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治疗在脑出血急性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分析

2018-09-19 07:01张春娟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6期
关键词:周径小腿急性期

张春娟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脑出血患者在手术后需要长期卧床修养,患者肢体活动极少,在卧床中极易发生下肢肿胀问题,继而导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较高,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影响,采用气压对患者下肢施加压力,提高患者下肢血液循环,从而有效避免患者发生下肢肿胀及深静脉血栓问题[1],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该院治疗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36)与参照组(n=36)。其中,实验组男性脑出血急性期患者21例,女性患者15例。最小年龄43周岁,最大年龄86周岁,中位年龄(66.3±8.4)周岁。参照组男性脑出血急性期患者20例,女性患者16例。最小年龄41周岁,最大年龄87周岁,中位年龄(65.8±8.8)周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方式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脑出血护理模式,术后将患者患肢予以悬抬,抬高角度在5%~20%左右,护理人员每2~3 h帮助患者翻身,并针对患者四肢、背部肌肉加以按摩,避免患者出现压疮。尤其需注意患者下肢的按摩,应针对其各个关节进行活动,并给予患者针对性按摩,缓解患者术后下肢肿胀情况[2]。实验组给予患者气压治疗,在参照组基础之上采用气压治疗仪器予以护理,取患者仰卧位,将患者双侧下肢适当悬抬,并为其带好气压治疗仪,患者穿戴好之后,选取压力参数为55 mmHg,并给予患者实施充气施压,先在患者踝部实施压力治疗,随即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小腿、大腿进行充气,全部充气完毕后,保持压力状态约60~100 s,同时排除踝部、小腿、大腿区域气体,休息约30 s后再行治疗[3]。患者接受气压治疗2次/d,每次约30~45min,酌患者实际情况调整单次持续治疗时间。上述2组患者均给予清淡、高纤维、低脂肪饮食,并对患者实施运动护理,早期可采用被动运动方式,对患者下肢各个关节进行被动运动护理,随着患者身体情况逐步好转,可适当对患者实施康复训练,尤其需针对患者患侧肢体的训练十分重要,需循序渐进的提高患者训练强度,以突显临床护理效果[4]。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患者术后1、3、7 d针对患者大腿及小腿周径加以测量;记录患者术后7 d后下肢肿胀或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软件对比分析72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相关数据,实验组与参照组术后1、3、7 d患者大腿周径及小腿周径数据行t检验方式,采用(±s)表示。2组下肢肿胀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行 χ2检验,采用[n(%)]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2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腿部周径比较[(±s),cm]

表1 2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腿部周径比较[(±s),cm]

组别大腿周径术后1 d 术后3 d 术后7 d实验组(n=36)参照组(n=36)t值P值55.80±5.43 56.13±5.52 0.2557 0.7989 58.72±6.18 63.22±6.48 3.0152 0.0036小腿周径术后1 d 术后3 d 术后7 d 56.34±5.71 62.19±6.07 4.2118 0.0001 43.24±3.77 42.92±3.42 0.3772 0.7072 45.19±4.08 49.86±5.17 4.2544 0.0001 44.26±3.94 47.64±4.58 3.3567 0.0013

2 结果

2.1 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腿部周径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脑出血急性期腿部周径数据(表1),术后1 d 2组患者大腿及小腿周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3、7 d后实验组大腿周径及小腿周径均短于参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脑出血急性期临床治疗效果情况(表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下肢肿胀(13.89%)及下肢深静脉血栓(2.78%)发生比例明显低于参照组(44.44%、22.22%)。

表2 2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原因主要在于患者长期卧床,其下肢血流不畅所致,患者双侧下肢血流速度较慢,从而导致患者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需要注射大量药物,对患者血管内膜的刺激较大,因此极易发生深静脉血栓[5]。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后,各种临床并发症较多,其中以肺栓塞最为严重,对患者的术后恢复造成严重影响[6]。因此,针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进行下肢护理与预防性治疗十分重要,适当将患者下肢悬抬处理,提高患者下肢血液回流效果,减轻患者血液高凝状态[7]。另外,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重视对患者双侧下肢的观察,包括其下肢颜色、周径情况,防止患者下肢肿胀,不仅能够避免患者下肢发生疼痛感,也能够及时发现患者静脉回流不畅现象。该研究采用气压治疗能够通过体外干预提升患者下肢血流速度,通过对患者浅静脉实施压力,促进患者下肢血脉循环,从而清除下肢血管中的血液淤积,提高患者血液向心回流效果,是当前预防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手段[8]。

综上所述,该研究结果证实,采用气压治疗的实验组,患者手术3、7 d后大腿及小腿周径得以显著控制,下肢肿胀情况有所好转,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发生下肢肿胀、深静脉血栓问题,证实气压治疗模式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周径小腿急性期
四肢骨折后张力性水疱的处理方法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关系研究
玉米薏苡仁利水汤可改善小腿肿胀
桃红四物汤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石氏三色膏治疗小腿腓肠肌损伤60例
腓骨皮瓣加外固定器修复胫骨缺损伴小腿软组织缺损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