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偏离的干扰”转化为创新的契机

2018-09-21 11:11黄黎莲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干扰思辨能力

黄黎莲

[摘 要]如何将课堂上的“干扰”转化为创新的契机?如何打造开放思辨的课堂?有两点思考:教师要能够从课程观高度上鸟瞰教学;教师要能将好奇心转变为审慎的探究。具体操作四步骤:界定与评价;回归语料并假设;以退为进,逻辑推理;验证或修改结论。旨在培养认可多元文化的具有思辨能力的公民。

[关键词]干扰;思辨能力;课程观;反思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6-0003-02

课堂上,教师会遭遇尴尬:学生回答偏离了教师的预设,造成了教学“干扰”。佐藤学将之称为异向交往。这时,教师如果强行切换回自己的教学节奏,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会趋于僵化,课堂将很少出现“真话”“异论”。2017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明确写道“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理解文化多样性”。教师要求学生“回归”,是对其思辨力的极大戕害。

在后现代教学论中,课堂应是一个开放系统,学生的类似“错误”或“干扰”,却正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契机,教师的积极回应才能让课堂有创造性的生成,使教学常教常新,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锻炼,而教师的素养也在这种预设之外得到提升。

不妨先看一个教学片段:

师生正围绕着整容现象在讨论交流。大多数声音指向“反对整容”,正谈到“除了生理缺陷以外,整容者选择整容,实质上是心灵出了问题,无法正确地自我认知,自我赏识”,有学生举手发言。

生:老师,你不觉得他们很可怜吗?会去整容的人其实他们身心有问题,现在我们还要去批评他们,这不是对他们二次伤害吗?

师:你的说法让我有点意外,愿闻其详。

生:我赞同整容。整容是个人的选择,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全班鼓掌)现在,我们对他们评头论足,是意愿强加,是不道德的。

师:你说得很好,能怀着同理心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问题,促进我们反思。那么在尊重这种选择的前提下,我们是不是任其发展成潮流?假设社会里的大多数人长着相似的脸,好吗?

生(笑了):那也不是。

师:所以面对这个现象,我们思考的角度应该从个人转移到——?是什么影响着他们的选择呢?

生:是外界,是社会,是时代。我们要思考整个社会与时代的价值取向,是它们在错误地指引着人们。(掌声更热烈)

师:非常棒的回答。如果这个时代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以科学家为偶像,不以明星网红为榜样,不以颜值论高下,而以内涵素养辨优劣,那么,整形?不,都去学习研究了。(全班笑了)

以此观之,如何打造开放思辨的课堂?如何将课堂上的“干扰”转化为创新的契机呢?有两点思考:

一、教师要能够从课程观高度上鸟瞰教學

褚树荣老师曾提出:“一个教师能够从课程高度上鸟瞰教学,就能把经验升华为理论,把艺术融合于科学;教学论和课程论视界融合,当下教育和未来眼光彼此贯通,教育规律和社会诉求统筹兼顾。”

常规课堂往往是“教学经验+应试技巧”,备课先确定教学目标,后以最有效的途径完成目标。结果呢?相同类型的语料,上节课教师带领解读,下节课学生无处下手,教学是无效的。语文课程目标看似分解到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但这简单叠加绝不能形成深远的影响,学生素养没有真正提升。所以,教师要转变,要能从课程观的高度上来鸟瞰教学,打造课堂。其关键在教师角色、课堂概念两方面。

1.保持会话继续。教师应是个“协调员”,在课文和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直觉和经验之间做好协调,而不是一个“独裁者”。在课堂上,教师重在做好两件事——提出问题和协调倾听。如上述片段中,教师的问题可以从“你赞不赞同整容,为什么”改为“为什么整容者会选择整容?谈谈你的看法”。类似整容话题,大多数学生会提出反对意见,课堂会话容易单线运行然后中断。为“保持会话继续”,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做出非此即彼的判断,而应让学生客观地考虑现象,探究原因。设置的问题要能激发“会话”,或本身有争议。在协调倾听上,教师尊重学生,学生互相尊重,明确讨论目的不在得出参考答案或证实唯一立场,而是发现不同观点,“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完成独特而又辩证的认知。

2.课堂只是过程。课堂甚至人生都只是过程,课堂结论只是暂时的车站,学习者总在启程。语文课堂应在自由的创造与从学科中获得知识之间达成平衡,这应是学生的素养提升之路。教师的视界不能限于学生掌握预设的答案,而要转向学生的心理、思维与情感等方面;教师应能认知到课程目的与规划不仅先于课堂,更产生于课堂中。“成人”比“得分”更重要,这才是课程目标。

基于这两点的教师,能够高屋建瓴地组织宽松、自由、不确定的课堂,会让学生迸发“偏离的干扰”,坦然地表达“干扰”。那么,课堂的“干扰”产生后,教师又如何将其转化为创新的契机呢?

二、教师要能够将好奇心转变为审慎的探究

语文教学应重在将学生的直觉转变为有效经验,将好奇心转变为惯常的、审慎的探究习惯。笔者借鉴杜威的“反思性思维”的解决步骤,稍作修改,如下:

1.界定“干扰”性质,给予有效评价。当学生提出“干扰”时,教师在感情上要呵护,包容其缺点,尊重其人格,让其坦诚心迹,继续表达。在知识上要帮助学生界定区分这些想法与语料主体的关联,如无价值,重审主题;如有价值,就对话引导,挖掘学生的真实想法(“干扰”言语可能止于表面)。如上文中教师所说的“愿闻其详”,延缓进程,耐心聆听。

2.对“干扰”的解决提出假设。既然称之为“干扰”,肯定有需要抽丝剥茧的地方,将散落在言语下的要义抽取出来,这时候可提出假设。如教师问:“假设社会里的大多数人长着相似的脸,好吗?”

3.对这些假设进行逻辑推理。“面对这个现象,我们思考的角度应该从个人转移到——?是什么影响着他们的选择呢?”

4.验证或修改假设。“如果这个时代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以科学家为偶像,不以明星网红为榜样,不以颜值论高下,而以内涵素养辨优劣,那么,整形?不,都去学习研究了。”

援例来检验一下:

在《河的第三条岸》的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了问题:通过阅读分析,请概括父亲的形象。

第一个学生答:“第三条岸”象征着人自由自在的精神世界,而父亲是一位敢于超越世俗的勇士。

第二个学生答:我不认同文章中的这个父亲,这个父亲显然是不负责任的。因为我的父亲与之截然相反,他在生活上呵护我,精神上引领我。

显然,此处是课堂的“干扰”,教师可作如下处理:

1.界定与评价:“我想你的父亲知道后会非常高兴,在儿子的眼里他是如此的高大!”

2.回归文本,大胆假设:“文本中的父亲未离家前是‘本分、尽职、坦白的,对待孩子‘温柔地看着我,所以,假如他从未离开家的话——?”(他也是一位好父亲。)

3.以退为进,逻辑推理:“所以,作者为什么要安排父亲离家呢?我们思考的角度应该从他对家庭负不负责转移到——?作者借‘父亲形象想表达什么?”(他爱孩子,但他更想要追求自我的精神世界,甚至渴望孩子能够了解他这一点。)

4.验证或修改假设:“文中的父亲携着精神的失落与内心的孤独上路。现实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第三条岸,但真正能够脱离物质生活去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的又有几人?更多的是像你的父亲,我的父亲,包括我们在内的在本分的生活中终老的人。但我们可以永远保有这样一个关于灵魂的寓言,在平凡的生活里留有对‘河的第三条岸的向往和追寻,这是一种心灵之光呀!父亲爱你,你也别忘记爱他——走进他的内心,理解他拥抱他!”

为了明确处理步骤,笔者将课堂简化为教师与一名学生互相交谈的“双向交往”,但完全可以让整个班来讨论交流“干扰”,让各个学生的思维进行充分的碰撞,多元解读。

当然,如何让学生自在不羁的逻辑“灵感”与教师试图建构严谨的知识(思维、文化)模式达到和谐,而不是互戕,需要教师保持学习,尊重学生,不断实践、反思与调整。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
干扰思辨能力
基于培养思辨能力的大学外语教学策略探究
浅议加强英语专业实训课程实践的必要性
乙肝治疗别被干扰素“干扰”
基于PRB底噪统计的LTE干扰定位方法
科学处置调频广播信号对民航通信干扰实例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