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年龄段”人群体育锻炼参与现状、原因与对策

2018-09-18 10:01诸宏亮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8期
关键词:教育培养

诸宏亮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间年龄段”这一概念进行解释与界定,探索“中间年龄段”人群体育锻炼参与现状及其产生原因,旨在为如何促进该年龄段人群的体育锻炼参与提供参考。研究认为:(1)体育锻炼存在明显的年龄分层现象,“中间年龄段”人群的体育锻炼参与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2)“中间年龄段”人群体育锻炼参与率低有多方面原因,要分别从社会环境、家庭情况、教育培养以及心理状态这四个角度进行分析。基于此,建议分别从国家政府层面、教育培养层面以及社会环境层面这三个层面共同为促进“中间年龄段”人群的体育锻炼参与提供支持。

关键词 中间年龄段 体育锻炼参与 教育培养 不同视角

2013年20-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调查显示:不同年龄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比例随年龄的增长呈现“马鞍型”分布。李宁对我国三次群众体育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要改善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就必须要提高26~55岁人群的体育锻炼参与度,尤其是要大力提高36~45岁人群的体育参与水平,并认为改善这一年龄阶段群体的体育锻炼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重点与难点。同样是对三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的比较,李国、孙庆祝等在研究中也得出:虽然三次调查的年龄段划分标准不同,仍能看出经常锻炼者年龄结构都是两端高中间低的“马鞍状”结构,提高20~50岁年龄段特别是20~39岁年龄段体育活动参与率是今后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

群众体育的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国民体质健康水平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特别是在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为实现全体国民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促进“中间年龄段”人群的体育锻炼参与、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不容忽视。本研究从“中间年龄段”人群体育锻炼参与的现状开始,从不同角度分析该现状产生的原因,并从三个不同层次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1“中间年龄段”的界定

本研究要讨论的对象是参与率较低的“马鞍状”凹槽结构内的人群,因此使用“中间年龄段”这一概念,并将年龄界定在30~50岁之间,从而准确反映这一群体的体育锻炼参与现状。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30~50岁年龄群体的人数达4.59亿,占总人口百分比34.49。可见,促进这一庞大群体的体育锻炼参与、提高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对于整个国民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作用不容忽视。

2“中间年龄段”群体的锻炼参与

2.1“中间年龄段”群体的锻炼参与率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

“中间年龄段”群体是本文讨论的对象,相对于其他年龄段,该年龄段群体的体育锻炼参与率明显低。从图1看出,这一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0~50岁之间,其中,尤以30~45岁最低。 自1994年《全民建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我国群众体育发展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促进,2015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一系列群众体育政策的出台使得群众体育锻炼的参与环境等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体育锻炼的年龄结构呈“马鞍型”依然没有改变,在参加锻炼的人群中,青少年和中老年所占比例居多,中间年龄段的群体的体育锻炼参与率仍然处在较低水平。

2. 2“中间年龄段”群体的锻炼参与“不被关注”

打开中国知网,设置“主题”模式,输入“青少年体质健康”进行检索,仅期刊就有1982篇,换成“篇名”模式也有207篇之多;老年体育方面,“主题”模式下输入“老年体育”,检索到期刊文章2036篇,“篇名”模式下也有414篇(如表1所示)。可见,随着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发生以及我国人口老齡化的持续推进,关于青少年体育锻炼问题和老年群体的健康问题的研究较为普遍,说明广大体育工作者和各路学者对青少年和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十分关注,而中间年龄段群体的体育锻炼被忽视了。

3不同视角下“中间年龄段”群体体育锻炼参与分析

3.1从社会环境角度看

2013年20~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的调查中,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不足,这成为制约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首要因素,无时间锻炼而影响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趋势并未改变。程云峰、苏国斌对我国城市不同年龄层次妇女参加体育锻炼情况分析研究得出:在受时间影响上,中年组受时间影响较大达56.34%。 30岁至50岁的男性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的阶段, 是创业的黄金时期, 同时也是压力最大的阶段。王岗对山西中型城市不同年龄群体体育锻炼状况的研究中,在选择“体育锻炼作为缓解生活压力”的手段时,30~40岁之间的群体中选择率最高,这与该群体所面对的社会地位、承担的工作强度有直接的关系。可见,该年龄段群体的社会生活压力是非常高的。参与体育锻炼更多的因素是缓解生活压力,而并非增进健康这一目的。由此看来,整个社会环境对“中间年龄段”群体的体育锻炼参与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

3.2从家庭情况角度看

人的一生中除极少数独身者和年老丧偶者外,60%~70%的生命之年都处于婚姻状态中,因此,婚姻生活如何就构成微观家庭生活质量最重要的因素。历次的群众体育调查结果都显示年龄与体育锻炼之间呈现U 型关系,且已婚群体的体育锻炼显著地比未婚群体降低,说明了中国中青年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机会受到了“家庭生活”和“职业生涯”的双重挤压。“中间年龄段”尤其是三十几岁到四十几岁的男性,面对的依然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巨大生活压力,致使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经常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3.3从教育培养角度看

学校体育需要为终身体育服务,但没有能力主导个人人生不同阶段的体育锻炼参与。当前的学校体育的各种目标是否已经实现?答案是否定的。即使当前学校体育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还远远不够,学校体育自身包括整个教育系统也都有他难以克服的障碍。就拿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四大领域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来说,有哪一领域目标已经实现了或者即将实现?所以,总的说来,学校体育自身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没有得到克服,青少年没有得到学校体育理应给予他们的学习所得。走出学校这片沃土——足够的锻炼时间、良好的锻炼环境、全面的指导以及健康的氛围等,面对不一样的社会环境,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继续坚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从教育角度去分析“中间年龄段”群体体育锻炼参与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学校体育的目的目标没有很好地达成,还没有完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3.4从心理状态角度看

毕明、孙承毅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年龄差异的调查表明,不同年龄的城市居民其主观幸福感体验存在显著差异,其中55岁以上群体指标值最高,18- 34岁群体次之,而35- 54岁群体最低。处于“中间年龄段”的群体尤其是30-50岁年龄段的这部分人口,其承受的心理压力最大。而心理紧张度高对体育锻炼的参与是有较大影响的。首先,没有时间制定有规律的锻炼计划并付诸实施,体育锻炼不能坚持,锻炼的效果自然就不会很好,增进身体健康的目标可能也无法达成。其次,心理紧张度高不容易专注体育锻炼,就不会有强烈的锻炼需求。所以“中间年龄段”群体体育锻炼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率低就不奇怪了。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体育锻炼的参与率存在年龄分层现象,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体育锻炼参与率存在明显差异,“中间年龄段”群体的体育锻炼参与率较其他年龄段明显低,其参与率长期处在低水平;

(2)“中间年龄段”群体的体育锻炼参与率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环境角度看,该年龄段群体的生活压力是非常高,“没有”时间参与;从家庭情况角度看,该年龄段群体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经济生活压力还十分大,无心坚持体育锻炼;从教育培养角度看,学校体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该群体在青少年时期没有得到学校体育理应给予他们的学习所得;从心理状态角度看,心理紧张度高使得该年龄段群体不易于专注长期有规律的参与体育锻炼。

4.2建议

(1)基于国家政府层面,政府继续坚持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同时,要营造“中间年龄段”群体的体育锻炼参与氛围,大力倡导该年龄段的体育锻炼,除了场地器材上的继续完善,还要兼顾到群众体育锻炼的软环境的改善;

(2)基于教育培养层面,学校体育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注重促进青少年在校期间运动技能的习得以及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与养成;

(3)基于社会环境层面,用人单位要重视职员的体质健康,注重职员的体育锻炼,强调体育对员工的心理健康以及企业内部交流与团结的重要作用与意义,打造企业运动文化。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2013年20~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工作调查报告[R].2013.

[2] 李宁.我国群众体育发展趋势研究——基于全国3次群众体育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J].体育学刊,2012,19(01):32.

[3] 李国,孙庆祝,刘超.我国三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比较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02):28.

[4]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5] 刘国永,杨桦.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92.

[6] 程云峰,苏国斌.对我国城市不同年龄层次妇女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的分析与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03):75.

[7] 陈岩,李艳,郝元涛等.广州市中青年市民健康相关行为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02):327.

[8] 王岗.对山西中型城市不同年龄群体体育锻炼状况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05):20.

[9] 冯立天,陈再华.北京不同年龄段城市人口生活质量差异性研究[J].人口研究,1995,19(02):14.

[10] 彭大松.体育锻炼中的社会分层:现象、机制与思考[J].体育科学,2012,32(05):24-33.

[11] 江宇.從心理学视角论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技能目标的价值定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01):92-94.

[12] 毕明,孙承毅.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年龄差异研究[J].鲁行经院学报,2003(02):126.

猜你喜欢
教育培养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关于少数民族合唱指挥人才教育培养的调研——以湘赣黔部分地区为例
探究数学建模中的创新意识的建立
浅谈创设幼儿教育环境资源
当代农民的农艺教育培养工作探讨
公务员教育培养链培训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构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建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