杼秋,无锡的诗意古称

2018-09-19 11:02
江苏地方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无锡

◎ 王 辉

无锡人有时会羡慕周边城市,因为他们往往都有着一些风雅的古称,比如南京古称金陵,苏州称姑苏,湖州则称乌程……尤其是常州的古称“南兰陵”,不仅诗情画意,更交织了齐梁历史的风云际会,令人神往。反观金匮、梁溪,或晦涩,或平淡,始终都少了点韵味。但其实,无锡人大可不必因此而有文化自卑感。因为,无锡也曾有过一个充满诗意和韵味的古称——杼秋。

杼秋的诗意解读

唐代诗人卢照邻诗云:凤杼秋期至,凫舟野望开。“杼秋”二字,无论字体形意、感官审美,还是历史韵味,皆不落人后,那么这两个字究竟是何含义呢?其实,杼秋也是安徽一座小城萧县的古称。萧县位于安徽北端,东接徐州,是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的故里,从秦汉开始这里便以“杼秋”命名。《汉书·地理志》云:“梁国,故秦砀郡。县八:砀、淄、杼秋、蒙、己氏、虞、下邑、睢阳。”《读史方舆纪要》曰:“杼秋城在(萧)县西七十五里。汉县,属梁国。光武封刘般为侯邑,明帝改属沛国。晋因之。”《三国志》里也有关于杼秋的记载,说的是吕布与刘备交战时,曾派遣韩暹、杨奉进犯刘备,杨奉被刘备诱杀,韩暹欲出逃并州,中途在杼秋县为当地屯帅张宣所杀。

传说晋人郭璞曾将符书金匮埋于无锡,镇护地方,故而令本埠得金匮之名。无独有偶,郭璞还曾为《尔雅》作注,将“杼”释为柞树。柞树也称栎树、橡树,苍劲挺拔,千姿百态,是古人造园时常栽的绿植,尤其是每到秋季橡实成熟之时,更是红叶似火,美不胜收。相传萧县此地,多植柞树,秋天果熟,便有凤凰携百鸟翔集争食。每每此时,秋风鼓噪,酡红如醉,鸟喧凤鸣,蔚为壮观,故而得名杼秋。

也有观点认为,杼秋二字正如卢照邻诗中所云,源自于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传说。《说文》曰:“杼,机之持纬者。”指的是古人织布所用的纺梭,在古代也是织女的象征。人们所熟悉的《木兰辞》中便有“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诗经》中亦有“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的名句。秋字则指秋期,是古人对七夕的美称。杜甫有诗云:“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崔涂诗云:“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然而,这一出处也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牛郎织女的传说被普遍认为源于董永卖身葬父之事,但董永乃东汉人,而西汉便已置有杼秋县,岂能因后人故事而得名?实际上,这一传说先秦便已有之,《诗经》曰:“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先秦文献《夏小正》也载曰:“七月,初昏,织女正东乡。”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则载曰:“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究竟是牛郎织女源出董永,还是后人感念董永之孝,以之附会鹊桥仙人,很难确证,杼秋源自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凄美传说,也犹未可知。

无锡缘何称“杼秋”

那么,既然“杼秋”早已命名萧县之地,缘何又成了无锡的古称呢?这还要从五胡乱华说起。西晋末年,北方战火频仍,士民南向而泣,北顾而辞,流寓江左者数以百万计。《晋书·食货志》即云:“奔迸流移,不可胜数。”东晋朝廷为稳定局势,立足江南,模仿汉代因高句丽入侵而将玄菟郡内迁并侨置辽东的先例,广泛侨置原籍同名州郡县以安置流民,并设官员管理,期望籍此“庶有旋返之期”。从而出现了大量土侨并行的行政区域,一地双名的现象屡见不鲜。如常州的别称“兰陵”,就是因东晋太兴年间侨置兰陵郡于今常州市武进区境内而得名,为了与北方的“真兰陵”相区分,后世又称为“南兰陵”,流传至今。

这些侨置郡县除南琅琊、南东海等少数特例外,多无实土,类似于一种流亡政府。但此端一开,几至土州能受侨郡,侨郡又吞土县。《宋书·志序》就指出:“百郡千城,流寓比室”,“魏邦而有韩邑,齐县而有赵民”,一时“版籍为之混淆”。尤其在当时,土著都领黄籍,侨民则领白籍,朝廷为了体现对北人的“优复”,每每使白籍徭役轻于黄籍,久而久之,又滋生出许多矛盾。为解决这些问题,东晋和南朝政府多次开展“土断”,重新划定郡、县地域,将侨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入土籍。然而,六朝作为门阀政治的巅峰期,朝廷不得不照顾南渡士族的利益,每一次土断都不彻底,甚至反而将一些旧郡县交给侨州郡管辖。因此,很多侨州郡县仍保留下来,直到隋朝一统天下后,才彻底废除。

西晋时,朝廷将孙吴置于无锡地区的毗陵典农校尉废除,复置无锡县,归毗陵(后改晋陵)郡管辖。据《宋书》援引《永初郡国志》记载,到了刘宋永初二年(421)前后,朝廷整顿侨郡,沿袭东晋旧制,将已被胡人占据的徐州侨置广陵(今扬州)及其周边地区,其下又设置南沛郡太守一职,管辖原属徐州沛郡的符离、洨县、竹邑(又称竺邑)、杼秋四侨县。其中符离、洨县、竹邑侨置广陵一带,杼秋县则侨置于无锡境内。由于五胡乱华后北杼秋已废,此时天下独此一杼秋。为了便于同曾经的北方杼秋有所区分,后人往往依照其他侨置县的命名惯例,称此时的无锡为“南杼秋”。

宋文帝元嘉年间,朝廷又开展了一次土断,以江北为南兖州,治广陵,江南为南徐州,治京口(今镇江),并于元嘉十二年(435),又将竹邑并入杼秋,并一度撤销了南沛郡。之所以这么做,主要还是因为沛郡自古隶属徐州,既然将南兖州侨置扬州,而将南徐州侨置镇江,南沛郡横跨两州自然不再合适。但到宋孝武帝大明年间的土断中,又复立此郡,继续管辖符离、洨县、杼秋三县,当时全郡有侨民户一千一百九十,人口一万二千九百七十。对于《宋书》中的上述具体地理区划,清末无锡文人秦宝玑在其著作《竢实斋文稿》中曾提出过不同意见。不过,六朝侨置州郡县的确非常混乱,孰对孰错很难说。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有宋一代,杼秋县始终侨置无锡。据《南齐书》记载,直到南齐明帝建武四年(497),杼秋之名才被废除,沿用了近八十年。

杼秋的历史孑遗

这样一个诗意的古称,自然也逃不过文人墨客的慧眼。清嘉道年间的无锡诗人侯桢,博学多才,可惜屡试不第。蹉跎归乡后,自筑书斋,起名古杼秋馆,并留《古杼秋馆诗草》传世,由秦缃业(秦宝玑之父)作序,其中“宦海每生感,烟波一暮愁”的诗句,正是其一生写照。康乾年间的无锡文人浦起龙,字二田,曾任昆明五华书院山长、苏州府学教授,清代著名学者王昶、钱大昕均在其门下受业。其人通达古今,尤其在研究杜甫诗和《史通》方面颇有成就。浦起龙好古,常以南杼秋人自居,其著作《史通通释》的一些刻本上,均以“南杼秋浦起龙二田”署名。

不过,古称虽美,若无故事遗迹,似乎在文化上仍有欠缺。试想,兰陵若无长恭入阵,陈仓如非韩信暗度,纵有美名,亦不过区区。所幸的是,昙花一现的刘宋王朝,除了为无锡留下“杼秋”这样一个至美的名称外,也有一些名人轶事与文化孑遗留存,如惠山历山草堂主人湛挺,以及华孝子祠所祭祀的华宝,都生活在这一时期。

但与杼秋这一侨置县关系最密切的遗迹,还是元人王仁甫在《无锡志》中还记载的一处“萧将军墓”。其址在“今州巷直南至将军堰桥西北岸”。元代无锡州巷乃州署衙门前南北向直街,即今健康路自学前街口至人民路段,“将军堰桥”乃原学前河上一桥,其“西北岸”即今薛福成故居一带。

据王仁甫记载,此处自刘宋以来一直有座将军墓,相传乃晋代画家顾恺之之墓,唐代在此处造堰,也依此得名将军堰。元至元年间,此墓偶被发掘,找到了将军遗骨。王仁甫得知后,对将军墓进行了考证,认为墓主并非顾恺之,而是北杼秋人宋武帝刘裕的外戚封阳县侯萧源之。萧源之也是南徙侨民后代,系刘裕继母萧文寿之弟。其子萧思话更是被刘裕称为栋梁,曾北伐中原、平定刘劭之乱,死后追封开府仪同三司,备极荣宠。萧源之家族,不仅是刘宋地位最高的一支萧氏,且与齐梁皇族均为同宗。

从侨寓居民萧源之葬于无锡可以看出,从彼时开始,南迁的杼秋居民就逐渐地融入了无锡乡里。六朝以来,他们与土著居民一同治湖筑圩,发展水利,带来的先进农耕技术更增添了无锡的富饶。或许今天,你我之中就有这样的血液在体内流淌着。无锡与杼秋,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许,这就是上苍的刻意安排,让杼秋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与无锡这个有金戈气的地名在江南相守相聚,为那段黑暗的铁血时代添上一丝华丽的气息。

猜你喜欢
无锡
无锡梁溪区实现派驻执法全域覆盖
无锡威孚环保催化(无锡威孚环保催化剂有限公司)
吴子岳:让产品从无锡制造变成无锡设计
无锡威孚环保催化(无锡威孚环保催化剂有限公司)
无锡一棉
喜茶无锡南长街灵感特色店
无锡威孚环保催化(无锡威孚环保催化剂有限公司)
无锡景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