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伤椎和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分析

2018-09-15 08:20杨磊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年8期
关键词:经伤椎状位腰段

杨磊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人民医院骨科 大连 116041)

胸腰段脊柱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多发生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或跌倒摔伤等意外。随着交通运输事业和建筑事业的发展,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1]。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方式主要为跨伤椎固定及经伤椎固定,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对比分析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用于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观察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26~77岁,平均(44.46±4.82)岁;从受伤到做手术时间为 2~168 h,平均(84.96±14.88)h。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 28~75岁,平均(45.24±4.38)岁;从受伤到做手术时间为 3~172 h,平均(86.08±11.52)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诊断;胸腰椎骨折的原因有交通事故、高处坠落以及重物砸伤等,经过影像学检查最终诊断为胸腰段脊柱单椎体骨折,伤椎椎体无骨质疏松,同时结构完整;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同意本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垂直压缩性骨折、粉碎性骨折者[2]。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采取跨伤椎固定治疗,取俯卧位,使用垫枕把患者胸骨柄和骨盆位置适当抬高,全身麻醉,使用正中入路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以伤椎为中心进行微创入路,暴露伤椎结构,分别使用2枚椎弓根钉在伤椎上下位置进行纵向连杆放置,放置前先进行预弯,然后纵向撑开,使患者伤椎高度能够有效恢复,以有效纠正后凸畸形[3]。

1.3.2 观察组 采取经伤椎固定治疗,取俯卧位,使用垫枕把患者胸骨柄和骨盆位置适当抬高,全身麻醉,采取正中入路方式进行手术,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2枚螺钉置入患者伤椎,拧紧螺帽,从两侧撑开纵向连杆;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复位之后再进行椎板开窗减压术,使用复位棒对患者骨块进行复位[4]。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Cobb角、前缘高度、矢状位指数、功能障碍指数及疼痛程度。(1)疗效评定标准: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疼痛得到有效缓解,骨骼愈合良好,生存质量明显改善,Cobb角<10°,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疼痛有所缓解,骨骼有所愈合,生活质量受到一定影响,10°≤Cobb角≤20°,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严重,骨骼愈合情况较差,Cobb角>20°,为无效。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总例数×100%。(2)功能障碍指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评分,分数越高,功能障碍越严重。(3)疼痛程度采用VAS评分量表进行,分数越高,疼痛感越强。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系统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Cobb角、前缘高度、矢状位指数比较 两组治疗前Cobb角、前缘高度、矢状位指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Cobb角低于对照组,前缘高度、矢状位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Cobb角、前缘高度、矢状位指数比较(±s)

表2 两组Cobb角、前缘高度、矢状位指数比较(±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n 时间 Cobb角(°) 前缘高度(%) 矢状位指数(%)观察组对照组45 45 45 45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21.36±4.18 4.35±2.91*21.53±3.94 12.16±3.54 62.58±4.16 94.25±5.82*62.19±4.60 83.08±5.61 68.44±11.58 97.16±21.55*68.56±12.81 83.46±19.20

2.3 两组Oswestry评分与VAS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Oswestry评分、VA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Oswestry评分与VAS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Oswestry评分与VAS评分比较(分,±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

?

3 讨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是常见的脊柱外伤,胸腰段是腰椎、胸椎前凸和后凸的转折点,上下段活动度有较大差异,肩背部重力及躯干活动均集中在此,加之有效椎管间隙狭窄,因此极易导致脊髓损伤,所以对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患者,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治疗,很容易出现脊髓及周围组织神经压迫,引发一系列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不利于患者预后,影响康复[5]。

临床上主要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实施治疗,通过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能够较好地恢复患者伤椎稳定性,实现短节段固定,手术花费时间较短,且能够有效保证邻近节段活动度,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在进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时的固定方式包括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跨伤椎固定短期内临床疗效较为显著,对患者进行固定的节段比较短,操作相对简单,起到间接减压的效果,但不良反应较多,随着时间的延长内固定会出现一定的松动,甚至发生高度变化,容易继发神经损伤,部分患者需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对机体损伤大[6]。经伤椎固定可提供3个椎体平面固定,可有效缩短力矩,使整个固定系统内应力均匀分布,还能增加固定系统对伤椎的把持力,继而有助于伤椎恢复椎体高度,降低固定失败率。经伤椎固定方式对患者软组织的损伤也比较小,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肌肉失神经支配、萎缩及疼痛发生率较低,术后能够获得较快的恢复[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obb角低于对照组,前缘高度、矢状位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Oswestry评分、VA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手术治疗中进行经伤椎固定术疗效较跨伤椎固定更佳,可有效保证胸腰椎的稳定性,促进脊椎功能恢复,降低疼痛程度,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猜你喜欢
经伤椎状位腰段
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手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改善情况分析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分析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及椎旁肌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正常国人脊柱骨盆矢状位排列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研究
前交叉韧带前内侧束及后外侧束薄层斜矢状位质子密度加权像MRI研究
经伤椎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胸腰椎椎体骨折脱位:与跨节段置钉的比较
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效果分析
胸腰段脊柱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疗效对比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