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相音”与大学生身心关系初探

2018-09-17 06:42刘欢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6期

刘欢

摘 要 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生力军的大学生及其身心健康早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们着重探索的方向之一。在大力倡导传统文化复兴和全民大健康的今天,集所有中华文化精髓于一身的传统中医学在教育领域的结合运用已经成为越来越学者致力的研究方向。阴阳五行论是道家哲学体系的轴心部分,也是指导文道之中医悬壶济世的主要方法论。本文将深入浅出的呈现项目研究对基于五行思想体系下的音声理论观,五行音声如何将传统医学诊断与治疗的方式的解读以及运用在课堂教学与学生身心健康引导的初期实践结果陈述。

关键词 五脏相音 当代解读 人体身心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在医学科学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各种疾病却随之成正比的蜂拥倍增,且变异速度远超过药物和治疗仪器的研发进程,尤其是网络成瘾、饮食卫生、恋爱危机、人际关系严重困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令人堪忧。于是人们开始重新重视并且回归对自身免疫力系统提升的探索与追求。自然疗法成为世界健康研究的核心话题之一,以音乐为首的艺术疗法也日渐受到大众的关注。

成书于秦汉之际的《黄帝内经》是一部以“道”为宇宙本源,从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藏象学 、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的中医宝典。熊春锦说,“该典籍即是传统中医家的教科书,也是当时医者们施诊的医案记录,可以作为中医史书存传,而‘治未病是《黄帝内经》大力倡导的中心思想”。书中令医家向往且被称为“最高诊疗境界”的方法不是针灸、中草药,而是闻诊与音声治疗,“五脏相音”源于此思。

“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闻诊”则是听声辨症的一种诊疗方式,是指通过对辨听声音和分析声源体的深层生理机能状态,以达到准确判断疾病根源加以施治;或是从听声中预知疾病将要产生的趋势,便于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阻断病灶发生的诊疗手段。中医认为,个人声音的呈现与面色一样能够直接反馈其内在脏气的盈虚康疾状态。例如声如洪钟者肾气必足,明亮高亢者肺气必盈,铿锵有力者肝气必旺,坚定流畅者脾气必实,欢乐祥和者心气必畅;反之,声音虚细者肺气必缺,时思时歌者脾气必乱,硬直无柔者肝气必损,狂喜大笑者心气失衡……每种音也绝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共生。于是,找到脏腑之音的规律,准确辨析并通过以歌音的声波震动直接作用于体内经络间,让失衡脏气回归正位便是闻诊和五脏相音的意义所在。

人体内的所有震动摩擦声音——血液流动的声音、由心脏跳动的声音、肺脏呼吸的声音就是一种生命的律动波。当繁多的单旋律的波震声组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人体“交响曲”,每个人体独立唱发出的“交响曲”旋律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当人们进行协作时,又可以将自己的韵律调节成“集体模式”而与外界群体的合作需要进行协调统一。

需要进行协调统一。

《黄帝内经》这部医学史上最早论述人类体质现象的重要著作初步形成了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体系。其中《内经·灵枢》的“通天篇”和“阴阳二十五人篇”较为系统地论述了阴阳人体身心关系学说,也是“闻诊”分类的具体划分以及对应的人体身心关系的理论基础。具体而言,《黄帝内经·灵枢·通天》的阴阳五态人划分是指中医将人群从外形特征以阴阳角度归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五大类,而《黄帝内经·灵枢·通天》重点阐述了人格的五行分类法的划分方式,即将人划分为木形、火形、土形、金形、水形等五种类型。根据五行互藏理论,结合五色、五音以及手足三阳经左右上下,气血多少的差异,将每一类型推演为五类,这就是二十五种人格类型。

《黄帝内经》中具有代表性的人格分类的方法,首先仍然是按照五行区分出木形、火形、土形、金形、水形,再从每形种类中又细分,例如苍、赤、黄、白、黑五色,宫、商、角、徵、羽五音……最终形成二十五形之人,并归纳出各态人的声音特征。由于细化的二十五音有着怎样的呈现效果已经难以考证,然五脏相音的康养练习方法通过医书跟师徒传承,能够得以保留至今,便是“宫”、“商”、“角 ”、“徵”、“羽”五大语言发音方式(内-阴)及与阴阳五行十二律吕结合的旋律调性色彩音乐(外-阳)。人声的呈现方式依据道家哲理可分为内音(人耳不可闻)、外音(人耳可闻)两大类;内音可拆为无声静冥式(即本态脏腑音)和大音希声式(意念观想音),外音也有实音(自然力实气和着力实气)、虚音(自然力半气和着力半气)之别。

人耳能够听见的声音是外显的,内在脏腑细胞震动摩擦之音,是外显声音的生发源:角音在志为怒,在声为呼,经、病为肝;徵音在志为喜,在声为笑,在行为火,经、病为心;宫音在志为思,在声为歌,在行为土,经、病为脾;商音在志为忧,在声为哭,在行为金,经、病为肺;羽音在志为恐,在声为呻,在行为水,经、病为肾。于是,《内经》针对上述脏腑失衡状态给出了音声治疗的方法论:角乐属木气性质,可防治气郁;徵乐似火气,利于防治气陷;宫乐有土性,可防治气的升降紊乱;商乐属金气,可防治气散;羽乐为水,能防治气逆或过分上炎。

中医认为,个人声音的呈现与面色一样能够直接反馈其内在脏气的盈虚康疾状态。例如声如洪钟者肾气必足,明亮高亢者肺氣必盈,铿锵有力者肝气必旺,坚定流畅者脾气必实,欢乐祥和者心气必畅;反之,声音虚细者肺气必缺,时思时歌者脾气必乱,硬直无柔者肝气必损,狂喜大笑者心气失衡……每种音也绝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共生。于是,找到脏腑之音的规律,准确辨析并通过以歌音的声波震动直接作用于体内经络间,让失衡脏气煞音、枯音、嘶音、堵音回归正位便是闻诊和五脏相音的意义所在。

笔者根据以上论观结合五行论之生、克、乘、侮与四季之相、旺、休、囚,采用五脏相音发声练习法对被试者进行音声调整,在集体中实施后效果如图中所示:

这是通过经络检测仪采取的十五名被试大学生在一次性练习后数据统计指标。二十分钟之内的练习对脾经改变效果是集体显著的。在唱发脾音“宫”(g ng)时的音响效果与六字真言中的首音唵( ng)跟末音吽( h ng)的声韵是相同的,都属于低频波状态,其声波共振感非常强烈,通过中脘穴与劳工穴的共振,波震遍及上腹乃至头腔和四肢。此外,在念诵五音时,要求被试发音时意念集中并且放空思绪,也是针对脾经平衡一种有效的调整。

这十五位大学生群体以圆形场域进行五脏相音发声干预后,所有同学都反应 “气息通畅了”、“身体舒服了”、”感到神清气爽”、“明显有排浊的感觉”,还有一名平日经常因病请假的学生反映在每天清晨坚持练习达一个月后,反馈道感觉身体被重新代谢了一遍,有种新生的状态。

其中,只有一位女生在后测得出的经络图中显示练习效果差强人意。(请见上图)

起初笔者疑惑不解,为何几分钟轻松的发音会让该生的经络产生如此大的负面变化?经过思考与求证,原来她在幼年有过留守儿童的经历,在笔者引领大家针对另一名与她同在声圈中间,而经络检测情况远不及该生的同学进行陪伴式声波唱念时,她儿时那种被忽略和遗弃的孤单与惶恐忧思感在潜意识中被唤醒,呈现于后测的图像中。脾经、肺经与肾经对应的情绪正是思虑、忧伤、恐惧,与该被试幼年的情绪经历相吻合,而该同学在意识中没有任何记忆,只是感到不可名状的不舒服。

从表象数值看,这位女生的五音练习效果似乎不好,也是近百名被試中两位效果不理想的被试之一(另一位由于其它因素干扰,导致监测数据受到影响)。然而纵观深远,她自己多年无从觉知却对其情绪影响至远,深藏潜意识中的童年心理阴影被发现了,恰恰给了该生一个重新思考、调整和解决这一幼年期伤害情绪的机会,不再使今后的家庭生活与重大决策受到负面影响。从这个角度观审,五音发声仍然起到的不可小觑的作用。恰如中医养生的调理方式,必先引出早已深埋但仍然存在体内并影响身体经络与气血运行的陈患老疾,重新解决后使生理回归通畅,达到心康体健,无疾而终的养生最高理想。

五脏相音唱诵方式对人体的影响可以用一气周流的概念来解释:一气周流内运五脏六腑、外于毛皮筋骨,周流通身,遍达内外;行气平衡协调而至和至中,如圆无断般周而复始。

人体之疾源自七情失衡与六淫邪气侵占正气之位至气偏阴、偏阳而不能中周,气若不流则身死。故而中和顺畅的一气周流是万物生息健康的基础。五脏相音念诵歌唱方式便是通过周身松弛而自然的发声方式,以升降状态用五音声波运动行气,震荡脏腑经络达到通透身体内外失衡淤堵,调整营、卫之气的节奏律动,配合自然节令中大地阴阳二气升降变化,使身体及时得到适应新状态的过度和调整而保身体无恙。

结束语

“哲学是科学之脑,科学是哲学之眼”,无论五行音乐是否能用所谓“科学方法论”验证,它派生于大道阴阳五行论哲学思观是不变的事实;它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的一部分是不争的事实;它是立本于东方千百年传统文化之水,能够滋养跟丰富世界音乐文明之树也是不疑的事实。宫、商、角、徵、羽五音脏腑之气和则仁、义、礼、智、信五常立。傅景华说:“学之上为思,思之上为智,智之上为理,理之上为术,术之上为德,德之上为道”。 大道五行音声是东方之子用民族乐学观看世界的一种角度、一种姿态、一种浸染着东方古老文明血液的素养与中国乐家独一无二的气质。

如交响乐的和声与配器般,五脏相音是每个人体各个器官震动波合奏出的音乐作品,似“春江花月夜”般和谐的旋律是健康快乐的代言、像“广岛受难曲”那般尖锐的和声是脏气冲突失衡的宣战书,而“黑色星期五”更是死神的召唤。五脏相音是我们的身体发出的信号:平和愉悦的相音是脏腑感恩我们对它们的呵护跟善爱,沉闷低迷的相音是在诉说它们压抑和委屈,亢奋激进的相音表明它们的不屈与抗争……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五行音声将以其吟奏了几千年的优美音韵为人类走向中华医学所期待的“以保健园取代医院”,“人人生活的愉快、舒适、洒脱”的未来健康境界而歌乐飞扬。

(通讯作者:毛美娜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交叉学科资助研究项目论文(项目号:16YJAZH038)。

参考文献

[1] 余谨.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2] 吴伯元.声音与医疗——以傣族、汉族、蒙古族的个案为例[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7.

[3] 许继宗等.低频波经络共振疗法联合中药对冠心病患者红外热图胸部低温区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04).

[4] 陈敏等.从‘五脏相音理论探音乐疗法的应用[J].光明中医,2017(10).

[5] 李美娜,包素珍.从一气周流浅析脾主四时[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2016,17(02).

[6] 章瑞斌等.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一气周流新释[J].光明中医,2016.

[7] 杜鹏.和合之道——经络养生导航[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

[8] 王新菲.从‘一气周流探讨抑郁症[J].中医临床研究,2014,6(31).

[9]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生物学及相关技术》第六分册“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10] 李宇林.大道五行统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

[11] (美)卡普拉Fritjof Capra.物理学之“道” ——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M].朱润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12] 何裕民.中医心理学临床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13] 高也陶.五脏相音[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

[14] 傅景华.捍卫中医[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15] 刘永升等.全本黄帝内经[M].华文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