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践模式与发展研究

2018-09-14 10:39廖敏霞
老区建设 2018年6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模式

[提 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践模式的兴起与现状,对其实践模式的发展进行探讨,进一步促进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模式

[作者简介]廖敏霞(1984—),女,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会计学,财务管理。(江西南昌 330008)

[基金项目]2017年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以江西为例”重点项目(YG2017245I)

一、概念的界定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为公众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对弘扬优秀文化、维护公民文化权利、实现公民文化需求、进行文化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公共文化服务是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社会参与,普及各种文化知识、满足广大人民文化需求、保障文化权益的的总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包括公共文化主体、政策法规、人才和组织机构、活动经费、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方式等。

二、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实践的兴起及现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首先得益于国家政策措施的支持。2009年9月,文化部出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这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对乡镇文化站建设、管理、运营、服务、检查和考核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对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做到服务基层,面向一线群众,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面向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倾斜力度,强化服务意识,推动其服务体系构建。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也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保证文化建设顺利进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时代发展的新高度,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工作之一。201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并实施,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践模式探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其构建与发展,离不開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积极的理论研究,也离不开复杂的社会实践。随着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实践的顺利开展,不少省市、地区,结合当地实际,不断探索,逐渐总结出一些可以借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

(一)基于文化设施型

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是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模式,以“江苏模式”和“青岛模式”最为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加大投入,规划、建设了一批国家、省级、市级、县级、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及行政村一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公共文化设施运行效率。在青岛市崂山区,“20分钟文化服务圈”、“文化设施配送工程”,是文化设施建设的亮点,采取政府统一招标采购的方式,将文化建设设施、设备辐射到区、街、居三级网络,实现公共文化权益均等化,满足基层群众对公共文化的需求。同时,“书香满社区”、“图书配送体系”等举措,有力解决了群众读书难的问题。

(二)基于资源整合型

文化资源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性条件之一,也是文化生产力的表现形式。在各地文化建设实践中,通过整合文化资源,实现资源合理流动、有效互通、资源增值,促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以广东省为例,在流动图书馆创建过程中,由中山图书馆为主导,逐年吸纳省内粤东、粤北等相对落后地区的县级图书馆加盟,建立“广东流动图书馆”分馆,省级总馆为各分馆提供各类图书资料,并在各分馆之间有序、定期“流动”,最后“流回”总馆,循环进行,实现图书资源有效整合,达到资源效益最大化。在流动演出团、流动博物馆等方面,由广东省文化艺术团、广东省博物馆牵头,鼓励、吸纳各地加盟,建立“流动演出团”分团、“流动博物馆”分馆,按照“资源参与、相互协助、协商调配、责任共担、效益共享”的原则,实现中心辐射、分级多点流动的局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三)基于软件平台型

深圳市“福田模式”、山东省“青岛模式”,是该类型的典型代表。在深圳市福田区,通过搭建“理论研究、设施建设、政策指引、人才培养、信息交流、产品展示、遗产保护、服务绩效”8个平台,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均衡发展、优质服务。同时,青岛市抓住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契机,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文化信息资源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重视基础平台建设,通过基础调研,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优势,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青年政务网、有线电视网、公益文化单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等平台分别对接,形成“五加一”格局。重视人才培训,提高基层文化服务和管理水平。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技术含量高,迫切需要一批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业务人才和管理骨干。青岛市组织多批次市、区两级文化馆工作人员、业务人员进行集中业务培训,同时邀请相关专家对全市、区、镇(街办)、村(社区)四级文化建设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指导、培训。这一举措有力保证了文化工作人员利用全国信息共享平台,开展讲座、培训等工作,实现居民群众与全国各地、各行业的名人名家进行文化交流。

(四)基于服务创新型

服务创新是建立创新型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重要表现形式。近些年来,各地根据不同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社会经济状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各种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探索,形成了“杭州模式”和“嘉兴模式”等典型模式。在杭州,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将公共文化生活的生产、加工、配送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10分钟文化圈”,使基层群众文化权益等有效保障。在嘉兴,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阵地建设、机制建设向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开创以政府为主导提供基层文化服务的创新模式,促进公共文化事业良性发展。

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践的发展

近些年来,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公共文化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公共文化实践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如图1。

“十二五”期间,按照“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均衡发展、运行有效”的方针,国家财政部、文化部出台了系列政策,引导培育了一批具有导向性、科学性、创新性、带动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公共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坚持服务全体人民为导向,文化部、财政部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创建了两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取得了明显效果。示范区的创建,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示范、探索了新路径。

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涉及到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但我们相信,只要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断探索,努力实践,就一定能实现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启春,李淑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模式——来自国际的经验[J].湘潭大学学报,2014,(7).

[2]王列生,郭全中,肖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3]王列生.文化制度创新论稿[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

[4]叶菊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财政保障构建[J].经济论坛,2013,(7).

[5]傅才武,陈庚,彭雷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财政保障标准研究[J].福建论坛, 2015,(4).

[6]陈波.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0).

[责任编辑:熊文瑾]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模式
多元协同视角下宿迁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到“公共心理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基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农村大众传播效果管窥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快递企业在高校快递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