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野下高校影视鉴赏课教学模式探究

2018-09-17 05:31李冰雁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8年7期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模式

李冰雁

[摘 要]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跨学科的教学思维、诗·思·史融合的课程设计和多元开放的教学评价体系,是高校影视鉴赏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这有助于提高通识课教学效率,培养大学生的跨學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审美品位。

[关键词] 跨学科;影视鉴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7-0104-02

作为当今主流的视听艺术,电影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中国电影票房更是节节攀升。根据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2月全国电影票房达到101.4亿元,观影人次4.14亿,同比增长33.9%[1]。

不容忽视的是,尽管电影市场蓬勃发展,但电影质量参差不齐。美国批评家苏珊·桑格塔(Susan Sontag)曾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Decay of Cinema”(电影的没落)的文章。苏珊·桑格塔写道:“如今佳片的重要特征(比任何时候都突出)就是独树一帜,而商业片却采取了过度膨胀、墨守成规的制片方式,无所顾忌地组合或再组合,以图再现昨日的辉煌。……电影曾被誉为二十世纪的艺术,而今天面临本世纪将尽之际,电影似乎也成了一种没落的艺术。” [2]诚然,一百多年来,电影有其辉煌的历史,也有没落乃至堕落的一面。不少电影商业性、娱乐性至上,充斥着血腥、暴力和色情。

有鉴于此,在高校开设影视鉴赏课,如“经典电影赏析”“中国电影史”“西方电影史”“中外影视赏析”等通识课程,引导大学生走向高雅的情趣和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下高校影视鉴赏课流于“观影+点评”模式是远远不够的,本文拟从跨学科的教学思维、诗·思·史融合的课程设计和多元开放的教学评价体系三方面探讨高校影视鉴赏课的教学模式。

一 跨学科的教学思维

作为一门跨学科艺术,对电影鉴赏能力的提高意味着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电影表现出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和文化,涉及各个学科的方方面面。

电影是文学性很强的艺术,出色的剧情必然跟优秀的小说一样,情节不落俗套、人物形象鲜明、主题突出、思想深刻和叙事节奏恰到好处等。然而,对电影叙事的探讨离不开文学理论的支撑,简言之,电影欣赏与文学修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电影与音乐也难分难解。早在默片时代,电影放映时就有乐师在影院一角根据剧情现场演奏配乐。有声片的发明,使电影的叙事性和艺术性被极大加强,电影走向质的飞跃。音乐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力,同时也使观众拥有视听享受。电影还能向观众普及高深的古典音乐,《走出非洲》(1985年)、《肖申克的救赎》(1994年)中使用莫扎特的音乐作为插曲,音乐不仅起点缀作用,还成为电影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布达佩斯大饭店》(2014年)、《爱乐之城》(2016年)、《寻梦环游记》(2017年)等原创配乐,很好地呈现电影的主题,给观众带来良好的视听享受。

此外,电影与绘画、戏剧、舞蹈、建筑等艺术门类也息息相关,借助电影可以广泛接触各个艺术门类,提升艺术修养。也正因为如此,给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电影通识课,引入跨学科教学,有助于他们了解本专业以外的知识,增强对艺术的鉴赏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跨学科的教学实践不仅仅是电影与文学、音乐、绘画等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跨学科理论的融合。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角度对电影进行技术与艺术欣赏,不仅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发散思维。

当代世界是多元开放的社会,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层出不穷,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等高速发展,跨学科的教学思维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 诗·思·史融合的教学设计

电影是矛盾的结合体,它既是一门大众艺术,也是一门诗性艺术;它是追求票房盈利的商品,也是探究哲学的载体。那么,怎样进入对电影的哲学思考?法国电影评论家阿兰·芭迪欧(La République de Platon)在《电影作为哲学实验》演讲中提出五种思考电影的方法:“我们可以从影像出发来思考电影,思考这种矛盾关系,这就是在经典电影早期,电影被思考为本体性艺术。我们可以从时间问题出发来完成这种思考,也可以从艺术的连续性问题、艺术的等级问题来思考电影,即电影与其他艺术的关系。我们也可以从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区别来研究电影。最终,我们也可以通过道德或伦理问题、电影与人类存在的伟大形象之间的关系来思考电影。”[3]

从电影入手,可以结合艺术本体、伦理道德、人类存在本身等多方面进行探讨。在影视鉴赏课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从艺术和审美、存在与伦理、现实关注、人文情怀等角度围绕电影引导学生思考。特别是对中国早期电影的欣赏,因为时代隔阂,教师结合电影史与历史文化背景的引导尤为重要。

事实上,如果用当今的数码技术和特效技术来评析中国早期电影,显然这些电影的可观赏性不足。大学生对时尚、潮流比较感兴趣,他们更愿意选择充满各种奢侈品、明星或电影特效的《小时代》(2014年)、《寻龙诀》(2015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2017年)等影片。教师就需要从诗、思、史三方面切入对中国早期电影的鉴赏,引导学生从电影史的角度欣赏早期电影。

譬如,讲解《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年)、《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年)、《小城之春》(1948年)、《万家灯火》(1948年)等早期电影的时候,应引导学生注意到1945年到1949年期间中国电影一方面延续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30年代抗日战争以来确立的现实主义传统,对社会现实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与批判;另一方面,一批优秀电影人士积累的丰富技艺得到充分发挥,产生了一批出色影片。这些电影既有表现抗战时期农村和农民抗战的乡土题材,也有表现市民阶层、知识分子的城市题材,以及经历八年战火横跨农村、城市的“史诗”巨制,题材广泛,揭露了社会现实,表达对自由民主的追求。在电影艺术手法上,中国电影经过二十多年的电影制作经验积累,加上吸收西方电影技巧,形成丰富的镜头语言,能够熟稔运用长镜头、特写镜头等来表现创作立场和创作意图。在电影叙事层面,能够运用各种蒙太奇将不同的时空对接,展现出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图景,增大电影的叙事容量和批判力度。以《小城之春》《万家灯火》为代表的电影延续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的个性解放传统,他们寻求新的出路,在十字路口彷徨苦闷的心境,正是战后成千上万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的文化情绪,同时也对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充满希望,顺应了民族民主的时代精神。

影视鉴赏课若能从电影的诗性、哲学性和历史性予以引导,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電影艺术和电影文化内涵,能从电影史和文化史的角度评析当代电影,提高审美辨别力。

三 多元开放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与要求对教学效果做出的判断,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鉴赏课传统的考查模式是写影评。影评固然能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对艺术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然而,对于面向全校各个专业的通识课,单一以影评作为评价手段难以科学考查学生在这门课程中所学习到的知识。

结合电影的艺术性和技术性,可以设置多元开放的教学评价体系。学生提交的作业并不仅仅限于影评,可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拍摄一部微电影。此外,作为一门对全校学生开放的通识课,拍微电影可以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挖掘潜能。

影视鉴赏课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开阔视野。多元开放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特长,增强自信。现代教育理念从传统的注重学生竞争转向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化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可以说,自我成长才是真正的成长。

开放多元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成长,考试不再是为了与同学竞争,而是不同专业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变得积极、乐观,智商和情商都得到提高,而这正是教育最终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综上所述,跨学科的教学思维、诗·思·史融合的课程设计、多元开放的教学评价体系,是高校人文通识课教学理论和实践改革的可行路径,使通识课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满足21世纪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工作动态—2008年2月全国电影票房突破100亿元.Http://www.sapprft.gov.cn/sapprft/contents/6582/361028.shtml.

[2]苏珊·桑格塔.重点所在[C].陶洁,黄灿然,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41.

[3]阿兰·芭迪欧.电影作为哲学实验[C].米歇尔·福柯,等.宽忍的灰色黎明.李洋,等,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13.

猜你喜欢
跨学科教学模式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