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上的陕西

2018-09-25 01:34章学锋
延河(下半月) 2018年9期
关键词:大明宫长安城张骞

章学锋

丝路大书从这里翻开

关中是陕西的白菜心心。当年,秦朝从渭河东岸的咸阳东扩,新城延伸到辽阔的渭河南岸。可惜,河北主城区被项羽一把大火烧掉,秦只修了离宫,就灭亡了。死缠硬磨的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消耗了项羽的实力。西汉建立后,在秦离宫所在地龙首原,修建了未央宫。从这个推理来说,汉长安城是在秦咸阳离宫基础上修建的,长安和咸阳原来就是一体。

汉长安城遗址区的西南角,就是著名的未央宫了。未央二字,最先出现在《诗经小雅》里:“夜如何其?夜未央。”央,是尽头的意思。未央,则是没有尽头的意思。这座曾经见证无数辉煌的土木结构宫殿,历经两千多年风雨的洗刷,如今只剩下一个南北约三百五十米长、东西约二百米宽的夯土台基了。历经两千三百年的风霜雨雪,几截黄土夯就的遗存,依旧散发着远古的雄风,依旧叙说着曾经的辉煌。

未央宫是西汉王朝的皇宫,西汉十二个皇帝先后在此登基,很多重要朝会和政令都从这里发出——

公元前一三八年,不再巡游的汉武帝,在未央宫为孤胆英雄张骞赐发符节,并到直城门外为他和一百多人的外交使团送行。巍巍秦岭记着,手执旌节的张骞,几经周折,泅渡瀚海,不辱使命,十三年后,血性汉子张骞与甘父“二人得还”长安。此举,迈出了西汉王朝联通西域的第一步。

公元前一一九年,汉武帝在这里,又一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这一次,张骞率领三百人使团,携带金币丝帛等财物和牛羊万头,到了西域诸国。滔滔渭水记着,手执旌节的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开辟了贯通东西方物质和文化的“天路”——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这部大书,是从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翻开第一页的。有了这条应运而生的路,不同文化交流的需求,从此得以实现。

长安城里那些柔软的锦织和坚硬的瓷器,以及漆器、药材、冶铸、水利技术、作物栽培等先进技术,随着西出阳关商贾马队的驼铃声,沿着丝路向西,去过中亚、西亚,到过中欧、南欧,最后进入更广阔的天地。

西域的葡萄、西瓜、芝麻、胡麻、石榴、黄瓜、大葱、胡萝卜、大蒜、番红花、胡荽等作物,以及音乐、舞蹈、杂技等艺术甚至宗教等异域文化、文明,也沿着这条路大规模地传入中国。

如汹涌澎湃的海,似消无声息的波,中华文化沿着这路,传到了遥远的西方,成为世界交响曲中最铿锵的乐章。

一级一级地登上二十米的高台,极目远眺,一眼望不到尽头,不由地让人赞叹:果然未央!

朗朗晴空,两道云彩,相向对游,像是谁家聪慧的孩子,在碧空上,胆大地画着太极图。当年,汉武帝和张骞他们,也一定享用过这样的阳光、空气。

讲解员说,汉长安城是亚洲第一个国际大都会,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这话不假,站在高台上,的确是一眼望不到边。汉长安城城内面积三十六平方公里,遗址总面积多达六十五平方公里。果然,我看到很多游客,开着自驾车随处游转。他们不怕迷路吗?讲解员像看透了我的疑惑似的,笑着解释:当地年龄大的人很欢迎大家进城来,他们把离开遗址区到西安市区去叫出城。在很多当地人的心目中,汉长安城就是他们心目中唯一的城!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不仅是整个长安城的核心,更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决策地、指挥中心和历史始发地!

为什么我们的文字叫“汉字”?为什么我们的语言叫“汉语”?答案,就在这里。

在这里,西汉王朝沿袭秦的“大一统”局面,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学说,在与北击匈奴拉锯式的交往中,确立了中国疆域的轮廓。在长期交融中,周边少数民族与华夏民族逐渐融合形成了汉族,大家所用的语言和文字被称为汉语、汉字。

不仅汉人、汉字、汉族、汉文化等概念在这里形成,甚至我们中华民族的风尚、礼节、信仰、做法,诸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影响深远的“二十四节气”等等,都是在以汉长安城为主体的关中大地上生根发芽的。

在汉长安城未央宫里,一个叫陈汤的将军曾上书汉元帝:“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话,在两千年后,被一部叫《战狼》的电影所套用,演绎成“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成为红极一时的金句。

与西方人用石头堆砌的罗马城相比,汉长安城是用土木结构建造的。尽管在两千年的风雨中,汉长安城当年那宫殿成群,巍峨栉比,金碧辉煌的场景,已经消逝了。但是,作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汉长安城至今还存在于那句天下人皆知的“东长安、西罗马”的美誉中。

初夏时节,在长石石英米渣铺的肉红色道路旁,还有石灰石米渣铺成的青色道路旁,新移栽的树木,正憋着劲儿地,把绿意向外淌,好一派林荫画卷。就在这时,讲解员说了一个小插曲——

前些年西安修二环路,不巧设计路线撞上了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为了保护好这里的一草一木,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建设和开发浪潮中,尊崇文化的西安人,这次显示出了他们性格中倔强的一面,硬是让二环路拐了个大弯绕开了遗址区……

是的,不仅遗址区的一草一木,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宝;就连这里的空气,也都是无价之宝,任谁也无权侵蚀。

走出自家的门天真大

车一进入汉中境内,温润就裹挟了全身,让我一时有些恍惚,怀疑自己是不是到了南中国。车站广场上,峨冠博带、持节的张骞雕像,驻足在黑色的大理石基座上,以无可置疑的声音,告诉天南海北的来客,这里是汉中城固。

踩在城固大地上,不知怎的,我先想到的竟然是刘邦,而不是张骞。刘邦建立西汉后,天下并不太平。一个被称为匈奴的北方游牧部落,隔三差五地派军马前来折腾骚扰。在刘邦当皇帝的第七年,不甘当个部落首领的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率骑兵围攻晋阳。刘邦带32万大军去迎战,结果被围在白登山,差点丢了皇命。从此,西汉王朝开启了派汉家公主与匈奴和亲的历史。汉武帝时,为“断匈奴右臂”,就派张骞出使西域,志在消除北边之患。于是,就有了课本里张骞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的故事。

接我们的小车沿路疾驰而去,我看到窗外天空蔚蓝、稻田广袤、鱼塘连片、荷花映日、芦苇翠绿、林带葱郁、山脉巍峨、汉江滚滚,恰似一幅美不胜收的水墨山水画。为了让我们这些外地游客感受到家乡人对张骞的尊敬,细心的司机还特意在张骞路、桔园路、建设路的交叉路口停下了车。走进一个占地四五亩的广场,映入眼帘的是红色花岗石雕成的“张骞通西域群雕”,讲述的是孤胆英雄张骞十八年间两度凿通西域的故事,还有丝路通畅后中西交流的繁荣景象。通过与司机的交谈,我得知,这里已成为城固向海内外推介张骞文化的一张精美名片。

我是怀着难以抑制的激情,走进俢葺一新的张骞墓的。雄伟壮丽的汉代青砖筒瓦阙式大门前,竖有一对高八米、由座杵、斗三部分组成的石华表。墓园甬道,花木扶疏、竹影婆娑,芬芳之气,一路相随。走进三间古色古香的献殿,东墙上挂“张骞出使西域图”,西壁则悬“凿空图”,两大壁画,东西呼应。两边的配殿里,展出的是“张骞生平伟绩”展览。缓缓移步其间,仔细阅读上面的文图,历史的沧桑沾满衣襟。

张骞墓座北朝南,东西宽、南北长均为十五米,高八米,呈覆斗形,坐落在参天古柏和婆娑竹影间古。一对姿态雄威、雕工粗犷的汉代石翼兽相对而卧,千百年来一直守护着张骞墓。墓前竖有三块碑,分别是“汉博望侯张公骞墓”、“汉博望侯墓碑记”和“张氏后商”,是清末陕西巡抚毕沅所立。我由此想到,黄河边上韩城司马祠前的碑石,也是毕沅所立。对于尊崇文化且付出行动了的人,后人注定是要记下他的。

绕张骞墓三圈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我又一次想起《史记》中张骞的故事来——

公元前一四零年,张骞获任郎官。在西汉官员的职级中,这是一个职位很低的官职。

后来,汉武帝从匈奴俘虏口中得知,西域有个叫大月氏的小国,国王被匈奴单于杀死,大月氏被迫西迁。新国王想报仇,但苦于无人相助。于是,汉武帝发皇榜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与其呆在长安城里无所建树地老死,还不如趁着年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郎官张骞揭了皇榜。

走出自家的门,天真大!

公元前一三八年的一天,汉武帝在未央宫为张骞一行百余人壮行。遗憾的是,队伍经过匈奴地盘时被俘。匈奴王虽不杀汉使,但却强迫张骞娶妻生子。

帐篷外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祁连山上的雪融了又化、化了又融,十多年过去了。

某天,趁匈奴不备,张骞果断逃脱。一路西行,经大宛、康居两国的接力帮助,到达大月氏。然而,这时大月氏人早已经淡漠了对匈奴的仇恨。劝说无效,张骞只好动身回国。不料,又被俘。一年后,单于病亡,借匈奴内乱,张骞终于回到长安。

在长安城里,他向武帝讲述了自己十三年来游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四国的经历,并就葱岭东西、中亚、西亚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做了汇报。他的汇报,促使汉武帝把打匈奴和通西域两件事,合并成一件大事来干。

公元前一一九年,汉武帝命张骞率领人马再次出使西域。到达乌孙国后,张骞派数十个副使分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阗等国探访。这一次,汉帝国将士的足迹到达了西亚和中东地区,最远到达了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

张骞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铿铿然地凿空西域,武帝破格册封他为“博望侯”。因为张骞在西域享有很高的威望,所以后来汉所遣使者也就大多自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公元前一一五年,乌孙王派专人护送张骞回长安,随行的有乌孙使者数十名,这是西域人的身影第一次出现在中原。

丝绸之路凿空后,汉朝与西域各国频繁互遣使者,双方商旅熙熙攘攘来往。这条从长安出发,一直向西经河西走廊,通过今天南疆,越过葱岭,到达中亚、西亚和欧洲的道路,是当时直至中世纪时候的沟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要道。由于贸易商品中以丝绸最为知名,所以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从公元前两世纪一直跨越到公元十六世纪,丝绸之路见证了亚欧大陆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逾千年的繁盛。

站在张骞的墓地前,我在想:纵览汉代的官职,张骞历任郎、太中大夫、校尉、卫尉、大行等职,最荣光时是被封为博望侯。放眼西汉数以千计的朝臣官员,在千年风尘漫过后,依旧熠熠生辉的,只有张骞一个人!

站在张骞的墓地前,我在想:一抔黄土永远也无法掩盖住张骞的辉煌,他对社会、历史、文化、商贸等的贡献,连同他的人生价值,都是我们用语言所难以表达的。说真的,面对张骞,我为自己表达的无力而感到深深遗憾。

就想置身在其中

紧赶慢赶地赶过来,但我还是来迟了,那个曾经代表盛世大唐巅峰的大明宫早就湮没了。我只能在历史的只言片语中,遥想着那久远的辉煌。

你是知道的,大唐强劲的雄风,曾吹遍了当时的世界。你也明白,我们脚下的城池,一度就是世界级的制高点。一千四百年后的今天,我拄着大明宫遗址这根拐杖,沿着时间的痕迹,想带你重回千年前的现场,领略东方文明古老的辉煌。

早在七世纪时,长安城大明宫就是世界上规模宏伟、富丽堂皇的千宫之宫。在《含元殿赋》中,唐朝文人李华这样描绘了建造大明宫的宏大场景:成千上万的工匠带着巨斧,走进茂密的森林“择一干于千木”,只为寻求大明宫需要的栋梁,山谷里“势动连崖,拉风碎雷”,到处都是树木倒下的声音。正是千万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才有了现在这个国家遗址公园。

唐大明宫是唐代帝王常住的主要宫殿,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大唐二十一位皇帝,有十七人先后在这里掌管着东邻日本海、西抵中亚西亚的帝国疆域,使青春的东方帝国,以空前的开放姿态,引领了世界文明的航向。这个三点五平方公里的遗址公园,相当于三个凡尔赛宫、四个半故宫、十二个克里姆林宫、十三个卢浮宫、十五个白金汉宫,比纽约中央公园还要大三百多亩。

让我们拉回思索的目光,切入到现实的大明宫遗址公园来吧。此刻,我正沿着未央的龙首北路东行,在骆驼队伍群雕的注视下,穿过银台门,顺着宫墙快步前行。在我的西侧,一千多千年是大唐智库翰林院,现在是一大片的绿地,还有几株高大的树木,就像学富五车的翰林院大学士在那里,围绕着国事进行交谈。在我的东侧,曾是规模宏大的麟德殿,如今是密密麻麻的爬山虎,假如不仔细观察的话,是很难发现那些宽大而密实的叶片下,还有残存的台基,台基上还依稀可见许多破败的柱础和地砖。

麟德殿是唐帝国宴请国外使节的所在。南行不久,有六匹银白色的高头大马迎面驰来,让人顿时想起那著名的大唐六骏来。与大唐六骏所不同的是,六匹马的背上各坐着一位身形矫健的女子,她们清一色的左手引缰,又清一色地右手执马球杆。人和马和谐统一,如一道银白的风景线,由远及近而来,宛如千年前的大唐女子马球仪仗队,正在接受君王的检阅。看着女子马球队,我突然想到,当年那些在宫廷宴会上翩翩起舞的女子,还有帝王身边那些温婉可人的侍女,她们都到那里去了?正这么想着,就看到她们以小品雕塑的形式,站在樱花纷飞的拐弯处望着我,在景观之外我也盯着她们看,看我心中的大唐女子有什么不同。路旁的牡丹花正在绽放,不时送来阵阵馥郁的花香,风过处还夹杂着些许西域香料的味道。

有一天,望着天空远去的飞鸟,印度诗人泰戈尔写下“天空不曾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这样一句诗。套用他这话,唐长安城大明宫虽然已经消逝了,但却在大地上清晰地留下了来过的痕迹。从“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的含元殿里所出土的方砖,光花纹就有莲花纹、莲蓬纹、菊花纹、蔓草纹、缠枝纹、团花纹、梭身和晕纹、蝴蝶纹等几十种;在清思殿,发现仅铜镜就安装了三千片,预计耗费黄金和白金箔十万番;在太液池南,出土的精致瓦当,就有数十种;在三清殿遗址,还出土了黄、绿、蓝三色琉璃瓦……

这些精美的建材,就整个大明宫而言,顶多算个螺丝钉而已。想想看吧,整座大明宫该是怎样的高大巍峨、气势磅礴?感谢诗人王维,他用“绛帻鸡人抱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的诗句,给我们生动地记录了当时大明宫至极的灿烂。是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万国来朝的大唐,俨然是我们这个文明国度对外开放的制高点,一个今人仍旧难以逾越的制高点。

行走在大明宫遗址公园,我想自己所呼吸的空气,也是大唐时期的空气。我好像看见穿着各种服饰、操着不同语言的胡人,或穿过炎热的西亚和中亚,或翻越西域沙漠的瀚海,沿着著名的丝绸之路,长途跋涉一年多,带着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什么波斯的香料珠宝,什么西域的胡姬酒肆,什么西方的宝刀良马等等,来到心目中的长安城,走进东市西市林立的店铺,换取丝绸、瓷器、茶叶等。然后,他们又沿着来路踏上归途,长安城和大唐帝国的美名,因丝绸之路而天下皆知。

除了商品,胡人们还将富波斯的商业文明,恒河边的佛教文明,罗马的阿拉伯文明,也一并带到了包罗万象的这座天下之都。长安城行走的人流中,胡商、遣使、质子、传教士、使者等各类丝路来客比比皆是,就连长安城的寺庙里,外国高僧的诵经声也响彻云霄。长安城的臣民们,享受着国家开放的红利,过着富足悠闲高品质的国际化生活:在潮水般涌来的胡人们羡慕的眼神里,他们可以穿翻领的胡服,骑马去酒肆饮用高昌酒,微醺时醉眼朦胧地欣赏胡姬的美貌,再跟着龟兹音乐的节奏,扭动腰肢跳那风靡的胡旋舞,当然也可以约朋友去挥杆打打波斯传来的马球……

走在大明宫遗址公园,突然想起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那句“如果可以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唐朝”来。和汤因比一样,我也是就想置身在其中,置身在中国的大唐时代,感受世界轴心国家一个小小子民的荣光。但是,如果毕竟只是如果,历史是绝不可能随着人的意愿反转的。作为21世纪中国的一个公民,我们有幸生活在西安这座伟大的城市里,那么我们就要努力再努力,通过不懈的努力来改变自己,来顺应时代发展的滚滚洪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微薄之力。

翻阅《旧唐书》、《新唐书》等典籍文献,就会发现,大唐王朝为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和繁荣,曾在大明宫发布了很多的重要决策和指挥命令,像在西域地区设置州县、都护府、都督府、“安西四镇”等军镇、羁縻府州等军政建置等等。假如没有了大明宫,那么,丝绸之路将不会那么通畅,大唐帝国也就不会那么强大。大明宫遗址公园,见证了丝绸之路鼎盛时期帝国的文明水平和礼制文化特征,也见证了唐帝国对丝绸之路鼎盛的重要推动。

走出银台门时,一群大妈正在驼队广场上围成圈,踩着自带录音机的乐点,自由自在地跳着藏家的锅庄舞。看着她们欢快的舞姿,不知怎么的,我又想起了久远的胡商和跋涉的驼队,竟然有了一种穿越丝路的神奇感觉。莫非,她们是千年之前的胡姬?

唐朝的风从楼下穿过

从我们西后地的房子下楼,向北步行五分钟是朱雀门,向南步行五分钟是小雁塔。我今天要去的是小雁塔和西安博物院,虽然我们已经无数次去过那里了。但你或许还没有真正了解,没有了解西安城的前世今生,没有了解唐朝的风是怎样从我们楼下穿过的。

向北的明城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现在,一共十六个门。其中,南边七个:含光门、小南门、朱雀门、永宁门、文昌门、和平门和建国门;东边三个:长乐门、中山门和朝阳门;北边四个:尚勤门、尚德门、安远门和尚武门;西边两个,是玉祥门和安定门。咱家门口的朱雀门,是一座唐朝时就有的城门。

朱雀,是古时一种神鸟的名字。古人四方取象,苍龙、白虎、朱雀、龟蛇。其中,朱雀是主南方的。所以,在隋唐时,朱雀门是皇城的正南门,唐廷常在这里举行庆典活动。除西市和东市外,朱雀门也是唐朝主要的商贸区,为方便市民和沿着丝路来的外商购物或贸易,从那时起朱雀门就不关门了。

唐朝时,朱雀大街宽一百五十米,长五千零贰拾米,从朱雀门向南延伸开去,经廓城明德门,一直把路开到南山石砭峪。当时,朱雀大街是唯一进入长安内城的大道。每天,那些从丝绸之路来的外国使臣和商人们,都要从明德门先到朱雀门,然后才能进入长安城,觐见唐朝皇帝。

向南的小雁塔位于荐福寺。最初,这里也不叫荐福寺。改名字的事,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了。唐高宗去世后百天时,皇亲国戚出于对高宗的怀念,也出于对窥视皇位武则天的警告,在开化坊修建了献福寺。六九零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当上了神圣皇帝。想到几年前,皇亲国戚的打压,她就下令把献福寺改为荐福寺。

然而,世界毕竟是变化的。七零五年,武则天病亡。两年后,唐中宗在安仁坊建造小雁塔。虽然塔形似大雁塔,但因塔身小,且建造时间比大雁塔要晚五十五年,故而得名小雁塔。有意思的是,小雁塔院子的山门是向北开的,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与正南面的荐福寺形成了对峙。千年之后,小雁塔还依旧挺立,荐福寺早已荡然无存了。和阳气旺盛、草木稀少的大雁塔景区相比,小雁塔景区内古槐高耸云端,茵茵绿地、清澈湖水点缀其间。在喧嚣的闹市中,秀丽朴素的小雁塔,能将这份清幽独存千年,真是难得的盛景福地。

“咣——”

清脆悠扬的雁塔晨钟,漫过岁月,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灵深处最柔软的一隅。这悠远的钟声,是哪位游客为远方的家人祈祷平安?在钟楼内,我仔细地看过,这口黎明而敲的大铁钟上,书有千余字,重达一万多年。雁塔晨钟,只此一声,就完成了我们与唐朝那久远的对接。袅袅香火,恍若千年,依旧是唐时的庙宇楼阁。“噌吰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清代诗人朱集义的这首诗,如今被镌刻在钟楼门边四根木柱上。

从小雁塔的南门,随着螺旋状内梯拾级而上,不用费很大的力,就可钻到塔顶,扶着护栏远眺,大雁塔遥遥在望,明城墙巍峨高耸,西安城尽收眼底,煦暖的阳光给这座伟大的城池,涂抹了一层别样炫目的光衣。

一千三百多岁的小雁塔,曾在地震中有过“三开三合”的经历。最为神奇的一次是,一四八七年陕西发生六级大地震,结果把小雁塔震得在肚子上开了个大口子,裂缝最宽处能过一辆马车。三十四年后,做梦都梦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地震又一次来袭,结果小雁塔肚子上的裂缝,在一夜之间,居然给震合拢了。小雁塔为什么震不倒呢?原来,聪明的古人在建塔基时,打了又深又大的实心锅夯土层,使坐在上面的塔身像不倒翁那样,经受了七十多次地震而不倒。

这些,都是小雁塔和丝绸之路无关的轶事。与大雁塔所不同的是,大雁塔是存放玄奘法师从陆上丝绸之路求取佛教经卷之所在,小雁塔则是存放义净法师沿海上丝绸之路求取佛教经卷的地方。

义净法师是范阳人,自幼就很仰慕法显、玄奘等法师穿越丝路取经的故事。三十七岁那年,他终于得以从广州乘船由海路前往取经,起初几十人一同前往,但很多人嫌太艰苦,就半途而返了,只有义净历艰险后到达目的地。此后的25年间,义净游历了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印度洋东部等30多个国家,才带着四百余部梵本经律论回国。从七零六年起,义净在荐福寺先后翻译佛教经典三十二部,一百零八卷。

因为义净,荐福寺成为唐代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小雁塔也成为佛教在唐代长安流行的见证者。绵延千年的丝绸之路,记住了那些跋涉者的名字:无论法显、玄奘,还是义净,他们对理想信仰的追求,他们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探索,都让人心生钦佩。

猜你喜欢
大明宫长安城张骞
张骞探西域
我拥有满地的落叶
汉朝人为什么嫌弃张骞
西安印象
漫步大明宫
西游新记7
“三言二拍”对唐代小说中长安城改写的数字化研究
大圣归来
张骞通西域
汉长安城营建及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