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分析
——基于技术获取视角

2018-09-11 09:50胡伟李婧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8年8期
关键词:控制权跨国国有企业

胡伟 李婧

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2015)。国有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可以借鉴和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并在消化吸收之后进一步逆向提升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能力。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解决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等问题,而且也是完成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必要保证,更是实现我国2020年成为创新型国家奋斗目标的根本保障。弄清我国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是进一步研究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故本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主要结论

Kumar(1998)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企业把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作为获取品牌、生产技术和更大分销网络的主要途径。Nayyar(2008)认为,获取国际品牌和先进技术是印度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驱动因素。Pradhan和Singh(2008)以印度汽车企业为样本研究发现,印度汽车企业的跨国并购成功整合了被并购企业的研发资源和先进技术,进而促进了其汽车行业的发展。Virmani和Amann(2015)通过对印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的确能够产生“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由此可见,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普遍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确实能够通过跨国并购获得先进技术,并提升其创新能力。

(二)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成果

王宗光等(2009)研究发现,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大多以相关技术获取为主要目的。张大龙(2012)认为,弥补中国企业在品牌和技术方面的短板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并购发达国家企业的主要目的。冀晨晨(2017)研究发现,我国企业“技术寻求型”跨国并购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如信息技术领域、医药领域、电器机械与器材制造等领域。廖东声和刘曦(2017)认为,避开专利壁垒,获得人才、专利与技术优势是我国制造业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主要目的。但吴先明和黄春桃(2016)研究发现,市场和自然资源寻求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战略资产(先进技术、品牌等)寻求在“逆向投资”(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中缺乏统计上的显著性。张敏(2016)研究发现,我国实施跨国并购的主体是国有企业,且主要以资源获取为目的。由此可见,多数国内学者认为技术获取是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目的,但也有少数学者认为市场和资源获取是主要目的。

鉴于已有文献关于跨国并购目的研究结论不一致,以及专门基于技术获取视角的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研究成果少的现状,本研究对进一步认识我国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的目的以及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分析

(一)样本公司选取

为尽可能地呈现我国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现状,从而减少对其认识的系统偏差,按照如下步骤选择研究样本。

第一步,搜集在2006-2017年间我国实施的所有跨国并购。由于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06年五年过渡期结束,自此国有企业跨国并购日益增多,故本文选择从2006年的数据开始研究。通过万德(Wind)资讯金融终端数据库,搜集在2006-2017年间实施的所有跨国并购,共得到2424起。

第二步,剔除截至2017年12月31日并购尚未完成的并购。由于部分公司仍处于达成转让意向、董事会预案、股东大会通过和国资委审批等不同阶段,将来能否完成并购尚未可知,故将长春高新(公司代码:000661)等发生的1265起该类并购剔除,剔除后还有1159起。

第三步,剔除非国有企业的并购。按照企业性质不同,万德资讯金融终端数据库将企业分为国有企业、公众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其他企业等多种类型。由于本研究仅研究国有企业,而公众企业和其他企业的企业性质归属不明,本文首先利用华泰证券(专业版Ⅱ)交易软件和百度(Baidu)搜索引擎,分别对公众企业和其他企业中的所有上市公司以及非上市公司进行查对,进一步确定其是否为国有企业,然后将天宝股份(公司代码:002220)等发生的865起非国有企业并购全部剔除,剔除后还余294起。

第四步,剔除部分数据缺失的并购。由于部分被并公司的所属行业或所属区域数据缺失,本文再将恒顺醋业(公司代码:600305)等发生的7起该类并购剔除,最终得到287起国有企业的跨国并购。

表1 被并公司区域分布情况表

表2 被并公司行业分布情况表

(二)并购现状分析

据万德资讯金融终端数据库提供的2006—2017年数据可知,无论是从并购交易金额还是从并购案例数量看,我国国有企业跨国并购都不容小觑。这些并购能为我国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带来提升吗?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首先要对被并公司的所属区域(技术开放度)、所属行业(技术精尖度)、控制权变更(技术转移重视度)以及并购类型(技术耦合度)等四个方面开展深入分析。

1.被并公司所属区域分析: 技术开放度

技术开放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其他国家或地区技术输出的开放程度。被并公司所属国家(地区)的技术开放度对我国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的实施、先进技术的获取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等具有重要影响。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地区)对不发达国家(地区)的技术开放度相对较低,在国际技术转让中会设定单方面回授条款、排他性使用条件等一系列限制性条款,严重阻碍不发达国家(地区)的技术引进,甚至抑制其行业的发展。因此,不发达国家(地区)只能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获取所需要的技术。按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2017年3月21日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HDI可以将188个国家(地区)分为两类:挪威等51个国家(地区)为发达国家(地区),白俄罗斯等137个国家(地区)则属于不发达国家(地区)。

被并公司所属区域由万德资讯金融终端数据库和公司并购公告获取。将获取的被并公司所属区域信息进行整理,见表1。

由表1可知,在发生的287起跨国并购中,被并公司属于发达国家(地区)的并购数高达236起,占比为82.23%。而属于不发达国家(地区)的并购数占比仅为17.77%。由此可见,我国国有企业跨国并购选择的被并公司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地区)。

由于与发达国家(地区)企业相比,我国国有企业无论在技术研发还是管理水平等方面不占优势。另外,发达国家(地区)对不发达国家(地区)的技术开放度相对较低,因此,要获取发达国家(地区)企业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知名品牌和专利等战略资产,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全球竞争力,跨国并购发达国家(地区)的企业就成了我国国有企业的重要战略选择。这也与Virmani和Amann(2014)提出“为追求知识溢出效应,学习先进研发技术,发展中国家企业通常选择跨国并购研发水平高的发达国家的企业”的观点相吻合。

2.被并公司所属行业分析: 技术精尖度

技术精尖度是指不同行业的企业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需要的支撑技术精细和尖端的程度。我国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的被并公司究竟涉及哪些行业?是否是一些技术精尖度较高的行业?为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被并公司的所属行业分布情况展开分析。

表3 被并公司控制权变更分布情况表

表4 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类型情况表

按照中国证监会2012年制定的行业分类办法《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将被并公司全部按一级分类,具体所属行业从万德资讯金融终端数据库提取。然后将其所属行业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见表2。

由表2可知,被并公司涉及19个一级行业中的采矿业、制造业、金融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等17个行业。其中,采矿业并购数占比为35.19%,制造业并购数占比为29.97%,金融业并购数占比为12.20%,这3个行业所占比重之和达77.35%。另外,有少部分并购发生在批发和零售业等14个行业,而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2个行业均未出现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由此可见,国有企业的跨国并购主要集中在采矿业、制造业以及金融业。

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的行业分布出现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资源驱动。众所周知,由于我国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需要。为解决资源瓶颈问题,作为国家控股的采矿业国有企业,就需要走出国门,从境外获取自然资源,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国家发展利益的保障。第二,技术驱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但技术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选择自主研发,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大量投入,还会有较大风险。为了降低研发风险和投入,缩短时间,通过跨国并购引进先进技术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上海电气收购日本秋山(2002)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上海电气的首起跨国并购不仅获取了技术,而且还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因此,制造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国有企业选择通过跨国并购引进精尖技术,提高自身产品科技含量,这与冀晨晨(2017)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另外,学习金融产品品种设计和风险控制是金融业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动因。这与易明阳和易振华(2011)提出“为了获得技术和管理能力,中资银行通过跨国并购等方式整合各国的银行技术资源”的观点相吻合。综上可知,制造业、金融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均是技术精尖度较高的行业,而这些行业的跨国并购占比总和达43.91%,表明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跨国并购主要集中在技术精尖度较高的行业。

3.被并公司控制权变更分析: 技术转移重视度

技术转移重视度是指主并企业对被并企业先进技术转移的重视程度。如果国有企业非常重视境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减少技术转移的成本和风险,那么其就会谋求对被并企业的绝对控制权,即实现控制权变更。因此,要分析我国国有企业对跨国并购对象的技术转移重视程度,就必须要对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的控制权变更情况展开分析。

Malik(2015)研究发现,在被并购企业中控制权比例与技术外溢效应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我国国有企业跨国并购中被并企业的控制权变更分布情况详见表3。

由表3可知,在287起并购中,控制权发生变更的并购数为192起,占比达66.90%。而控制权未发生变更的并购数为95起,占比为33.10%。由此可见,我国国有企业在对境外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时,十分看重对被并企业的绝对控制。

对于如此众多的国有企业在跨国并购时谋求对境外企业的控制权,主要原因可能是对境外企业先进技术转移的重视程度。如果仅仅是并购境外企业的小部分股权或资产,即进行财务投资,那么国有企业对被并境外企业的核心技术和专利等战略资源的转移就很难掌控。但当其进行战略投资,拥有对境外企业的绝对控制权时,被并企业的先进技术等资源的转移就会比较通畅。

4.并购类型分析: 技术耦合度

技术耦合度是指主并企业和被并企业产品生产的技术相关程度。根据主并企业和被并企业生产和销售相同或相似产品之间的关系,可将并购分为三种类型: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一般而言,横向并购的技术耦合程度较高,而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的技术耦合程度较低。

根据万德资讯金融终端数据库和公司并购公告中并购类型的相关信息,整理得到我国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类型情况(表4)。

由表4可知,国有企业并购境外企业主要以横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为主,横向并购占比为68.64%,混合并购占比为20.56%,纵向并购占比仅为10.80%。

对于国有企业跨国并购出现以横向并购为主的情况,可能是国有企业为吸收同行业被并企业的先进技术,追求生产技术的高度耦合所致。另外,拓展国外市场和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可能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该结论与王宗光等(2009)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三、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大样本数据分析发现,我国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的被并公司从区域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技术开放度较低的发达国家;从行业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技术精尖度较高的制造业以及金融业等行业;从并购控制权变更视角上看,大部分跨国并购能够获取被并公司的控制权,以达到被并企业先进技术向主并企业转移的目的;从并购类型上看,主要以横向并购为主,以实现被并企业先进技术和主并企业相关技术的高度耦合。

尽管我国国有企业的跨国并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快速获取被并企业的先进技术、知名品牌等战略性资源提供重要保障和前提,但并购完成后,究竟能否实质性转化为自身的创新能力,还必须要建立一套协同有效、相互作用的消化吸收并购对象先进技术的内部机制。如成立专门技术转移吸收攻关小组、完善技术吸收转移工作方案、制定技术转移成果激励制度、提供技术转化专项资金支持、保证并购双方技术人员的有效沟通以及外籍核心技术人员的稳定等,都是促使主并企业有效消化、吸收和转化被并企业先进技术的关键因素。

猜你喜欢
控制权跨国国有企业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神农科技集团正式接收广誉远控制权
绛县输送80名农民跨国务工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陈秋梅 跨国共谱抗疫曲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秋瓷炫和于晓光 一场跨国的情遇
公司控制权的来源
FF陷控制权争夺漩涡
科技型创业企业的控制权配置机理及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