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的“山能密码”
——山东能源集团世界500强争先进位扫描

2018-09-21 11:25通讯员王俊
山东国资 2018年15期
关键词:山东能源

□通讯员 王俊

7月19日晚,美国《财富》杂志公布了2018年世界500强榜单,山东能源集团以2017年度营业收入456.5亿美元列第234名,比2017年的第372名提升138位,位居中国煤炭上榜企业第二、山东上榜省属国有企业第一。

数字显示,2017年,山东能源集团创出经营成效历史最好、新旧动能转换突破最大等8项“最好水平”,营业收入、资产规模 (不含金融资产)、利润总额、净利润、归母公司净利润等均位居省属企业第一,实现了“历史最好年”,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亮丽答卷。

面对老问题与新矛盾交织、社会影响与内部困难叠加的复杂形势,在强手如林的世界500强榜单中大幅度争先进位,山东能源集团靠的什么法宝?究竟有哪些妙招?日前,笔者走进该集团探寻其高质量发展“密码”,找到了答案——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作为典型的‘新集团、老国企’,我们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新旧动能转换等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机遇,依靠‘加减乘除’全面激活了老国企新动能,企业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山东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位民如是说。

做强“加”法促转型

内蒙古盛鲁2×100万千瓦电厂2019年9月将建成投运,省内外3个2×100万千瓦合作电厂核准,预计到“十三五”末集团控参股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200万千瓦;目前世界单体最大的新疆伊犁2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运行顺利;建成全国唯一矿山装备再制造基地,激光熔覆加工能力国内第一;新华医疗成为全国最大的消毒灭菌、放射诊疗、制药装备企业;玻纤新材料规模位居全国第四;建成山东省内首个医养结合项目;工程塑料列入工信部重点扶持“军民融合”项目……近来,山东能源集团转型发展频出大手笔,而这只是该集团做强“加”法促转型的一个缩影。

为破解一煤独大的难题,山东能源集团全力做“加”法,提升发展煤炭、煤电、煤化工“三大传统产业”,着力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物流贸易、现代金融服务“五大新兴产业”,打造转型发展“升级版”,推动企业由规模速度型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由传统能源向传统能源与新兴能源并举发展转变,由单一供应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聚力打造具有全球一流竞争力的能源集团。

大手笔打造济南总部核心区及内蒙古上海庙、新疆伊犁、枣庄、菏泽“1+4”转型发展支撑基地。

在济南总部,重点打造新兴产业集群、科研孵化基地。首个医养结合项目在章丘区建成运营,章丘区“山能·智城”及产业园、科技园、服务园“一城三园”完成规划,总部经济发展基地加快崛起,力争“十三五”末总部经济总量突破200亿元。

在“四大基地”,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和“西电东送”重大战略机遇,在省内外资源富集地区大手笔布局煤电一体化、煤气一体化项目,加快打造内蒙古上海庙、新疆伊犁以及省内枣庄、菏泽“四大转型发展支撑基地”。“蒙电入鲁”项目盛鲁电厂一期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空冷机组主体工程进展顺利;新矿集团、临矿集团上海庙合作电厂获得核准,即将开工建设。全球最大的煤化工单体工程新矿集团新疆伊犁2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成功试产运行。枣矿集团田陈2×35万千瓦发电项目全面开工建设。临矿集团菏泽煤电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成为国家电力唯一示范项目。到“十三五”末,“四大转型发展支撑基地”将成为山东能源集团强劲的经济增长极。

与此同时,积极培植医疗健康等绿色新兴产业和加快国际化布局。新华医疗消毒灭菌、制药装备、放射治疗三类产品的规模、技术水平均居全国第一;山能重装已具备国内首屈一指的产品综合配套实力和成套装备、关键零部件再制造能力,成为国内最大的矿物洗选装备研发制造和生产企业,跻身国内煤机装备制造行业前列。

对接“工业绿动力”计划,在淄博建成省内首家年产百万吨超细清洁煤粉项目,在煤炭清洁利用上发挥了区域引领作用。注资10亿元在上海自贸区成立枣矿物产集团,初步形成现代物流贸易新格局。售电公司新汶5.7万千瓦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新能源实现零的突破。山东能源临矿集团澳大利亚公司成功发行3亿美元境外高级债券,物流贸易形成了香港、新加坡、国内三地联动发展模式,玻纤产品出口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山东能源集团率先在全国建成了中国矿用物资网和中国能源矿产交易中心,荣获“中国电子商务创新示范工程项目”“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称号。齐鲁云商荣获“中国大宗商品电商百强企业”称号,被煤炭工业协会命名为“两化深度融合示范项目”,名列中国B2B创新企业50强第二位。

做优“减”法提均量

过去一走进山东能源集团各矿井机关,人来人往,很是热闹。而如今身在其中,却感觉空荡荡的。人都到哪儿去了?

“现在各矿井机关只有几十人,又是下井检查,又是外出跑业务,难怪空荡荡的。”山东能源淄矿集团双欣矿业办公室的同志一语道破天机。由此带来的效果是,2017年淄矿集团人均利润、人均产量分别达到15.9万元、1412吨。这一效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山东能源集团做优“减”法提均量的成效。

“成本优势事关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成败,而降成本的关键是瘦身减负提效。”山东能源集团的领导认准了这个理。为此,他们大力实施“瘦身行动”,减层级、减机构、减岗位、减人员,努力做小分母“提均量”,激活要素“精用工”,提升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机关先行一步“拆庙搬神”。以往大型煤炭企业各级都有一个庞大的机关,层层设部门、设岗。山东能源集团大刀阔斧进行机关改革,总部机关形成“12+6”组织体系和管控模式,管理机构压减47.8%,管理人员减幅46.9%。各权属企业和基层矿厂强力推行“大部室”改革,逐级缩减机构、精简分流,管服机构大大压减,基层矿厂机关人员逐步压减到100人以内。临矿集团“以井代矿”,13对矿井实现资源、机构和人员共享,压减管理人员1500人。

深入实施“改革换人”。抢抓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率先在全国实施“三退两清”去产能。在2016年退出27对矿井、1038万吨产能的基础上,2017年关闭矿井10对,退出产能510万吨,稳妥分流安置职工7500人。2016、2017两年累计分流安置职工25613人。深入推进内部市场化改革,在内部建立起人力资源市场化交易体系,做到“干什么活,挣什么钱”“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把“懒人、闲人”清理出去。新矿集团持续以改革手段“精兵简政”,全年减员6000人;枣矿集团创新劳动组织模式,减少采掘、辅助用工1307人,人均工效同比提高14.6%。

盛鲁电厂鸟瞰图

大力实施装备换人。坚持“宁花百万上装备,不花十万用一人”,依靠提高科技装备水平减少用人,集团综采机械化率达到99.1%,13个采煤工作面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开采,20对矿井取消采掘夜班生产。新建矿井则立足打造人均万吨的“轻型大矿”,规划年产量1000万吨的巴彦高勒煤矿定员不足1000人,一开始从“基因”上就具备了“精用工”条件。

与此同时,持续深化“双创”工作,引导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效,走出矿区干事创业。2100多人外出从事矿井托管等业务,近6000人走向社会自主创业,省外境外从业人员已达2万人。

大力实施“管理换人”和“素质换人”。所谓“管理换人”,就是建立起了“效率为先、均量为重”的考核评价机制,最大限度清理闲散人员,提高效率。所谓“素质换人”,就是以素质、技能、技术为衡量标准,淘汰素质差、技能弱、混日子的人员,使在岗人员的活力得到激发,创造的价值实现倍增,实现减人不减“战斗力”的目标。

数字显示,山东能源集团通过全面实施减层级、减机构、减岗位、减人员、去行政化“四减一去”改革,各级精简机构30%,集团控参股企业由最多时的588家减至400家,2017年控减人员11500人。集团成立以来累计控减人员7万余人,在册人员由成立时的24.2万人控至目前的16.8万人。

做活“乘”法扩效能

淄矿集团“蚂蚁城”众创平台上线以来,累计入驻科研院所、创新工作室共96家,注册会员8906人,总访问量达76万人次,1266个项目完成研发,累计创效近亿元,逐步成长为全员创新创业和价值创造的创客阵地。该做法在全省工会和共青团系统中广泛推广,并应邀参展了国际“双创”博览会。这是山东能源集团“乘”出管理活力扩效能的一个佐证。

大集团最大的优势在于协同优势。山东能源集团注重做活“乘”法激活力,放大协同优势,实现了很好的倍增效应。

“乘”出众志成城的活力。山东能源集团坚持“形势变到哪里教育就跟到哪里,人在哪里教育就做到哪里,企业发展到哪里教育就深到哪里”,把常态化开展形势任务教育作为放大协同优势的“第一措施”。各级各部门每年编发辅导材料近千篇,组织各层次的宣讲近万场次,引导广大员工众志成城、奋发作为,为集团实现“历史最好年”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乘”出创新增效的活力。山东能源集团上下抢抓市场回暖机遇,全面落实“十降十提”综合经营措施。2017年,营销创效超过43亿元,财务创效超过15亿元,政策创效超过10亿元,资产创效持续提升,各单位累计调剂闲置资产3018台(套),节约支出6.52亿元。通过供应创效,在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采购成本平均下降7%。

与此同时,发挥好各级技术中心的“龙头作用”,破解制约企业生产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最大限度创造效益。山东能源集团现拥有国家级技术研发平台5个、省级企业创新平台23个,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30多项,有近200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200余件成果获授权专利,应用于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降本的最大潜力在矿井生产系统。山东能源集团充分发挥科技人员作用,深挖优化生产工艺这一“最大金矿”。建成了全国唯一的“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实验室”,通过研究应用“以矸换煤”技术,增加产量近2000万吨,减少矸石排放量约3000万吨,创造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淄矿集团唐口煤业通过更新装载程序和定量装置,缩短提升时间6秒,每年可多提煤炭20多万吨,增收1500多万元。

“设计不合理是最大的浪费,设计优化是最大的节约”。肥矿集团梁宝寺公司科技人员通过对多个工作面的巷道设计进行优化,少打岩巷1000米,多打煤巷500米,多掘进、回采煤10000吨,仅此一项就增加利润1000多万元。

“抱西瓜不忘捡芝麻”。山东能源集团还广泛发动广大员工采取“微创意”“微窍门”“微改造”“微替代”等形式进行“万众创新”,每年创效益数亿元。国务委员王勇到山东能源集团视察时,对该集团“双创”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做好“除”法强优势

1958年建矿的埠村煤矿,“九五”时期曾是淄矿集团第一大矿,风光无限。受资源枯竭和市场下行的双重影响,近年来一度陷入严重亏损境地。该矿利用国家政策机遇,主动“断臂求生”,彻底关井闭坑后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成为全国去产能矿井转产、转移、转型的先进典型。

山东能源集团的领导层深深认识到,传统老国有企业特别是像山东能源集团这样的煤炭企业,要想轻装上阵,增强核心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做好“除”法,主动“断臂求生”“刮骨疗伤”。

为此,他们树立“以减为增,增减都是提效;以退为进,进退都是发展”的理念,坚决退出落后产能和劣质资产,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聚,为新旧动能转换腾出更大空间。

率先退出落后产能。按照“应退尽退、应退早退”原则,“停、转、压、分”系统推进,以“退”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2016年,退出包括埠村煤矿在内的26对落后产能矿井1038万吨能力,分别超年度计划的30%和17%。2017年,又退出10对矿井,其中4对为主动追加退出。

稳妥退出劣质资产。采取强化管理提升、改造升级救活、机制转换激活、资本运营重生、重组整合归并、停产关闭消灭“六个一批”措施,分类实施亏损企业治理和“僵尸”企业处置。2017年,亏损企业户数和亏损额同比分别减少27户、19.26亿元,处置“僵尸”企业68户,超额完成上级考核指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肥矿集团一度亏损严重、负债率高,沦为山东最大的“僵尸”企业。通过对肥矿集团创新实施资产、债务、人员“三个重组”,实现了肥矿集团重获新生、山东能源集团整体减负、历史问题妥善解决、社会效应有效展示“四大收益”,化解了集团金融危机、社会稳定、企业破产、资金安全“四大风险”,达到了政府、企业、债权银行、员工“四方满意”。2017年,肥矿集团实现大幅赢利,成为全国较大资产、债务规模困难企业改革脱困的成功案例。

“山东能源集团做活‘四则运算’,显性的是直接创造上百亿元的效益,更大意义在于大大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这将成为支撑其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不断争先进位、跻身具有全球一流竞争力能源集团行列的重要源动力。”一位资深煤炭管理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猜你喜欢
山东能源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开放的山东,乘风前行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冬奥会背后的“山东力量”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