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是补短板

2018-09-18 05:18汪红驹
银行家 2018年9期

汪红驹

2 0 1 8 年上半年,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97316亿元,同比增长6.0%,为2000年以来最低。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1.4%,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的影响,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比上年同期下降3.2个百分点。受货物贸易的顺差大幅收窄,而服务贸易逆差扩大的影响,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下降11个百分点。2018年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增长0.43%,1~7月累计同比降至5.5%,固定资产投资信心不足,下行压力继续增大。下半年中美贸易战升级,外部环境恶化的风险较大。有必要通过补短板,扩大有效投资,以实现稳投资和稳增长目标。

有效投资的原则

衡量投资效率的标准因投资主体不同而异。对于企业投资,根据新古典投资理论,当企业投资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价值时,企业投资效率最优。因此,企业应当投资于净现值为正的项目,直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价值。对于政府公共投资,当公共投资的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社会价值时,公共投资效率达到最优。投资规模低于最优点,出现投资不足;高于最优点时,面临投资过度。

在某些产业领域,我国存在投资过剩,投资的微观回报率很低,这些领域的投资过剩在金融层面反映为企业坏账增加、杠杆率和金融风险上升。在另一些领域,明显存在投资不足,其投资回报率高于全社会平均回报率。对于竞争性市场投资领域,应尽可能优化市场环境,遵循市场规律,清理僵尸企业,为投资不足的领域腾出更多资源。

公共投资和准公共投资的评价应从宏观层面算大账,根據社会成本和社会价值来评判投资回报。基础设施、基础研究、民生工程等具有公共性质,投资周期长、投资规模大,具有多重社会效益。在某些区域,我国也存在基础设施投资过度问题,而且随着经济总量扩大和人口规模增长放缓,基建投资对总体经济增长的拉动有所降低,导致部分地区地方政府杠杆率上升。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客观存在,公共投资仍存在巨大需求。为防止杠杆率和金融风险过度上升,公共投资的原则是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找准公共投资领域中的短板,精准投资。不过,这类产品呈现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在供给主体的确定和提供方式的选择上,仍然需要精巧的设计,避免低端重复和无效投资。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民间投资环境,完善公共投融资体系,把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放在补短板上面。通过稳投资推进稳增长和培育发展新动能,形成有效供给和新需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把握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方向,弥补民生短板

我国国民收入总量已经跃居第二,但人均收入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我国从传统消费品向服务消费转变的趋势将日趋明显。加大投资力度,补上民生短板,实现消费升级,是提高投资效率的可行途径。

一是加大养老行业有效投资。未来二十多年我国面临老龄化的严峻挑战。2017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58亿人,占总人口的11.4%。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考虑到70年代末,计划生育工作力度的加大,预计到2040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达到顶峰,之后老龄化进程才进入减速期。为应对老龄化挑战,应培育养老行业,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养老需求。可以采取以国家、集体、社会、个人、外资等多渠道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在用地、税收、补贴、资金等各方面支持兴办公共和民间养老服务机构,防止养老地产泡沫化,通过养老行业的有效投资推动老年人群的消费升级。

二是加大医疗服务行业有效投资。随着人均收入和人均寿命提高,医疗服务的需求正在升级。我国海外就医患者数量近年来呈爆发式增长,海外医疗中介服务市场规模2012年为2.1亿元,到2016年时翻了11倍,达到23.5亿元。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服务产业规模要在2030年达到16万亿元。而据有关市场机构调查,2017年中国健康服务产业规模为4.9万亿元,两者之间差距很大。公立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私立医院是补充。应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公共卫生资源配置,降低民间和外资在医疗卫生领域准入条件,加强监管,形成健康服务业的有效投资,解决就医难问题。

三是加大教育行业有效投资。2017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8.52%,较去年增长1.17 个百分点,从2011年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从51.27%增长到58.52%,6年增长了7.25个百分点。城市教育竞争逐渐加剧。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发布的居民储蓄消费意愿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城市家庭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就是教育支出,其年均增速为20%左右。早教、幼教支出畸高,与小学、初高中优质资源过于集中有关,应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增加优质基础教育供给。2017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人大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教育行业的差距和不足。除了加大公立教育的有效投资外,也可以降低民间和外资在教育行业准入门槛,增加民间资本和外资在教育领域的有效投资,弥补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教育行业的差距和不足。

聚焦科技发展,弥补科技创新短板

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技术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我国需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战略新兴产业,补上科技创新短板,持续加大对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引导资金流向关键技术研发,培育长期投资动能。

一是加大芯片研发投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集成电路市场,占全球份额一半以上,但芯片严重依赖进口,这使我国电子产业处于产业链的最下游。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达到5411.3亿元,同比增长24.8%。2013年以来,中国每年需要进口超过2000亿美元的芯片,而且连续多年位居单品进口第一位,2017年更达到历史新高2601亿美元。中美芯片领域整体差距在10年以上,我国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通过政府扶持,设立芯片投资基金,引导民间和外商长期加大芯片研发投入,形成稳定的研发投入预期。

二是加大创新药研发投入。医药行业在全球拥有万亿元市场,辉瑞、强生、阿斯利康等众多国际制药企业巨头凭借历史沉淀和雄厚资本实力,不仅生产药物,而且不断研发新药物。中国的医药市场中, 也存在许多注重新药研发的制药企业。但长期以来,中国大多数药企以生产仿制药为主,研发意识与投入低,创新能力弱。随着国内药企从“仿制药战略”向“创新药战略”转型,国家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创新药物研发投入。从全球医药市场的总体销量看,2012~201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4.6%,预计2017~2021年将保持5%的增速。医药行业一直都存在很高的资本、时间和专业知识壁垒。政府应通过加大公共基础研究投入、扶持创新药物研发企业融资、改善創新药物研发审核等政策措施吸引民间投资加大创新药研发投入。

三是加大制造业重大创新项目和质量提升的有效投资。在中高端领域,发达国家牢牢把控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以品牌质量稳占竞争高地,并在创新设计、关键技术创新、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掌握着话语权。我国要实现产业升级和质量赶超,重塑纺织、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快速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必须实现重大项目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应通过奖励、补贴和优惠贷款等方式对社会各类资金进行引导,持续推进重点行业工艺优化行动,以大飞机、新能源汽车、3D 打印、机器人、物联网、数控机床、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行业为重点,围绕“制造业+互联网技术”提高产品精确度、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加强设计、制造、试验环节关键技术研发,通过质量突破带动产业链整体质量水平提升,形成新的有效供给。

优化有效投资的空间布局

上半年, 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5 . 5 %,中部地区投资增长9.1%,西部地区投资增长3.4%,东北地区投资增长6.3%。目前我国城乡之间、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加上经济结构调整不同步,投资增速存在差异是正常的。下半年扩大有效投资应结合城乡经济发展、东中西经济发展阶段和实际需要,优化投资空间布局。

在东部沿海省份和经济发达地区,部分城市人均收入已经步入发达国家标准, 应遵循城市经济发展规律,推进城市群协调发展,在沿海地区推进湾区建设。大力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建设,将城市发展从点升级为面, 一方面缓解中心城市的发展瓶颈和压力, 另一方面带动周边城市升级,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城市间要素的合理流动,推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部地区仍处于经济增长速度较高的阶段,有效投资应继续推动产业转移和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和农业产出效率。在西部地区,应着重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人口流动的规律及趋势,合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西南省份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诸多短板,而贫困人口数量也居于全国首位,通过基建投资破除发展瓶颈制约, 也是振兴西部、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