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多生牙28例临床分析

2018-09-21 05:45贺祖武易凌
安徽医药 2018年10期
关键词:切牙锥形恒牙

贺祖武,易凌

(1.长沙市中心医院口腔科,湖南 长沙 410004;2.长沙医学院口腔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219)

多生牙也称额外牙,是指超出正常牙齿数目以外的牙齿。国外报道发生率为1.04%~2.00%[1],国内报道发生率为1.00%~3.00%,85.4%的患者只有1~2颗多生牙,三颗以上较少见[2]。国内有关多生牙的研究未区分单个与多发,报道2个以上者多为个案,本文收集了28例2颗及以上多生牙病例,并对多发性多生牙的临床特点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30日至2016年6月30日长沙市中心医院口腔科所有拍摄了全景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2 115例,从中选取2颗及以上多生牙的患者,调阅他们的姓名、性别、年龄、多生牙数目、位置和形态,是否造成邻牙移位、牙根吸收,是否形成囊肿以及是否萌出。本研究取得了长沙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并确保所有研究对象的隐私不被侵犯。

1.2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9.0软件包,对多发性多生牙的位置、患者性别、形态、是否萌出、是否造成邻牙移位、牙根吸收的差异性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2 115例患者中共发现28例多发性多生牙患者,共63颗多生牙,患病率0.23%,男女比例17∶11,年龄从5岁至78岁,中位年龄29.5岁,2颗多生牙患者25例,2颗以上者3个,其中3颗多生牙者1个,5颗多生牙者2个(图1)。多生牙锥形者多见,有41颗(65.1%),除2颗上磨牙区和2颗上前磨牙区多生牙为锥形者外,其余全部位于上前牙区(上中切牙间27个,上中切牙至尖牙间10个)。多生牙对邻牙的病理损害主要有造成邻牙的移位扭转或者导致儿童恒牙迟萌(图2),有11例,且全部位于上前牙区,造成邻牙牙根吸收者全部位于上下前磨牙区和下磨牙区,发生囊变者均位于前牙区(图3)。呈萌出状态的多生牙12颗全部位于上中切牙间,并造成两中切牙移位扭转或者迟萌。

多发多生牙更易造成邻牙的移位或者迟萌,未萌出状态更常见,锥形最多,补充形次之,结节形最少,更集中在上中切牙区,其次为上中切牙与尖牙间。见表1。

3 讨论

多生牙是一种牙齿数目增多的发育异常,目前多生牙的发生来源尚不明确,可能是牙板剩余上皮分化出芽孢或额外的牙胚,或源于恒牙胚分裂后牙板断裂的剩余上皮,此外还可能与遗传、返祖或外部因素(如感染、营养不良、内分泌障碍)等有关[3]。当多生牙合并先天缺牙,牙迟萌时,应注意有无系统性疾病发生,如颅锁骨发育不全[4]。

多生牙在不同种族的恒牙列人群中发生率为0.5%~5.3%,乳牙列人群发生率为0.2%~0.8%,最常见于混合牙列时期[5-6]。上颌前牙区是多生牙的好发部位,其次为前磨牙区和磨牙区[7]。本研究的多生牙最好发部分与文献报道一致,其次依次为上中切牙与尖牙间,其它各区之间差异性并无统计学意义,有待更大样本的研究。多生牙形态有锥形、结节型、补充型(与正常牙形态相似)[8],上颌中线最好发锥形多生牙[9],常位于上颌中切牙之间或腭侧,多为倒置阻生[10]。下颌前磨牙区好发补充型多生牙[11]。乳牙列中多生牙多为补充型或锥形,通常可以正常萌出[2]。本研究锥形者最多见,绝大部分位于上前牙区,其中上中切牙间27颗,上中切牙与尖牙间10颗,其它区域仅4颗,补充形次之,结节状最少。

表1 28例多发多生牙患者的临床分析表

注:a单位为“例”

本研究中多数多生牙未萌出,萌出者除2颗位于下前牙区外,其余10颗均位于上中切牙间。多生牙可占据正常恒牙牙位,使牙间隙增宽影响美观,还可引起邻牙的错位或阻萌。若多生牙在正常牙列以外,会形成双层牙,使正常牙与多生牙之间形成间隙,易嵌塞食物,口腔卫生难以保持,易出现龋齿或牙周病[12]。牙根吸收也是本研究中多生牙对邻牙较为常见的病理损害[13],牙根吸收的必要条件有两个方面:损伤和刺激。若多生牙未位于根尖孔附近,未阻碍牙髓的血供,所波及的牙齿活性仍然正常,但部分埋伏多生牙牙位横向或位于正常恒牙根尖部位时,其萌出过程中对邻近的恒牙不断施加机械压力,且多生牙的釉上皮较少,其牙滤泡中分泌的细胞因子激活局部的胶原酶和白介素等炎症产物,导致破骨细胞增多,结缔组织变性而引起正常牙齿的牙根吸收[14]。本研究有4例发生邻牙牙根吸收,均位于前磨牙区。多生牙还可因囊性变而形成含牙囊肿,Shah[15]认为大约5%的颌骨囊肿与多生牙有关,10岁以前的多生牙很少引起含牙囊肿,但20岁以后6%~11%的多生牙会发展成含牙囊肿。本研究的2例形成含牙囊肿患者均为上前牙区,且波及邻近多颗牙齿。因此当多生牙造成恒牙错位、扭转、根吸收则应尽早拔除。拔除多生牙最好在恒牙牙根大部分已形成时,以免伤害恒牙发育[16]。若多生牙埋伏位置较深,而且冠根倒置不压迫恒牙牙根不妨碍恒牙的移动,无囊性变的表征或患者无自觉症状,外科手术拔除困难时则可暂时不予处理,定期观察[17]。

对于多生牙的准确定位是正确诊断并决定手术和矫正时机的重要依据。已萌出或位置表浅的多生牙可表现为牙弓内牙齿数目多于正常或正常恒牙间存在过多间隙或口腔前庭区或牙齿舌、腭侧膨隆[13]等,亦可表现为牙弓中恒牙缺失或者错颌畸形影响美观。对于埋伏于骨内的多生牙,其诊断往往借助于影像学手段。三维影像技术逐渐被推广[18]。螺旋CT可以对牙齿进行三维重建,立体展示颌骨内埋伏多生牙的形态、位置及与邻牙或其他重要组织的关系,对确定埋伏多生牙位置以及手术入路和牙齿拔出方向的确定有很大的帮助,可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成功率。据研究调查[19],锥形束CT的空间分辨率更精准,没有对组织放大,马绪臣[20]等的研究表明锥形束CT的辐射剂量较螺旋CT低。而且锥形束CT价格相对低廉,放射剂量更小,较螺旋CT更容易推广。

埋伏多生牙的拔除常使用传统的拔牙方法即骨凿加锤击的方法去骨,但敲击时发出的声响及敲击产生的震动常使患者充满畏惧,手术顺利实施困难[21]。临床上还有微创拔牙法的运用,通过武东辉[22]、张继东[23]等人的调查研究,使用45°高速涡轮反角手机和专用器械,避免了锤凿法的暴力,采用微创技术去除阻力,手术创口小,出血少,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患者的痛苦减少。但是高速涡轮机的转速快,不利于控制损伤,可能损伤邻牙或邻近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故有学者[24]尝试采用微动力系统(如种植机),其转速相对较慢,保证了去骨分牙的准确性,避免了不必要的损伤。据余美芳等人[25]调查研究,多生牙拔除后,邻牙根周或根尖区常存留较大的拔牙空腔,其结果是邻牙根与上皮结合而不是牙周膜和牙槽骨的生理性修复,影响邻牙的稳定性,且拔除过程中对邻牙的机械损伤,牙骨质损伤后牙本质小管暴露引起牙周炎性反应导致牙移位,遂可使用人工骨粉和生物膜,促进新骨的再生与矿化,加速牙周膜和牙槽骨细胞的再生与修复。

对于已萌出多生牙的拔除较为简单,但拔除之后的空隙影响美观。若能在儿童侧切牙未萌出之前及时拔除上颌正中多生牙,其间隙大部分可自行关闭,即使剩余小的间隙,一般也会在尖牙萌出后自行调整[26],对于成年后不能自行关闭的间隙可通过正畸方法关闭。

(本文图1~3见插图10-2)

猜你喜欢
切牙锥形恒牙
锥形弹性挡圈应用
骨性Ⅰ类女性下切牙先天缺失者颏部形态的三维研究
下颌管分支的锥形束CT观测研究
骨性Ⅱ类均角成年患者上颌中切牙与切牙管位置关系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研究*
人为什么要换牙?
切牙管与上颌中切牙位置关系的定量研究
调皮的牙齿
成年骨性Ⅱ类错患者上颌中切牙牙根与切牙管的位置关系研究
下颌管在下颌骨内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测量
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