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学“走班制”对北京新中考政策下中学教育制度的启示

2018-09-25 08:05李泽源
赢未来 2018年9期
关键词:走班制中考政策

李泽源

作为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走班制”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较为成熟,目前美国高中普遍采用这一制度。“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兴趣和意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班级(分类和分层)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而北京新中考政策颁布后,很多北京的中小学开始改革学校的课程设置,“半走班制”模式就成了北京很多中学的最优选择和改革模式。学校的“半走班制”仍旧保留固定的教师和固定班级和规模,但是部分课程会根据全年级学生的选课情况,重新组合成新的班级。简单来说,语数外仍旧保留之前的班级授课制,而其他课程则以“选修”的模式进行全年级的“走班授课”。虽然这样的“选修+必修”的新模式有诸多优势,但此模式下也产生了诸多问题。美国的“走班制”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中心”的核心思想。但是,我国目前对“走班制”的实施还处于试行阶段,一般中学提供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数量并不多,而且大多也是对校本课程的选择,缺少兴趣类、社会类等其他方面的课程,与美国的“走班制”实质上是不同的。

一、北京新中考政策的变革和目的

2018北京新中考考试科目由原来的5科(语数外各120分,物理100分,化学80分),变成现在的6科,采用3+3选考的模式。从2018年起,考试科目和分值调整为: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体育九门课程。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三个科目参加考试(物理、生物(化学)须至少选择一门),所选三科成绩,由高到低分别按照100%、80%、60%的系数折算为实际分数,即:三科折算后实际满分分别为100分、80分和60分。体育成绩为40分,其中现场考试30分,过程性考核10分。总的来看,北京中高考改革将中国的教育又推进了一步,在传统的学年制的基础的上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和个人发展空间。除了拉平了各学科的总分,也将之前不参与中考的“小科(政史地生)”也纳入到中考的考察范围内。

从北京新中考政策的目的来看,首先,新政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打破文理科的界限。政史地生以选课形式的加入让孩子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其次,新的中考政策降低了学生课业压力,有利于学生个性成长。通过选课,学生更能够集中精力和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以及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再次,减少学生间的能力差距,更利于选拔人才。学生通过选课模式的择优选择,可以凸显自己的强势学科。同时选课的计分方式也着重减小了学生的能力差距,保证在选拔过程中不因某个学科的强弱拉开分数,忽略学生的才能。据统计,因选课科目不同,将出现54种的选考组合模式。最后,选课模式考虑了文理科的平衡和发展。“3+3”选考政策从基本上保证了学生的文理科的平衡。同时,新中考政策的改革也对高中授课提出了要求。从初中开始进行的学科选课和强化必将会影响高中的课程安排,新中考的“选考”政策与高一将要进行的“选学”是相衔接的。

二、北京新中考政策下的班级改革趋势和限制

因中考政策的改革,传统的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班级授课模式必定需要进行改变,但是基于长久以来的学校管理模式,是很难从根本上进行完全的制度改革。中考政策的改革虽然是对现在教育模式的推动和发展,但是仍旧需要一段很长的过渡期。

一方面,北京中考政策的改变让学校不得不对班级管理和授课模式进行改革,从而让学生适应新的选考模式。但是另一方面,这种“走班制”的限制也十分明显。从课程形式来看,大部分学校的“走班制”属于 “半走班制”。一旦学生完成选课后,学生就会形成固定的课表,固定教室和老师,和之前的“班级授课制”本质上并没有任何不同。从授课方式来看, “半走班制”的教师不会对所执教学科进行分层和分类,完全根据学校对学生的安排,及学生考试的需求。对于教师来说,只不过将全年级的学生重新组合班级,授课方式根本没有任何变化。从评价方式来看,虽然新政策下想要打破文理分科的意愿,也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还是传统的“高分选拔制”。学生仍旧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自己的“已选”的课程上。

最后,北京中考的政策改革会自下而上的产生连锁反应。高中的“3+3(不分文理科选考)”模式虽然和初中的“3+3(分文理科选考)”衔接并更加弱化文理分科,但是这样的选考模式仍旧或落入到“拼高分”的结果。同时,很多学校开设的选修课所占比例少,門类小,有些学校甚至把选修课开成了“必修课”。虽然学生根据自身权利选了选修课,但对于学生来说,只是换了一个老师和地方上课而已。

三、美国“走班制”对中学教育制度的启示

虽然我国部分地区的学校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早就开始实施“走班制”,但毕竟范围很小,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并没有大范围的在国内普及开来。而北京这次2018年的中考政策的改革让北京区域的学校不得不开始考虑“走班制”和更为自主的学习模式。而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在适应新政策,学习先进国家经验的同时,应结合实际,建立出最合适的模式。

(一)构建初中到高中全新的课程结构

“走班制”必须从初中到高中改变课程设置,保证学生在选课后,进入高中后,不管是从科目选择上,还是从科目的学习程度上看,都能够达到一定的学业水平。总体来看,初高中课程的构建和衔接要遵循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原则。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为学生将来的升学和就业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避免出现初中和高中衔接不畅、或者“选修科目”转换成“必修科目”。

同时,针对不同地区的政策改革,学校应该及时对课程设置做出调整,开设符合学生需求的新型课程,同时保证选修的质量和数量。目的是保证学生“选考”和“非选考”的课程都能平衡发展,而不应该只是针对选考科目的学习而歪曲新中考政策的本质目的,即尊重学生个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提升学校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走班制”的实施是以优质的教师素质和学校资源为基础的。学校如果想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走班制”授课模式,必须提升学校本身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软实力主要指学校的文化实力和内涵,主要包括校园文化,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简单来说,除了应试外,这个学校还剩下什么,能给予学生什么?

1.要构建先进的校园精神文明。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深厚底蕴的重要体现,而校园精神更是校园文化的魂魄,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哲学,它决定着学校的性质、发展方向和发展高度。学校理念(如校训、校风)、行为准则(学纪、规章守则)、学校环境(如生态环境、校风)学校文化(校徽、校旗、校歌)等等都会日积月累的影响着学生和老师。而要建构先进健康的学校精神文化,必须站在理论的高度,借用科学的方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正确强大的校园精神文明。

2.打造系统的学科德育整体。

学科德育就是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将各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德育元素,潜移默化地展现在课堂。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其一,学科本身价值观。例如政治、历史和语文等课程内容。其二,教师引导学生。例如理科中的逻辑思维,辩证唯物主义等可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领会。其三,有目的的教育生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意把德育教育融合到课堂内,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生。

3.培养专业教师,提高教师思想水平和道德素养,打造一流的教师团队。

“走班制”的实施和成效直接受教师的专业素养影响。首先,关注教师的品德,优秀的职业素养才能扛起“育人”的重担。其次,编写合适的校本教材或课程标准,让教师不再依托于一本教材,而是能够从不同方面和层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授课。美国对学生各学科的学习并没有制定统一教材,但制定了统一的教学大纲,继而给予教师自主选择的权力。最后,教师的专业性培养。学校应为教师提供更多培训和提升的平台,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才能打造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

学校的“硬实力”应从以下三方面出发:第一,创建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利用好校园的有限资源,打造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第二,更加健全的校园设施。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学校本身的教学设施。例如,管乐、科学实验、体育等需要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才能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才能。第三,升级先进的教育设备。电子白板,多媒体、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不仅是设备的更新和构建高效有趣的课堂,更是让教师和学生都紧跟时代的脚步。第四、开设数量充足和不同层级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让学生能够真正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因材施教。

总的来说,学校的软硬实力的资源建设从基本上为“走班制”提供了更好的施展空间和土壤,脱离形式上的“走班制”,而是从根本上进行变革和提升实力。

(三)建立符合“走班制”的教学管理和评估机制。

1.细化和改变班级管理模式。

虽然“走班制”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但同时也会让优秀学生和差生两极化,学生集体观念淡化。就此来看,目前一部分北京学校实施的“半走班制”保证了班级的凝聚力,管理较容易。但是在北京中考改革的新政策下,如果想真正施行学术自由的“全走班制”,细化和改变班级管理模式必不可少。第一,选配高素质的班主任,明确班主任权力、义务和工作程序,保障班级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第二,建立一支高效的学生干部队伍,及时了解学生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存在的问题,也能锻炼学生能力,为班主任分忧。第三,建立符合本校课程设置的“导师制”。不同学校的走班程度不同,对于“半走班制”的学校,班主任可担任“导师”,管理班级事务,关注学生动态,进行学业咨询和指导。但对于“全走班制”的学校来说,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全成熟,对自我认识也不够全面,为了避免出现盲目选课,学习和思想问题,应为学生配备一名有经验的老师作为生活和学习的“导师”,帮助学生更快的适应新的课程和学校安排。第四、配备合适的选课制度。可以效仿美国中学,除了配备了选课指导教师,也要制定选修指导手册,保证了学生选课的质量。因中考新政策刚刚在我国部分地区推行,首先应该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由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互相配合负责选课指导,同时为学生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并在选课前及时提供给学生。还要加强学生间的联系,可组织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经验交流和分享。除此之外,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培训。前期指导工作到位会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定位和发展。

2.确立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评价机制。

第一,做好从学年制到学分制管理的过渡。结合我们的“学年制”,目前很多学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即学年制和学分制的结合。学年学分制既规定了学生的学习年限和学期要求,又实现了学分制的管理制度。它既注重学生个性、灵活的个性,也保留了学习年限,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

第二,建立全面综合的评价系统。可以参考美国高中的综合性评价,由单纯的成绩评价转变成侧重于评价教学过程的动态评价。每门课程的学分获得都与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和平时测验都紧紧联系,学生需要在整个学习过程都要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以得到教师最后的综合评定。同时,也需要对教师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对教师的阶段性测评、教师阶段性自评和阶段性课堂教学调研等形式了解真实情况并及时反馈,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转变。所以,在中考政策的改革下,除了借鉴国外的经验,也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建立多元高效的综合性评价体系。

第三,建立学分互认制度和学分管理。学分互认制度应贯穿横向和纵向,横向是不同省份、地区和学校对同级学校的成绩换算方式和程度,纵向指从初中到高中到高等教育的成绩评估和学分互认。根据我国国情,除了以修业年限来计算学生毕业所要达到的学习量外,也要评估学分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情况。只有明确的学分管理办法和衡量制度,对具有不同特质的学生有不同的学分要求,才将有效地解决毕业生的合理分流問题。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个人特长的重要时期。因此,初高中的教育和课程改革十分重要。我们要善于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成功案例,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不断的探索,在改革中行成符合适合中国社会的教育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会社会不断输送高素质人才,彻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朱红. 美国高中学分制及其对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育科学论坛,2010年,第8期(总第278期),21-22.

猜你喜欢
走班制中考政策
政策
政策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助企政策
政策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浅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变化
论走班制的应然追求与实然现状
普通高中走班制背景下书院式管理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