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芎葡萄糖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2018-09-17 08:28骆玉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17期
关键词:稳定型心电图心绞痛

骆玉华

不稳定型心绞痛在心血管内科较常见, 发病急、进展快,容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甚至猝死[1]。有研究显示,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多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 由于内皮功能异常、血小板聚集性增加等原因致使血栓形成, 粥样斑块破裂所致[2]。所以, 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供血是治疗关键, 本研究采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 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心内科2015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要点[3], 所有患者均无相关用药禁忌。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0例。观察组中男36例, 女24例;年龄38~79岁;初发心绞痛37例, 恶化劳力性心绞痛23例。对照组中男34例, 女26例;年龄37~80岁;初发心绞痛40例, 恶化劳力性心绞痛2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硝酸异山梨酯、琥珀酸美托洛尔、阿托伐他汀药物等常规治疗, 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3 g, 1次/d, 3 d后改为0.1 g/次, 1次/d维持治疗;氯吡格雷片0.3 g, 1次/d, 3 d后改为75 mg/次, 1次/d维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输注佰塞通(贵州景峰注射剂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52020703)200 ml/次, 1次/d, 设定2周为1个疗程, 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再发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血管性死亡、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②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心绞痛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 硝酸甘油用量较前减少>80%;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较前减少, 硝酸甘油用量较前减少50%~80%;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较前无减少, 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③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心电图压低的ST段或倒置的T波恢复正常, 或ST-T改变有明显改善;有效:心电图缺血下降的ST段, 治疗后有所回升, 但未达到正常水平, 或T波变浅>50%, 未达正常水平;无效:心电图没有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④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绞痛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为95.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表1 两组心绞痛治疗效果比较[n(%), %]

2.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29例, 有效27例,无效4例, 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显效20例, 有效28例,无效12例, 总有效率80.0%。两组心电图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再发不稳定型心绞痛1例, 心肌梗死1例, 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3%;对照组再发不稳定型心绞痛3例, 心肌梗死3例, 血管性死亡2例, 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3.3%;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3例(5.0%)出血, 其中2例牙龈出血, 1例皮肤出现轻度紫癜;对照组出现3例(5.0%)出血, 其中2例黑便出血, 1例牙龈出血。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程进展快, 致死率高, 其发病机制为心肌需氧量增加和(或)心肌供氧减少诱发心肌缺血, 血管痉挛和(或)血小板血栓形成引起管腔直径进一步狭窄, 导致心肌供氧减少, 动脉压力增高和(或)心动过速也可增加心肌需氧量, 诱发不稳定型心绞痛。但由于大多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高龄且多合并其他疾病, 因此, 联合用药获得临床最大疗效且不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治疗的关键。《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指南》指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以抗血小板治疗、抗缺血治疗和抗凝治疗为主。阿司匹林可以通过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从而阻断血栓素A2的合成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4]。氯吡格雷属于噻嗯吡啶类衍生物, 其作用机制是抑制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受体结合, 导致GPⅡb/Ⅲa受体无法与纤维蛋白原结合, 进而阻止血小板聚集[5]。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丹参素和盐酸川芎嗪, 为中药制剂, 其药理作用是抑制血小板聚集, 扩张冠状动脉,加速红细胞流速, 改善微循环, 抗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 并有抗缺血缺氧后炎性损伤等作用[6], 中医认为具有活血化瘀、通脉养血、镇痛、镇静作用, 疗效确切[7]。

综上所述,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基础上, 联合应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 更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安全可靠并且不良反应少, 疗效确切, 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 适合临床推广采用。

猜你喜欢
稳定型心电图心绞痛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32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慢性稳定型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思考心电图之174》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心绞痛
国医大师张琪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