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戏剧特色展综述

2018-09-22 00:00周爱军
戏剧之家 2018年20期
关键词:上海戏剧学院综述图书馆

周爱军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阅览空间功能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通过调整图书馆的空间,以达到吸引读者进入图书馆的目的,成为国内各高校图书馆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分析研究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开辟出的“展览专区”以及所举办的戏剧特色展览,探究高校图书馆空间利用的社会文化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戏剧特色展;综述

中图分类号:C2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0-0234-02

图书馆是高校文化交流与服务的重地,“宣传展示空间是图书馆实现其文化交流与宣传功能的重要场所。”[1]2016年,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开辟出“戏剧大师展”展览空间,展出了一些列戏剧大师、戏剧特色展,诸如《布莱希特在中国——纪念布莱希特逝世60周年成果展》《莎士比亚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展》《西藏面具展》,以及《融通一带一路的舞台:一带一路戏剧钱币展》,“促进了校园文化的交流、艺术的传播以及特色馆藏的展示。”[2]

一、图书馆空间的整合与利用——戏剧特色展缘起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图书馆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图书借阅与阅读的地方,而是更加注重阅读体验,以及接受知识的新形式。近年来,受移动通讯技术以及电子书等新的阅读媒介的冲击,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入馆人数与图书借阅数量逐年下降。图书馆的服务机能面临极大的挑战。然而,新时代新形势也为图书馆施展自己的用武之地提供了无限可能。

如何高效的利用图书馆现有资源,特别是图书馆的空间资源,是图书馆所有工作人员面临的突出问题。现代图书馆的理念之一是对图书馆现有空间进行评估,如果空间利用率过低,就将这一空间进行改造。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力求立足于本校戏剧戏曲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学科的资源优势,深入探索图书馆空间利用的无限可能。基于这一理念,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将图书馆一楼天井空间改建成“戏剧大师展览空间”,增设了阅读桌椅。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戏剧大师展、戏剧特色展,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的空间利用率大幅度提升,入馆人数也逐年增加。

二、以戏为本,包容万象——戏剧特色展内容呈现

上海戏剧学院是艺术类高等学校,自1945年建校至今已有73年的历史。如何充分利用图书馆有限的空间,呈现更多的专业知识给读者,是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工作的重点。基于此,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把戏剧大师展、戏剧特色展作为展览的指导性纲领。自2016年至今,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已成功举办了四个重要的展览,分别是《布莱希特在中国——纪念布莱希特逝世60周年成果展》《莎士比亚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展》《西藏面具展》,以及《融通一带一路的舞台:一带一路戏剧钱币展》。目前,《田汉戏剧展》在策展中,不日将正式出展。

(一)布莱希特在中国——纪念布莱希特逝世60周年成果展。 2016年,恰逢德国著名戏剧大师布莱希特逝世60周年,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展开了对“布莱希特在中国——纪念布莱希特逝世60周年成果展”的策展与布展工作。本次展览时间为顺序分为四大板块:一是布莱希特在中国;二是布莱希特与黄佐临;三是1980-2000年布莱希特在中国进入全面探索阶段;四是2000年—至今, 布莱希特进入“常态化”教学与研究阶段。特别是2000年以后,越来越多的布莱希特的戏被搬上戏剧舞台。上海戏剧学院先后排了很多布莱希特的戏,由此可见,布莱希特在上海戏剧学院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莎士比亚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展。 2016年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两位中西方最伟大的戏剧家逝世四百年。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举办的“莎士比亚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文艺报》对本次活动进行了详细报道《“莎士比亚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纪念展在沪举行,诸多史料首次亮相》。[3]

展览共分为《莎士比亚在上海》和《<牡丹亭>在当代》两个部分。《莎士比亚在上海》以莎士比亚剧作在中国的登陆地——上海为中心,按时间顺序一一展示了莎士比亚剧作在上海的传播史和舞台演出史。《<牡丹亭>在当代》展出了自1950年以来,汤显祖的《牡丹亭》在各剧种舞台上的演出情况,包括昆剧、京剧、黄梅戏、舞剧、话剧等。上海戏剧学院馆藏实物是本次展览的特色部分,主要展品有《牡丹亭》的各种纸质书籍、理论著作、音像资料等,以及以《牡丹亭》为装饰元素的日常生活实物,充分展现出《牡丹亭》已经作为文化潜流融入了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三)西藏面具展。西藏面具是从宗教艺术中派生出来的工艺品,有宗教面具、藏戏面具和民间歌舞说唱面具之分。西藏面具艺术是西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厚积淀。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西藏面具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考验。怎样让西藏面具艺术获得人们的广泛认知,成为西藏面具文化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2017年5月,《西藏面具艺术展》在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举行。

西藏面具展共分为八个板块,一是西藏面具艺术的源流;二是宗教面具;三是融入西藏民间民俗中的面具艺术;四是藏戏中的面具;五是面具制作的工艺流程;六是区域民族文化艺术的基因库—西藏自治区群艺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七是走出雪域高原的西藏面具艺术;八是西藏自治区非遗传承人—加央益西介绍。加央益西是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1977级藏族校友、藏族传统工艺传承者,同时也是本次面具展品的创作者,共有三十余件优秀面具艺术作品参展。

《西藏面具展》的成功举办,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反响,扩大了藏族面具文化在上海戏剧学院乃至整个上海及周边地区的传播。《人民网》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尽展雪域高原独特魅力 西藏面具展在沪开幕》。[4]

(四)融通一带一路的舞台:一带一路戏剧钱币展。2017年9月,《融通一带一路的舞台:一带一路戏剧钱币展》在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举行,共展出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百余枚戏剧钱币。分为一带一路戏剧钱币“剧作家”、一带一路戏剧钱币“剧场”、一带一路戏剧钱币“戏剧演出”、一带一路戏剧钱币“乐器”、一带一路戏剧钱币“舞台美术”等板块。

“融通一带一路的舞台:一带一路戏剧钱币展”非常符合上海戏剧学院的学科背景。从“钱币”作为切入点,展现一带一路戏剧的发展历史与流变。“融通一带一路的舞台:一带一路戏剧钱币展”的形式非常新颖,也是我国第一次以“戏剧钱币”为主题的展览。本次展览既契合国家“一带一路”的伟大倡导,又贴近上海戏剧学院的戏剧学科背景,让全体师生从“钱币”这一新的角度重新认识戏剧艺术,又通过钱币这一真实载体反观戏剧艺术在“一带一路”更广阔的时空中的具体呈现,意义非凡。

三、结语

“当代图书馆正经历从‘书的图书馆到‘人的图书馆的大转变,即由原先的收集保存文字资料,向人类情感交流互动转型。”[5]在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开办戏剧特色展览无疑顺应了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尽管“图书馆作为一个服务单位,它注定无法满足读者的全部需求”,[6]只有不断创造新的服务模式,传播更丰富多彩的知识,才能把人们重新聚集在图书馆。

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成功举办的一系列戏剧特色展览,集中体现了全体工作人员在积极应对图书馆空间资源整合与利用的努力,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空间资源整合与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2]宋晓丹,朱孔国,李雪垠,李胜.现代图书馆阅览空间的功能需求及空间设计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7,(2):73.

[3]莎士比亚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 纪念展在沪举行,诸多史料首次亮相[N].艺术报,2016-10-17.

[4]轩召强.尽展雪域高原独特魅力 西藏面具展在沪开幕[EB/OL].人民网,2017-5-27.

[5]朱伟芬.讲座交流在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中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杂志,2017,(8):59-61.

[6]劉彦丽.北京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新理念[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6):71-73.

猜你喜欢
上海戏剧学院综述图书馆
少数民族表演教学的现代性与民族性——以上海戏剧学院2017级西藏班为例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图书馆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
综述
大型歌舞剧《壮锦》的审美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