的感性认识较少,而酶学基础理论抽象、知识点多,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以传统讲授法为主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中疲于接受大量抽象复杂的内容灌输,深入学习的兴趣性逐渐降低,还有部分学生怀有畏难情绪,与教师的教学互动不佳,使得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而酶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涉及食品加工、食品贮藏保鲜、发酵、食品分析、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不同的学生有个性化的兴趣点,仅听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解并不能满足学生学以致用的需要。在课程考核方面,目前《食品酶学》以期末论文考察为主,不仅学生复习动力不足,而且容易助长学生从网上复制粘贴、相互抄袭的行为。加之平时成绩在考核总成绩中占比较小,致使许多同学对平时的课堂表现不够重视。

为激发学生学习《食品酶学》课程的兴趣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理念,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及团队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一、多角度完善教学方法

上好绪论课,激发学生兴趣。绪论课是对整个课程从总体上的高度概括,在具体介绍绪论时,首先,必须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近距离感。比如以“苹果褐变”和“加酶洗衣粉”为例引出研究对象酶,强调酶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其次,以趣味性语言或科学故事描述食品酶学的学科发展史,使学生受到真实科研事件和前辈研究者思路的启发,激发学生对《食品酶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导语。精心为每一节课设计内容相应的教学导语,可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创造愉悦的教学情境,从而迅速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设的教学轨道。例如讲解微生物发酵得到高产量酶的培养条件时,可以种植果树作为类比, “若要果树结出又多又好的果实,园丁需要给果树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肥料,那么想要培养的微生物产生质量好数量多的酶时,我们需要在生产中给微生物提供哪些条件呢?今天的课程我们就来进行学习。”

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食品酶学》课程的研究对象酶在体积上非常微小,看不见、摸不着,课程中常涉及一些抽象的、微观的描述,需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才能避免造成学生的错觉。因此,授课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把实验仪器、生产设备、教材、实物等各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综合运用起来[1],把抽象性的、阐述性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感性素材。例如讲解酶与食品卫生及安全的关系时可以引入新闻视频“假无抗奶”案例,分析非法添加β-内酰胺酶的危害,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在多媒体课件中还可以巧妙地设置启发式问题,比如“酶在功能性食品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在课后独立搜集资料,并拓展思维追寻答案。

采用生动的教学语言。一方面,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常识相结合,例如介绍酶的分类与命名时可以设问“喝酒脸红的人酒量小,对吗?”从而引出乙醛脱氢酶,这样既可以创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又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近距离感。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力求将教学语言生活化、形象化,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2]。例如,讲解酶在贮藏保鲜中的应用时,可以将奶酪生产中熟化阶段使用的溶菌酶称作“高级保镖”,讲解固定化酶时可以用“乐高”拼接玩具做比较,教学中使用这样的拟人或比较等语言技巧,非常受学生喜爱[3]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实现多元教学。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教育”中出现了翻转课、微课、慕课等一系列新型的教学形态,在新事物的启发下,笔者及团队结合本校实际进行思考实践,依据《食品酶学》课程特点实现授课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食品酶学》课程包括酶学基础理论和酶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两部分内容。对于基础理论部分,采用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法,全面系统、条理清晰地阐述理论体系,突出重点内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帮助学生摸清脉络,形成总体理论框架,同时结合课堂测试、分组竞赛等形式进行复习巩固。

对于酶的应用部分则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请学生以“阐述从某一种酶在多种食品中的应用或多种酶在同一种食品中应用发挥不同效果改善食品品质”为任务目标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提前将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围绕任务自擬论题,要求学生在课下查阅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并在全班进行讲演。教师根据学生对课堂活动准备的充分性、参与的积极性与交流的有效性,对其平时成绩进行赋分。

此外,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拓展教与学的互动形式。在学校课程中心网站建设《食品酶学》网络课程,将部分内容和知识点录制成“微课”留给学生自学;同时,在课程网络中设置专门的教与学交流平台,突破教师仅在课堂中教学、而学生仅听课这一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更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4]

二、充实教学内容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笔者及团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并在教学中将团队的研究实践恰当地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使讲授内容贴近实际。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补充酶学领域新技术及前沿科研成果和技术应用前景展望等内容,引导学生发掘感兴趣的科研方向,激发学生投身科研的热情。

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从教科书、參考书、科研发展史、学生经验、课题组团队内部以及网络资源等多种路径开发与《食品酶学》相关的课程资源。比如,北京电视台科教栏目拍摄的《“酶”好人生》系列视频,既有主持人和嘉宾引出生活中与酶有关的话题,又有实验员在实验室进行严密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展示,还有专家在现场向主持人进行科普解说,将生活常识、现实实验结果与科学理论阐释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新颖的讲授方式吸引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酶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笔者及团队还根据教材及教学目标编写配套的《食品酶学习题集》,每两周及时引导学生复习,帮助学生对食品酶学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理解和准确记忆。

三、改革考核方式

课题组此次对《食品酶学》课程的考核采用闭卷形式进行期末考试,并增加平时教学时段的随堂测验,随堂测验每两周进行一次(整个课程阶段至少进行3次随堂测验),随堂测验的成绩计入平时成绩,考核成绩一期末闭卷考试成绩50%+平时成绩30%+实验成绩20%。其中,平时成绩由考勤(10%)和课堂表现(20%)构成,而课堂表现又由上课回答问题状况、课堂竞赛参与情况(5%)和随堂测验平均成绩(15%)共同组成。实验成绩根据学生实验操作(6%)、实验态度(4%)和实验报告撰写情况(10%)为每位学生赋分。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与实验态度由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结果共同决定。

四、构建亲近化师生关系

课堂气氛是一个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课题组团队成员除了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强化教学技能外,还充分重视与学生的课内、课外交流,关心关爱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情感。笔者甚至提前准备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知识性或娱乐性视频,利用课间休息时段播放,以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以利于在上课时建立思想交流、信息共享、关系融洽的课堂氛围。(基金项目:新疆农业大学教研教改(课程建设)项目(食品酶学),项目编号:2018JXJC13。)

参考文献:

[1]施宠,黄长福,王纯利.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09): 72-74.

[2]黄新林,藩志明,焦新安.“发酵工程”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生物学杂志,2005,22 (5):46-47.

[3]罗明,顾爱星,周刚.优化《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新疆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4):110-113.

[4]热娜古丽·木沙,周建中,艾乃吐拉马合木提.试题库建设对教学方法改革的促进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7(32): 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