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金融硕士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2018-09-17 05:31张满林付铁山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8年7期
关键词:人才需求导师案例

张满林 付铁山

[摘 要] 在金融市场对人才质量要求发生变化、金融行业人才结构失衡、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热助推区域金融人才需求等综合作用下,我国地方高校应以复合型、专业化、创新型应用人才为金融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实践为先导、实行差异化与品牌化、面向地方的原则,通过推进以合作办学、完善“双师型”培养模式及提升案例教学水平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与创新,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关键词] 地方高校;金融硕士;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7-0050-03

一 地方高校金融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与创新的背景

(一)金融市场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发生新变化

当前,伴随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我国金融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其主要表现是:第一,金融国际化步伐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利率市场化机制、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人民币加入SDR篮子货币以及跨境结算等,使得我国金融交易的市场空间正在打破国界、区界走向国际化、全球化。第二,金融业态与金融产品趋于多元化。在“互联网+”背景下,除股票、债券、基金等传统产品外,期货、期权及各种信托产品和理财产品等新产品,以及互联网支付、P2P网络借贷、非P2P的网络小额贷款、众筹融资、金融机构创新型互联网平台、基于互联网的基金销售等互联网金融业态正在迅速崛起。第三,金融技术不断提高。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基于电子金融仿真技术的金融衍生产品定价分析、动态可视化金融计算、网络金融远程数据传输等,逐渐升级为金融领域业务运作与风险管理的主流技术。上述变化预示着:未来的金融人才既要熟悉国内金融又要懂得国际金融;必须是能涉足多领域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还要掌握一定的金融技术。

(二)金融行业的人才结构出现不平衡

随着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金融市场人才需求持续高增长。统计显示,2007年以来我国金融人才需求年均增长7%,尽管近年增速有所放缓,但在政策利好、金融创新的刺激下,依然超过5%。[1]在金融人才需求总量保持高增长态势的同时,金融人才需求结构也出现了很大变化:从业态上看,银行、证券等传统业态人才趋于饱和,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人才明显缺乏。据调查,我国互联网金融人才缺口达300万人,其中仅P2P企业人才缺口就达142万人。[2]由于互聯网金融等新金融业态与传统金融差异较大,其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高,目前其人才补充大多来自IT等其他行业。从层次上看,基础人才需求趋于平衡,高端人才和创新型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大。以新兴金融业态的典型企业——“快钱支付”为例,其基础人才占绝大多数,中、高级人才仅占7%和1%。[3]按照我国《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到2020年高层次金融人才需求占金融从业人员总量的比重将超过16%,围绕高端专业人才的竞争正成为金融业人才竞争的焦点。从细分行业看,银行、保险、证券业人才需求增长趋缓,而风控、投融资等行业人才需求增长迅猛。2017年上半年,我国风控和投融资人才需求量同比增长18.8%和17.9%,成为金融行业中最稀缺人才。[4]另据预测,随着互联网的深度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金融科技、绿色金融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旺。

(三)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热凸显区域金融人才短缺

在区域性金融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作为金融中心发展重要条件的金融人才的缺乏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宁波市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金融从业人员总数要达到12万人,而人才缺口达7万人。为吸引高端人才,宁波市决定,航运金融、物流金融、离岸金融等紧缺金融专业人才,2013年1月1日后与用人单位签订3年以上的服务协议,给予其当年在当地金融机构个人所得形成的市级地方财力40%的补贴,最高补贴30万元,补贴期限为3年。[5]而在面向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三线城市,由于金融人才储备有限,加之人才流入一线城市现象严重,其缺口也很大。以葫芦岛市为例,2011年金融业从业人员只有9600人,而按照规划,“十三五”期末全市银行、证券、保险三类金融机构总数将达到72家,需要从业人员3万人。[6]

整体来看,我国金融行业人才需求保持稳定增长,同时也存在明显的业态、层次、细分行业等结构性失衡,各金融机构在用人标准上趋向注重其综合素质及复合能力。这启示各地方高校,在金融专硕培养模式上,应突出其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复合型、创新型应用人才为培养目标。

二 地方高校金融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与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以实践为先导的原则

坚持以实践为先导的原则,就是要从全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角度,制定适宜金融专硕培养目标、特色定位的实践教学方案,使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训、实习、毕业论文等各环节都体现出面向市场、突出实践性。具体来说,在培养目标上,应以培养复合型、专业化、创新型应用人才为主;在教学内容上,应紧密结合中国金融市场的实践,剔除过时的内容,教学材料不局限于教科书和参考书,可拓展到如券商、基金、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业界的主流媒体和刊物等;在教学手段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来提升教学效果;在实训教学上,可通过开设金融产品模拟设计、证券仿真交易、银行交易业务仿真等实践课程,使学生在实训情景中强化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在学位论文上,提倡学生选择紧密结合实际的论题和案例分析、金融产品设计方案、调研报告等非学术化类型的论文。

(二)差异化与品牌化的原则

目前设有金融专硕的地方高校数量很多,且还有一些地方高校在争办。如果各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雷同,不仅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难以形成人才竞争优势。现代金融学的分支学科和细分领域众多。即使金融专硕教育实力较强的高校,也不可能使其培养的每一分支金融学科或领域的人才都能跻身国内一流地位。更为理性的做法是,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发展历史和现状,特别是师资结构,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体现出与同类高校的差异性,重点打造具有本校优势的特色金融人才;可针对现有的分支金融专业或研究领域进行评估,淘汰缺乏竞争力的专业或领域,通过资源整合,形成特色专业或领域,以提高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此外,在金融专硕教育与培养上,还应树立品牌观念,根据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和学术声誉,集中有限财力资源,挑选若干细分金融专业或领域作为重点,突出其在教学科研方面的优势,发展社会认可的品牌。

(三)面向地方的原则

坚持面向地方的原则,是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凸显本校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坚持面向地方的原则,就是强调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以培养区域金融人才为主,以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中急需的具有国际经营理念和国际视野的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以及能改进业务流程、创新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强调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地方经济元素,充分考量地方经济主体对金融人才的实际需求。为此,高校可与地方特色企业共同开展金融人才联合培养战略合作,共同开展订单式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在这方面一些高校已经走在了前面。2006年7月,吉林大学、韩国高丽大学、韩国韩亚金融集团三方在吉林大学共同举办首期“中国韩亚金融培训班”,其经费全部来自韩亚金融集团。该培训班设置了专题讲座、理论课程、实务课程、研讨课程等,以国内外高级经济金融讲座、金融经营实战案例、实战管理为主,由中韩两国金融专家、政府官员和实战专家担任讲师,力求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融合。自2011年起,主办方增加了本土金融机构的代表——吉林银行,使人才联合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至2015年,培训班已连续举办10年,培养区域金融人才520名,其中吉林省254名。[7]

三 地方高校金融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与创新的主要途径

(一)引入合作办学机制

国家自推出金融专业硕士指出,就特别强调其学习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要满足这一要求,地方高校仅靠自身的理论教育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对接政府、企业、区域组织资源,特别要引入行业的优质资源,积极探索与行业领域合作,依托行业和领域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实践教学。2017年7月,由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大学发起,省内部分高校、行业协会和金融类机构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开放式、非法人的联合体“钱塘江金融港湾高等教育联盟”在浙江工商大学成立,现已成为培养高端金融人才的重要平台。[8]

实践证明,搭建合作办学平台,走政产学研联动培养之路,有助于金融专硕培养质量的提升。根据合作对象,高校金融专硕联合培养模式有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国际合作等。校校合作是指在金融专硕培养上,不同高校可利用自身在地域、历史、师资、课程资源、科研、教育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通过开设开放式学术讲座与学术沙龙、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举行案例竞赛等多渠道交流方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是指作为培养主体的地方高校,通过与金融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双导师”制、联合举办金融实务系列讲座、设立研究生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基地等合作形式,达成金融专硕兼具学术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校地合作是指地方高校根据地区金融经济发展、调整金融产业结构的需要,与当地相关单位合作,为金融业专硕提供实践机会的人才培养机制。国际合作是指地方高校坚持开放办学理念,通过与国外大学或金融机构合作,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国际金融实务能力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实行“双师型”培养机制

教育部制定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第516条规定:“金融硕士培养过程须突出金融实践导向,金融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金融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双师型的师资结构。”这里的“双导型”是指一名金融硕士同时配备两位导师,即作为学业指导的校内导师和作为事业指导的校外导师,由其共同担当培养任务。因校外导师大多为金融一线部门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高级人才,可弥补校内导师“理论强、实践弱”的不足,能在学生的实习与实践、项目研究与论文写作等环节发挥作用,使得培养过程更为完整。因此,各高校都在积极构建“双师型”培养机制。截至2016年5月,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已进行二次金融硕士校外导师聘任,受聘者来自银行、证券、基金等行业,拥有长期从事金融行业的资深背景及金融市场运作经验。受聘者积极参加培养工作,还经常利用金融硕士教学研讨会与校内师生交流,其中来自广州越秀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银行发展部和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的两位导师所做的题为《运用金融手段实施重大项目,促进跨越发展》和《L型经济趋势下的资产配置策略》的报告,就获得一致好评。[9]

尽管双师型培养机制已在各高校得到推广,但由于推广时间短,流于形式的問题仍比较严重,其中尤以校外导师的组织管理制度为甚。主要表现在:校外导师的遴选不严格,挂名者较多;缺乏相应激励制度,致校外导师参与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建立相促进校内外导师沟通合作的组织措施,双方责任不明,合作不深入等。实践表明,要提高金融专硕的培养质量,必须建立健全并全面落实校外导师的管理制度。为此,第一,要从行业经历、职业道德和责任心等方面,强化对校外导师的筛选;第二,建立学术导师和事业导师交流沟通的机制,校方要为校内外导师间沟通创造条件,校内导师应主动与其合作,共同组建导师团队;第三,促进校内外导师共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合力为学生提供集研究性学习和实践、科研为一体的新型课程;第四,建立校外导师考核制度,对表现优秀的校外导师予以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校外导师要及时解聘。

(三)推进以案例教学为重点的实践教学改革机制

案例教学法即围绕一定的培训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法可细分为实证型、分析型、模拟型和信息型四种。实证型案例教学是通过列举事例、介绍实证案例,来说明某些观点或原理;分析型案例教学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来应用所学知识来讨论案例,并展示讨论结果;模拟型案例教学是依教学内容,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模拟金融活动;信息型案例教学是为配合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自主收集相关案例信息,并以报告形式形成自己的研究结果。

尽管案例教学法在各高校金融专硕教育中得到了普遍应用,但从实际来看,案例教学技术水平还不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对案例教学的性质及目标认识不到位、案例内容陈旧、本土化案例偏少、学生考核机制不合理外,最根本的是案例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为此,各地方高校要及时更新案例,扩大本土化案例比例,改进学生案例学习考核机制,特别要强化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交流,促进教师案例教学水平的提高。2016年5月,对外经贸大学举行了由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承办的全国金融专业学位案例教学与写作研讨会,全国55所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90余名教师参会,来自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毅伟商学院的主讲人,通过“华特迪斯尼公司的日元融资案”等3个案例,以随堂案例教学互动示范案例教学的方法,为与会教师纠正案例教学理念,展示案例教学的本质,同时,还讲述了案例开发程序、案例议题与教学目的、教学方案设计及案例写作架构等问题。[10]通过此次研讨会,参会教师对金融案例教学过程有了更直观和清晰的认识,为进一步提升案例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如前所述,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与转型,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市场对金融人才的质量要求也发生了改变,各金融机构在用人标准上趋向注重其综合素质及复合能力,复合型、专业化和综合化成为金融人才需求的大趋势,复合型、专业化、创新型应用人才成为我国金融专硕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因此,各地方高校应紧抓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金融专硕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与创新的步伐。创新不能仅仅停留于针对某一方面的“小手术”,而应根据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复合能力、综合素质,从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到人才培养模式、方法进行系统性变革。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案例开发、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学位论文等多环节入手,注重一般培养标准与培养单位特色相结合,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能力锻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案例讨论相结合,校内师资与校外师资相结合,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CFA协会.中国金融行业人才发展报告[R].CFA协会,2016(6):78.

[2]赵伟莉.百万年薪,为何难解人才之“渴”[N].新华日报,2015-11-03(6).

[3]杨群.30万金融大军,多了还是少了[N].解放日报,2014-11-19(2).

[4]韩佳航.金融行业上半年招聘盘点 风控人才涨幅第一[EB/OL].[2017-07-14]http://news.bankhr.com/1499998049/174003/1/0.html.

[5]王婧.宁波金融人才建设意见 引进人才1年最高补贴50万[EB/OL].[2013-05-20]http://biz.zjol.com.cn/system/2013/05/20/019349595.shtml.

[6]葫蘆岛市人民政府.葫芦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产业金融的实施意见[R].葫芦岛市人民政府,2016.7.

[7]王世强.长吉图区域金融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探讨[N].吉林日报,2015-11-17(9).

[8]马悦,林晓莹,房敏婕.浙江工商大学探索高端金融人才培养[N].浙江日报,2017-07-16(1).

[9]院研究生办.我院举行第二次金融硕士校外导师聘任仪式暨金融硕士教学研讨会[EB/OL].[2016-05-31]1http://em.scnu.edu.cn/a/20160531/4922.html.

[10]2016年全国金融专硕案例教学与写作研讨会[EB/OL].[2016-05-07]http://haidian.zhiyuanyun.com/app/opp/view.php?id=359381.

猜你喜欢
人才需求导师案例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V eraW an g
导师榜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