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砺与激励:影响吾国吾民精神与生活的十个格言

2018-09-25 07:35李来存
延河 2018年9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国人

李来存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国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也是极其深远的。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凝结成一串串、一句句名言警句,它们有的思想深邃,富含哲理;有的发人深思,启迪智慧;有的开宗明义,指点人生。可以说都是先哲们人生体验和智慧的结晶。现选出十句百姓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慢慢品之,其味悠长,其道悠远。

和为贵

“和为贵”这句话出自《论语》。以和为贵不仅是国人的重要思想,而且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不仅儒家提倡和为贵,中国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佛、道、墨诸家也主张和为贵。佛教反对杀生,主张与世无争;道家倡导“不争”,以“兹”、“俭”、“不敢为天下先”为“三宝”;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尤其反对战争。所以,在中国文化中也就有了“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等古训。

“和为贵”的思想早已深入到国人灵魂深处,对国人的影响当然是深刻的、广泛的。国人面对充满矛盾的家庭、社会,特别是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不违背伦理,不涉及国家利益,都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尽量使矛盾不激化、不扩张。有了矛盾,也会通过说和使矛盾当事人各退半步的办法解决问题。提倡家庭之中家和万事兴,人与人之间以和为贵,商人和气生财,党派间同舟共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一个“和”字体现了国人认识问题的理念、处理问题的智慧。

和谐相处其实是人们的一种社交能力,和人相处让人舒服是一种顶级的魅力。有的人才华横溢,让人敬而远之;有的人光彩照人,让人难以接近。而有一种人,却在无形中有着别样的魅力,让你想与之接近,为之倾诉心中的秘密。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就像品一杯醇香美酒,听一曲优美音乐,时光会如流水般恬淡宁静。和这样的人相处,心情是愉悦的,精神是快乐的,仿佛让人置身于尘世之外。和这样的人交谈,没有了心中的篱笆,只有倾诉的快感,往往不知时间为何物。与这样的人相交,是一种信任的释放,是一种心心相印的交融。

千百年来,国人用“和为贵”的思想指导着自己的言行,遇事求同存异,与人真心相交。一切以“和”为行为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和”的基础上谋求发展,把“和”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不走极端,不诉诸武力,任何事讲求双方都能接受。特别是农村人,对“和”看得更重,村里人祖祖辈辈住在一起,抬头不见低头见,自然把相互间情谊看得比财物重。偶尔发生一些不愉快之事,他人在中间一撮合,便烟消云散,握手言和。因为他们懂得,和谐相处不仅减少内耗,而且能为万事兴旺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为贵”的思想不仅融入到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融入治国理念之中。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国际间经济互利共赢的政策,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战略思维,无不体现出“和为贵”的思想。

人们要和谐相处,就不能斤斤计较,处处争强,要有一颗平和之心,真心相待,以诚相处。心若计较,处处是怨言;心若放宽,时时是春天。在当下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各种矛盾不断、利益纠纷不断地情况下,更需要用古人“和为贵”思想来解决当世的“疑难杂症”。

百善孝为先

“百善孝为先”,其核心是一个“孝”字。其意是孝居百善之首。“孝”字上面是“耂”字头,下面是“子”,就是说“老”在上、“子”在下,既是长幼、尊卑的次序、礼节,也是子承父、儿子背父母的伦理。

“百善孝为先”這句名言出自清代王永斌的《围炉夜话》。这句名言精确表达了千百年来国人身体力行的孝道。此语一出,便在国人内心产生强烈共鸣,得到举国上下一致认可,“百善孝为先”这句话也就名扬四海,成为影响国人的经典之句。所以,也就有了数千字的《围炉夜话》抵不过一句“百善孝为先”的名声。

孝道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最根本的治家之道。子孝父慈,融融乐乐一大家,自古至今都是国人所追求的的生活目标。人们对有孝心的人都会点赞,对孝子都会高看一眼,并充满敬意,都愿意和有孝心的人交朋友共事。凡对父母特孝的人肯定有一颗知恩图报的心,和这样的人打交道是错不了的。昨天一位朋友对我讲:前几天有一个小老板请几个朋友吃饭,开席前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说他的父亲病急住院。小老板不仅没有赶往医院,还很不耐烦地训斥母亲。大家实在看不下去,更吃不下去这顿饭,很不客气地站起来拂袖而去。听了这件事,深为这几位朋友点赞,一个对父母都不孝的人,他能拿什么和你交心做朋友!

孝敬父母长辈,这是做人的根本,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立身之道。如果说搞经济“发展是硬道理”,那么做人尽孝就是根本的家道、根本的伦理。所以说,孝道就是天道,我们必须尊重之,做好儿女们应尽的义务。几千年来,国人在泱泱中华大地上演绎了许多感人的尽孝道的故事:晋朝的琅琊人王祥卧冰求鲤为继母治病,东汉的临淄人江革行佣供母,连贼人都不忍杀他,二人最后都被当时的朝廷重用。到了今天,孝行依然受到人们的赞赏。被央视2017年评为最美孝心少年的梁维月,从8岁起用稚嫩的双手照顾聋哑弟弟、高位截瘫的父亲和患有脑血栓的奶奶,数年如一日,令人肃然起敬。西安科技大学学生白永皓背着妈妈上大学,用实际行动诠释人间孝道,被评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他们不仅为中华民族尽孝道的华章添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为国人尽孝道树立起鲜活的榜样。

对父母的孝是多方面的,也是有层次的。首先要做到听父母的话,为人子女,最要紧的是听父母的话,不能父母说东你却往西,父母说不能做的事你偏要做。让父母少担忧、不担忧,就是最大的报恩,也就做到了孝。其次要做到自强不息,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能让父母衣食无忧就是对父母的孝。再次是要赡养父母,作为子女,就应做到有自己吃的,就有父母吃的;有自己用的,就有父母用的。既要供养父母吃、住、用,更要服侍父母在病床前,如此则孝心可赞。四是要好好和父母说话。和父母好好说话,既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修行。在父母面前,特别是对待上了年纪而且有病的老人,要有耐心,要有和蔼的态度。此时能做到心平气和、不厌其烦地与老人交流,其孝心足矣。五是传承父母优良品行。为人子女,不仅要将父母之恩铭记心中,更要将父母高尚品行传承于后人,使其后代不失其家根,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就是对父辈们最大的孝心。

孝道是中国家庭之根本、之灵魂。国人能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其核心是孝道。孝道成为家庭的纽带、粘胶剂。家庭有了孝道,就能其乐融融,长辈慈祥,儿孙孝顺,一大家从善如流,视道德为第一要务,勤耕苦读,家门洋溢着满满的正能量。小家好,社会就好,国家自然也好。中国能延绵几千年不断,重要的是家庭这个小细胞。小细胞健康,国家肌体就健康。为什么中国历劫不灭,就是有千千万万家庭健康小细胞的存在。健康的细胞不仅能抵御入侵的坏细胞,而且能弥合外来的创伤。重视家庭,重视孝道,不仅是个人的事,还应上升到国家层面来考量。

望国人能弘扬孝道、践行孝道,让孝道进入课堂,使其在幼小的心灵生根、开花、结果!

打铁还须自身硬

“打铁还须自身硬”这句话的原意是打铁用的榔头要比被打的铁块坚硬,才能打出所需的铁器。引申为律人必先律己、正人必先正己。

“打铁还须自身硬”这句名言,能为国人认可,并经常挂在嘴边,是因为在中国浩如星海的名言名句中,极其少见的“下对上”提出要求的经典之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只有君对臣提要求,上对下提要求,父對子提要求,哪有下对上提要求的?在这样的环境中,能说出“打铁还须自身硬”的言语来实属不易,国人自然感到为之一振,眼前一亮,心灵深处引起共鸣。因此,这句直白得不能再直白的大白话,就能悄无声息地走进国人的心坎,融入国人的灵魂,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名言。

这句大白话,含蓄表达出人际关系的特征,道出上下级关系的真谛,也说出领导的表率、模范带头作用的重要性。领导干部处于一个集体的核心,具有决定、决策权,他的言行自然直接影响着所属人员。领导能做到律人先律己,要求下级做到的,自己首先能做到;要求下级不能做的,自己带头不做,这个集体、政党肯定是纪律严明、步伐一致、充满着正能量,充满着朝气。反之,必将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你有你的政策,我有我的对策;充满着阳奉阴违,充满着离心离德。领导干部带头作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非常重要,因此社会上才有“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领导带了头,群众有劲头”、“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的队干部”之言。战争年代,仗打到关键时刻,一线指挥员一句“跟我上!”战士们就会视死如归、勇往直前。一线指挥员拿着枪对战士高喊“给我上!”士兵只会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其结果不言而明。

无数事实证明,领导模范带头作用不仅关乎着事业的成败,而且关乎着人心的向背。在现实社会中,领导不仅决定着你的工作,而且决定着你的命运,所以人们都希望能遇到一个好上级、好领导,因为跟对领导至关重要。前年,我到上海浙江旅游,上海的朋友给我们派了一辆车,一路上,司机师傅五次谈到他的老板,言语中充满了对老板的敬意。在老板的点化下,他倒了几次房,给自己在上海倒出三套房子来。白领阶层要在上海有三套房,恐怕也不是件容易事,何况一个打工者。其实人一生不在你干什么、怎么干,关键是看你跟谁干。跟着开国伟人,你可成为开国元勋;跟着盛世伟人,你可成为一代名臣;跟着战神,你可成为战将;跟着学界泰斗,你可成为饱学之士;跟着商界奇才,你可成为一方富翁。其实任何一个成功人士前行路上,都有贵人相扶。人生这局棋,真有点造化弄人。

“打铁还须自身硬”关键是这个“硬”字,其意一是要求领导自身过硬,二是要求领导懂得自勉。如今,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必须培养大批思想、能力、作风过硬的领导干部队伍,必须锻造一大批各行各业中坚力量、领军人才。除在德、能、勤、绩等方面培养外,更应重视领导干部情怀、境界的培养。一个人如果有了大境界,其思路必清,其毅力必坚,其品行必高风亮节,其行为必率先垂范。锻造有境界的领导干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鲜活生动的实践中去培养、去陶冶;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选拔。让那些有胸怀、有境界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担当起历史和人民的重托。这句名言也会勉励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人,以自己精湛的业务征服人,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影响人。做到站着就是一个标杆,向我看齐;坐着就是一块磁铁,向我靠拢。领导的“硬”来自领导的“威”,领导的“威”来自本身的人格魅力、感召力和执行力。

愿我们的国人常用“打铁还须自身硬”的名言要求监督领导干部,愿领导干部也常用“打铁还须自身硬”勉励自己,使自己真正成为百姓的贴心人、主心骨。

人定胜天

“人定胜天”,这里的“定”是“能”,“胜”是“认识掌握”,“天”是“天道”,“天道”就是“自然规律”。“人定胜天”是说人能认识、掌握自然规律。这一命题彰显着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人类完成了从猿到人的华丽转身后,以万物之灵的姿态昂首挺胸行走在大地上,用一颗发达的大脑思考着充满诱惑、充满神秘的大自然各种现象。起初,面对雷鸣电闪、风暴雨雪、山洪海啸、火山地震、四季变化,以及各种猛禽怪兽,先民们惊慌失措、战战兢兢、束手无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民们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对这些自然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渐渐少了几许惊慌,多了几许从容。先民中的智者在不断总结以往认识自然的基础上,对一些自然现象给出了答案和解释,教人们如何规避灾害,怎样打猎捕鱼,如何刀耕火种,特别是根据四季变化制定出了《历法》,并创造了文字。而对那些还无法认识、理解的大自然现象则展开想象,创造出了主宰一切的神,让无所不能的神来满足人们征服自然的愿望。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也就顺理成章地诞生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提升,先哲们认识自然的能力又有了新的进步,认为在大自然面前,不能一味地顺从,而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为人类的生存计、发展计,人们必须面对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使其服务于人类。在漫长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人们不断取得新进展。获得感进一步激励人们去探索自然、掌握其规律,在与自然抗争中逐渐形成了人定胜天的思想。这种思想自然根植于国人的心中,激励一代又一代国人面对大自然积极进取,纵使千辛万苦、千难万险,但从不退缩、从未停留。

人是万物之灵,但人与万物一样,都是由大地哺育,靠阳光雨露滋润。人来自自然,而独立于万物。人对大自然有认识能力,开发改造利用能力,但是没有征服能力。人永远是大自然的一员,永远超越不了大自然,却能利用自然规律服务人类。国人面对大自然,要比西方人自信多了、勇敢多了。当全球性水灾来临时,西方的先辈们采取的是逃跑办法,结果只有少数人坐着“诺亚方舟”获得生还,大多数人葬身于水灾之中。而我们的祖先面对滔天洪灾,采取的是奋起抗争办法,在大禹的率领下,劈山引流,疏导洪水进江进海,结果使大多数人获救。为取得火种,西方人是让普罗米修斯上天偷盗,而我们的祖先燧人氏用自己的智慧,通过钻木取火,实现了随时随地都能取得火种。火使人类第一次实践了用自然力量为人类服务。火不仅挽救了冰河期人们的生命,而且使人们能够适应不同的气候。火不仅使人类能吃到熟食,而且把光明带进黑暗的洞穴。火将铜铁及时送到人类手中,产生出新的生产工具和武器,人类因火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此后人们利用、改造大自然的步伐越来越大。战国时的都江堰、郑国渠,隋朝的大运河,今天的三峡大坝、南水北调,都是国人利用大自然的典范。

其实,人类的历史就是人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历史。随着农耕业的发展,先民们认识到水利对农业的作用至关重要,在河流的上游打坝开渠引水灌溉农作物。秦汉时,随着人口的增加,平原的土地无法满足人口需要,先民们在东南丘陵上修梯田蓄水种稻,并将梯田推广到全国山区,后又在黄土高原山沟打淤泥坝进行种植。住在海边的先民们,面对无垠的大海、丰富的水产,产生了下海捕捞的想法,于是利用木头的浮力,造出船只,进入近海捕鱼。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从近海走向远海,走向大海深处,发现了新大陆,将地球各个板块连接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将目光投向地下,开始挖煤取暖做饭,打井取油取气。科技的发展为人类认识利用自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人们目光再次投向天空,明净的月亮、闪耀的星星,一直是人们梦中的向往。在鸟的启发下,造出飞机,人们坐飞机飞翔在天空。后造出火箭,让人们坐飞船遨游在太空。人们还利用水力、火力、核力、风力、光能等发电,源源不断为人类提供能源动力。

人类在探索、掌握自然規律的的历史长河中,是异常艰难的。每一次成功都是在千万次失败中获得的,有时被碰得头破血流,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但人们的探索从未停顿过,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止过,人们一代接一代奋斗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探索和奋斗显示出越来越强的态势。

今天的人们,对雷鸣电闪、潮起潮落、日落月升、高山流水,大到无垠的太空,小到物质的分子离子,都有了全新的认识。面对各种自然现象,人们显得更加从容淡定。但在大自然面前仍应有敬畏之心,不能任性,更不能狂妄。人类永远是大自然中的一员,永远要与大自然相依为命。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唯一之道。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影响中国人的名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充满了辩证思想,既有时空观,又有量变到质变的定律,更潜藏着事物发展的规律。

其要义:一是时间,二是转换,三是发展。时间是前提,三十年这个时间长度正好让事物有充足的发展变化空间,足以让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大到一个集团、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有足够的时间来酝酿、变化、发展。三十年的时间,完全可以让事物实现量变到质变。转换的精妙在于变化,变化既有外因的,更有内因的,决定作用是内因,内因决定着事物走向。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则是生命。当然,发展之规律是螺旋式、波浪式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提醒国人要胜不骄、败不馁,以淡定的心态、顽强的意志对待充满矛盾充满变数的现实世界。

这句经典之句,如同肥沃的田野,让处于劣势的人,心中充盈着激情、充盈着希望。人们坚信只要肯努力,一切都会变好的,“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房子、车子、票子都会有的。它激励着国人积年累月地奋斗着,相信苦苦奋斗,一定会迎来繁花似锦的一番天地。华为集团的任正非,阿里巴巴集团的马云等大佬们,都是白手起家,三十年的奋斗,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业绩。

这句名言,也如同警钟,时刻响在处于优势地位的国人心中,提醒他们时刻要保持警觉,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状态。要防微杜渐,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断修正不足,不断超越自我,时刻保持活力。如大陆的荣氏集团,香港的李氏家族,都做到了百年不衰,持续发展。

这句警言,同样让国人知道事物是波浪式前进的。不管你处于高潮还是低潮,处于优势还是劣势,心中都要有定力。人间的风水,其实就是你自己,只要你能厚德,就一定能载物;只要你心存善意,就一定会有宽松的环境;只要你乐于施善,就一定能得道多助;心中自然多了几份淡定与坚持,多了几份警觉与图变。不管身处何境,不论时间如何推移,心中的希望常在,行动的努力不变。国人就是在这样的名言激励下,怀揣着不变的激情与坚韧,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一路走来的。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中的“实事”是指“实际”,“求”是“探求”,“是”是指“事物内部联系、事物发展规律”。所以,“实事求是”意思是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实事求是”不仅是思想观,而且是一个哲学命题,是人们认识事物、求证事物运动规律的金钥匙。有了“实事求是”思想,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就能做到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

“实事求是”这句名言,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其中讲到“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班固在《汉书》中评价刘德治学“实事求是”。一九一七年,湖南岳麓书院校长宾步程将“实事求是”作为校训,书写制匾悬挂于讲堂门上。宾步程校长这一举措,注定其不同凡响,因为此后有一双敏锐深邃的目光聚焦于此,这个人就是青年毛泽东。“实事求是”激起毛泽东内心深处的灵感,入毛泽东法眼的“实事求是”也不是当初的治学之道了,而是能解决任何现实问题的一个重大哲学命题。毛泽东在他后来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赋予“实事求是”更丰富的内涵,使其超越历史时空,成为最具影响中国的经典名言,如一颗耀眼的明星照亮国人的内心。“实事求是”也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当毛泽东将“实事求是”作为中共的思想路线和理论基础之时,“实事求是”以其素面朝天、直达本质的秉性,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出强烈的共鸣,人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有了质的飞跃,从此,共产党的理论就具有了中国之魂,也就注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共产党彻底排除了当时困扰人们的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一切从当时当地实际出发,所制定的各项政策更加符合现实,自然就就有了很强的针对性和生命力,得到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真心拥护。全党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实事求是”的坚定拥护者和实践者,他用“实事求是”实现了思想界的拨乱反正,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规划出符合国情改革开放的路线图,拟定了中国百年发展的宏伟目标。符合国情的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人民富起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饱含“实事求是”的精髓,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提出了符合国情的治国理念,并以政治家的担当气魄和抓铁有痕的工作力度,将中国推向强国方阵。纵观中国革命和建设,什么时候能“实事求是”,革命和建设就处于高潮;什么时候“实事求是”贯彻不到位,革命和建设就处于低潮;什么时候不“实事求是”,革命和建设就会失败。从这个角度看,“实事求是”就是一块试金石。“实事求是”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灵魂,自然也就成为国人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实事求是”以其求真求实的本质特征,超越历史,超越党派,超越学术界,直达国人心灵深处。

“实事求是”对国人的影响是全面的、深远的,是深入国人血液之中的。从领袖、学术泰斗到普通职员、百姓,对“实事求是”名言都能脱口而出。有了“实事求是”思想,人们就会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认识问题解决问题,都会从当时当地实际出发:做学问的就能严谨求证,揭示事物本质;务农的就会根据当地实际,能种啥就种啥,能养啥就养啥,能植啥树就植啥树;经商的就会诚实做人、诚信经营。乡里邻居制定出的乡规民约就会符合乡情民俗,政府制定出的国策法令就会符合国情民意。有了“实事求是”思想,人们的生活自然就稳妥了,就不会盲目攀比、超前消费,而是按照自己实际情况安排生活,在生活中积累,在积累中奋进,安心妥帖过自己的日子。

国人不仅非常赞同“实事求是”,而且深受“实事求是”之惠,但要完全做到“实事求是”并非易事。这有主观的因素,也有环境的因素。所以一位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名人感叹道:“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愿我们的国人能少一点主观,多一点客观,在“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引下,在各自的工作中,求实求真、出绩出彩。

天道酬勤

“天道酬勤”这句名言中的“天”,是指“上天”,“道”指“主张”,“天道”即“天意”,“酬”可解释为“酬谢、厚报”的意思,“勤”为“勤劳”。所以,“天道酬勤”即天意厚报那些勤劳勤奋的人。

勤劳是国人与生俱来最优秀的基因。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勤劳而享誉全球。国人把勤劳作为一个人的美德而赞誉,对勤奋者常常是褒奖有加,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勤奋者为榜样,鞭策自己、教育后代。常用“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的故事来激励学子,用“起鸡叫、睡半夜”“东山的太阳背西山”来鼓励农人,用“闻鸡起舞”“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来叙述武者的勤奋与不易;也用“卖油翁”“核舟记”的故事讲述勤能补拙、熟能生巧的道理。国人坚信汗水不会白流,多一份耕耘就多一份收获。其实人的一生,不管你供职何处,不管你天赋如何,只要勤奋定会有所作为。勤奋不仅能改变你的生活,更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成功只会降临那些辛勤付出的人们,因为这个世界上不仅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一切美好的生活只能通过勤奋的双手来获得。

国人更坚信机会永远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准备是长年累月勤奋创造的,是勤奋的结晶。一个人只要平时多努力,多学习、多储备,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超越自己,机会一旦来临,就能迅速抓住,顺势而上,开创出自己的新天地。周朝时,姜子牙拜师学艺六十载,学成归来在渭水河边垂钓,终等得周文王拉车拜相,子牙不负文王,保得周朝八百年江山,自己也成千古名相。三国时,诸葛亮勤学苦读,学得满腹经纶,赢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之后为刘备争得三分天下有其一,诸葛亮则成为智慧的化身千古流芳。近代史上的曾国藩,幼年勤奋好学,夜读不寐,让“梁上君子”无从下手,只好长笑而去。他的勤奋终使其成为一代鸿儒,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手,被国人奉为心中的楷模。历史和现实许多事例证明,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储备有多大,成就就会有多大,成就和储备是成正比的。机会虽然对每个人是平等的,但每个人是否能抓住机会,抓住之后是否能有所作为,决定于这个人的储备情况,而储备情况则取决于平时的勤奋程度。

国人懂得“天道酬勤”,也坚信天道酬勤,自然把“天道酬勤”作为一种信仰而坚持。认为勤奋不仅是做人的根本,而且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长治久安、长足发展的基石。几千年来,国人用勤奋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期间虽然战争不断,有的战争给中华文明带来灾难性的重创,但每次战后,国人用勤劳的双手迅速恢复创伤,开创出新的盛世。国人的勤奋自然博得上天的青睐,上天自然给勤劳的国家许多偏爱护佑,使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延绵不断。

改革开放进一步释放出国人勤劳的天性,祖国大地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到处都是勤劳的身影,到处都是忙碌的人群。从田野到工厂,从码头到商店,人们没白天没黑夜地在干。晴天大干,雨天巧干,劳动的激情张扬在自由的大地上。当欧洲人每天工作五小时时,国人每天工作已超十二小时;当发达国家的人们喝着咖啡聊着天享受生活的时候,国人默念着“发展才是硬道理”埋头苦干、不断积累、不断超越着自己。生活在劳动中变了模样,三十年间就将房屋破旧、路扬尘沙、脏乱差的人居环境,变成了充满现代气息的美丽家园。在祖国大地上,现代化的飞机场、火车站、港口码头不断增加,成千上万的现代化大、中、小城市拔地而起,高速公路密如蛛网,高速铁路四通八达。国人不知疲倦的劳动使一个盛世強国屹立在世界东方。

“天道酬勤”这一颠沛不破的真理,过去、现在、将来都是国人立身的根本,它将激励国人以更加勤奋的精神状态,投身到建设富强祖国的大潮中,去创造一个个让世界惊叹的奇迹。

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这句名言,对国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深刻的,在国人心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自从有了教育,特别是实行科举制度后,“学而优则仕”则伴随着国人一路走来。

“学而优则仕”中的“学”是基础,“优”是结果,“仕”是目的。从“学”到“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过程,更是学者从蛹到蝶的一次华丽转身。在这个过程中学子要经历一次次考核、一次次选拔,优者的产生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过程,是要忍常人难忍之痛,吃常人难吃之苦,才能脱颖而出。一旦考取功名,便受到王者的青睐,社会的尊重,得到的自然是高官厚禄,自然读书成了最荣耀的行业,也就有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感叹。“学而優则仕”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在仕位的诱惑下,无数有条件和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人走进了学堂,在众多学子涌向学者塔顶的过程中,便是中华文化成果普及传播的过程。

“学而优则仕”,它摒弃了世袭,使无数被边缘化的人和社会最底层的人看到了曙光,有了奋斗的目标。这种不问出身、只看学问的选拔机制,自然受到国人最广泛的拥护,读书成了人们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学习当然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学而优则仕”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深深融入国人血液之中,成为最昂扬的基因密码,激励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头悬梁,锥刺股”,挑灯彻夜苦读,坚持十年寒窗,以求金榜题名。他们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好书就有好前程,是他们坚定的信念,在他们心中从未怀疑过,从未动摇过。读好书成了他们一生不变的追求,久而久之,读书人养成了一种坚韧的性格,不屈的傲气。这种性格和傲气,慢慢变成了中华民族打不垮、压不弯的民族气节。

这种择优重用的科举制度,给沉闷的封建社会带来阵阵清风细雨,整个社会为之一震,人们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盼头。由于国家意志的介入,使得考核和教材实现了全国的高度统一,文明成果有了施教的渠道,有了统一的传承平台,在科举制指挥棒的指挥下,文化走向民间,走向大众。在众多民间佼佼者参与下,举国上下连为一体,文化传承自然有了广泛的民间基础。即使政权更替、外力侵入,也影响不了文化的传承。这种流入国人血液之中的文明成果,不会因一个人、一个集团、一个朝代的改变而改变、更替而更替。几千年来,文明传承从未断过,科举制起了关键的作用。这就是中华文明历劫不死的原因所在。今天,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传诵着两千多年前一位老人的“三人行,必有吾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之声,仿佛让人穿越时空隧道,领略一位老人智慧的吟唱。

当然科举制有其不足之处,但与它在历史中发挥的作用比,不足也就微不足道了。这种制度下产生的“学而优则仕”,对国人的影响是沁人心肺的、深入灵魂的。今天的社会,为“学而优者”提供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择优录用,仍是今天组织部门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

有容乃大

“有容乃大”的核心是“容”,只要容得下,才能大起来。“容”是一种气度,一种境界。你有多大的容量,就有多大的气象;能容得天下,自然会赢得天下。可以说“容”是“大”的前提,也是“大”的基础。

一滴墨汁滴在一碗水里,这碗水立即变色,不能喝了。一滴墨汁滴在大海里,大海依然是蔚蓝色的大海,为什么?因为两者度量不一样。一门大炮射出炮弹可摧毁几百米、几千米的目标,但射向太空,就什么也不是了,因为两者容量不一样。

“容”是一种气度,宽容别人也就是善待自己,原谅别人不代表软弱。“相逢一笑泯恩仇”“握手言和向前看”的人,都是有胸怀、有智慧的人,也是能干大事的人。他们不因一时一事的不如意而耿耿于怀、不能自拔。相反,他们都会一笑了之,温馨地生活、安逸地生活,让温情款款融入你我他之间。

胸怀的大小,决定着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小胸怀小成就,大胸怀大成就。纵观古今学术界大家,无不是虚怀若谷、博学多才,在知识的海洋里孜孜不倦地探索,终成为学界的泰斗。但凡杰出的政治家,都具有宽阔的胸怀,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能忍天下难忍之人,“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政治家的胸怀。胸怀大小不仅决定着一个人成就的大小,还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

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文化的传承是其胸怀的体现。纵观世界文化,两河文化研究的是人与物的关系,恒河文化研究的是人与神的关系,而黄河文化则研究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三种文化中,只有黄河文化接地气、很实用,自然就有了生命力。这种文化虽好,但缺少阳刚之气,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带着彪悍之气和中原文化不断融合,使得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得益彰,产生出刚柔并济的中华文明,可见黄河文化具有先天性的接纳吸收能力。到汉朝,我们的文化自信也达到了历史的高度。当恒河文化(佛教)带着神秘面纱滚滚而来时,黄河文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予以接纳,实现了儒、道、释的相容互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上世纪初,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一个积贫积弱、四分五裂的国家,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巨变。中国文化以其开放包容的特性,使得两次外来文化不但没有损毁她,反而使她产生出新的内涵与能量。这个新能量的昂扬,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化,拓宽了国人的情怀。

其实,比海宽、比天高的是人心。人的心能纳海容天的,人心可以超越时空、超越地球,到更远的地方。今天的人们不但“可上九天揽月”,而且“可下五洋捉鳖”。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心的不断拓展,人们将走得更远、更远。

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中的“足”是前提,“乐”是目的。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人只要知道满足,就会感到快乐。其实“知足”与“常乐”都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态。心态平和就容易满足,有了满足感自然就有了快乐。“知足”与“快乐”二者之间是一种逻辑关系,其背后都是一个心态问题。

“知足常乐”这句名言千百年来已深深扎根在国人心中,无形地影响着国人的生活和工作。不论在官场还是商场,不论是朋友交谈还是茶余饭后聊天,人们相互安慰或者自我安慰都在用“知足常乐”这句话,足见“知足常乐”在国人心中分量是何等重要。可以说,“知足常乐”已是国人生活的一种“道”。“知足常乐”对得势的人来说,宛如一副清醒剂,让人适可而止;对失意的人来说,宛如一副镇静剂,让人不失其智。“知足常乐”让我们拥有一份好心情,每天笑对工作,笑对社会,笑对生活。人这一辈子,开心是一天,不开心还是一天,为什么不顺其自然,活得潇洒一点、豁达一点、糊涂一点?凡事不要看得太认真,不要太较劲,追尋简单而不累、适度而知足的生活真谛,去觅得人生的大境界。知足是一种智慧,常乐是一种心境,唯有知足常乐,才能在无穷的欲望与有限的潜质之间寻得平衡点,使得人生无怨无悔。

在物欲横流、矛盾不断、竞争激烈的当下,大多数国人仍过着种一亩薄田糊口、打一份小工度日、喝一壶清茶养生、听一首歌曲养情、下一盘象棋养智、钓一杆鱼儿养性、敲一下键盘知天下的生活,清静无为,闲适散淡,其实这就是古人“知足常乐”思想的一脉相传。正因如此,国人才争而适可、得而适度,纵向比有进步,有所得,故满足矣。安心过自己的小日子,愉快打发着清闲的时光,使得社会整体层面保持了稳定,保持了和谐,促进了社会的安定与发展。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我们还需用古人智慧来陶冶我们的心智。陶渊明隐匿南山,孟浩然归隐田园,阮籍混迹酒肆,他们不屑高官厚禄、浮华名利,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追求精神上的快乐,给心灵寻得一个归宿。古人这种智慧,对今天的我们是一种启发。让我们在古琴的韵律中听听老子的教诲,在发黄的书籍中读读圣贤的经典,从中吸取营养,以滋补心灵的安泰。

其实靠自己也是可以做到“知足常乐”的,只要调理好“一副养心剂”“两匙宽心汤”“三粒安心丸”,并天天“服用”,让心沐浴在顺其自然、淡然处之的氛围中,久而久之就有了知足的心、快乐的意。

“一副养心剂”是指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这一点至关重要。要用老子的智慧来不断浸润我们浮躁的心灵,使其逐渐强健。有了健康的心态,就能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名和利。就会以轻松的心态看世界,走正确的路,放无心的手,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只要心愉快,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两匙宽心汤”一是顺其自然。我们都是天地过客,有些事我们可以做主,但很多事我们做不了主的,所以无需多争,是你的终归是你的,不是你的争也是枉然,一切应遵循天道,随机随缘吧。二是看开人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今天看来是大事,明天就会是小事一件;今年看来是天大的事,明年就会成为故事。所以说,人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渡不过去的河,想开了,看开了,心也就坦然了。

“三粒安心丸”,一是正确对待得到与付出。有些事我们付出了也就得到了,有些事我们付出了却得不到。大多事付出与得到不成正比例,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得之欣然,失之安然。只要努力了,付出了,就够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只能在心淡中求满足,在尽责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快乐。二是正确对待精神与物欲。其实,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做“加与减”的过程。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做好人生加减法很重要。多加点精神层面的,多减一些物欲方面的,人就会变得有境界,有胸襟。精神对心灵有培元、滋养功能,而物欲只会把心灵引向贪婪、引向歧途。大凡有境界之人,都是彻悟人生的智者,心静反而简单,生活自然幸福,这就是内心深处精神的快乐。三是正确对待目标与能力。人一生首先要选对适合自己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能力来确定奋斗目标。目标过高,能力不足,结果只能是失望;目标过低,能力较强,却感无味。二者都让人心情不佳,只有目标和能力相匹配,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取得成就,才能心满意足,享受到工作的乐趣,享受到劳动成果的甜美。

我们有幸生活在追梦的盛世,所行所用,以前的皇帝也没有享受过;所见所闻,以前的圣贤难见难闻。我们享受着便捷资讯的同时,还享受着天南地北的美味佳肴、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生活在这个时代,该满足了,该快乐了。不要让名利拖垮了身体,不要让名利碾碎了心境,不要让名利破坏了亲情友情,这些一旦失去,再难找回。让我们用满足的心态对待已经的拥有,愉快地生活,幸福地生活吧。

责任编辑:井 慧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国人
坚持实事求是与党性原则的统一
实事求是
小儿腹泻是怎么回事?
幼儿如何预防流感
国人休闲支出:更多了
七人猜帽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
班主任威信来自实事求是
2014国人出境游盘点
国名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