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到弥散:网络化下的特色小镇建设

2018-09-26 09:36李君轶李振亭
旅游学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交通网络网络化时空

李君轶 李振亭

我国正处在信息(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通讯网)、高铁及创新创业时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集通讯网、互联网、物联网于一体的信息空间的变革,我国高速交通发展也推动着融高铁、航空、高速公路于一体的高速交通复合网络。两个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的时空叠加成为我国现时代网络化的最大特点,这也使得空间逐步由异质性走向同质性,为集聚到弥散提供空间基础。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8.52%,且仍在快速发展之中,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成本大幅增加,在追求空间范围、人口规模和多元化经济发展的传统规模效益模式下,城市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遏制。而从网络化的发展层面来看,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的时空叠加影响,网络化和新技术的出现,去中心化成为一种潮流,并逐步走向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特色小镇发展是网络化和城市化发展中的必然,从大城市的“大而全”转向特色小镇“小而精”的发展。

一、特色小镇发展时空背景

特色小镇是生产、生活、社会和空间交互的产物,时空压缩和时空聚散为特色小镇提供了发展的机遇,而空间则在同质性和异质性之间相互转换。随着对空间的认知不断地深化,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等不同层面空间的延伸拓展,成为特色小镇发展的时空背景。

1.网络化下的时空压缩

时空压缩是信息时代和高速交通网络时代的最直接结果。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交通网络、通讯网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直接改变了时空格局和尺度,导致时空压缩。而时空压缩又导致文化实践与政治经济实践出现剧烈的社会变化,这构成了后现代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重要特征迫使人们调整空间观念,且重新思考社会行动的形式。特色小镇则是时空压缩的必然结果。

2.逆城镇化下的时空聚散

霍华德认为过去和现在人口向城市集中都可以归纳为城市“引力”。城镇化时代我国是一个典型的集聚过程,几乎所有的资源、信息等都涌向城镇。特色小镇发展是在我国城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尤其是在东部发达地区,城镇化和产业化集聚到一定阶段,急需要破解城市化和产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而提出的。其核心问题是生产要素的供给发生了巨大变革(譬如土地)。在交通网络与信息网络高速压缩时空的影响下,空间由集聚化向均质化转变的趋势日趋明显,集聚化减缓,均质化出现。在空间、资源、要素逆城镇化下城市、镇、村的弥散过程中,特色小镇应时而生。

3.网络化下的去中心化

由集中到弥散是因为诸多条件的变革,这也符合网络化下的“去中心化”。首先,高铁网络、航空网络与高速网络多重交通网络的变化,促使我国从极核的发展、点轴发展向网络化转变。其次,互联网改变时空,云计算等使技术创新、信息传递等不断网络化,网络从节点到云和雾。尤其是在信息领域的“云计算”“雾计算”都是去中心化的典型。我国的交通网络的发展、信息网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走向特色小镇的节点建设是在践行“去中心化”。

二、特色小镇建设的时空约束

张鸿雁针对特色小镇建设给出了九大原则,并对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特色小镇的建设要考虑目前的时空条件,依据时空优势进行发展,同时要考虑时空的约束。

1.时空区位约束

网络化下的特色小镇仍然存在区位选择问题。从交通区位来看,我国郊区化的发展促使城市的集中资源逐渐向郊区空间发散,而郊区空间是特色小镇的第一选择,车程100km的物理距离和1.5h之内的时间距离则成为了绝大部分特色小镇的时空约束。从产业区位来看,网络时代大大压缩了产业发展的信息、资金等商贸联系的时间成本,但作为城市产业转移承载的小镇仍然面临着土地资源等发展空间的限制,也因此特色小镇需要拓展一种能够成就小镇特色的专业化的发展空间。

2.空间形态约束

空间形态是自然地理条件的重要约束,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对空间规模进行了控制(不超过3km2)。3km2的空间范围,1km2的建筑用地对特色小镇的空间规划和设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合理划分生产、生态、生活空间红线,实现“三生空间”的高度协调;另一方面,要在特定的微地貌特征中进行精细设计和布局,深度挖掘地方建筑、地方文化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从而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打造适应生产要求且独具特色的小镇空间形态。

3.空间生产约束

城市空间生产是全球化的产物。由于时空区位、空间形态等方面的影响,特色小镇的空间生产有别于城市空间生产,将受到一定的约束。同时特色小镇的空间生產将改变传统的城市空间生产,成为解决我国城市化问题的重要方式。同时要建构科学合理的空间生产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形态和特定的时空区位内,构建出科学而高效的机制机构体系;二是,合理规划引导产业发展,创新引入现代科技和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在产业布局与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留存原住居民生活空间,保障就业人口生存空间,预留游客的游憩空间。突破空间生产的约束,注入人文关怀,使小镇空间成为人们内在情感寄托的精神地点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三、特色小镇建设的要点

1.网络是特色小镇的基底

创新网络、产业网络、交通网络、信息网络、技术网络等物质与非物质交织的网络将成为特色小镇发展的基底。创新网络与技术网络将为特色小镇的产业提供强力的支持,而产业也将精准定位于产业网络和产业链条中。特色小镇的建设同样离不开交通和信息的支撑,作为物质和信息的载体,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和快捷畅通的信息网络是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破解空间形态、空间区位和空间生产约束的重要途径。

2.智慧是特色小镇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新产业、智慧小镇、智慧民生是特色小镇发展的趋势。产业是特色小镇的核心,在小空间约束下建设集智慧经济平台、智慧经济企业、智慧应用项目等于一体的智慧产业集群将是特色小镇的“发动机”。而立足特色产业集群,特色小镇更应该是集智慧政务、智慧物业、智慧家庭、智慧医疗、智慧导览、智慧物流、智慧安防等于一体的人性化的智慧小镇。

3.创新是特色小镇的永恒主题

互联网时代,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所有的特色小镇都应该是一个创新体,无论是小镇主题的选择还是产业的升级,都离不开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人才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运营管理方式创新。特色小镇更是承载着孵育互联网、金融、创意产业及新兴产业的平台,因此产业的更新迭代、创新技术和人才的引入,活力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打造,是特色小镇持续发展的源泉。

4.空间重构是特色小镇的成败关键

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的重构关系着特色小镇居民幸福感和归属感。生产空间承载着特色小镇的主要生产活动,创造着小镇的经济效益。有限地域空间下,生产空间重构的效果,直接决定着特色小镇是否具有足够的产业动力持续性推进小镇经济的发展;生活空间是居民学习、生活、休闲和日常消费的载体,保留传统的集体记忆和原住民生活方式,构建服务完善的宜居生活体系是守望乡愁的保障;生态空间是生产和生活空间的景观基底,直接体现着特色小镇和谐共生的人地关系,其生态景观的保育与生态安全体系的建立是特色小镇发展的环境本底。因此重构“三生空间”,使其有机协调且达到空间效益最大化,是提升特色小镇居民幸福感和归属感的关键。

5.旅游是特色小镇的功能拓展

特色小镇强调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者的融合,也强调居游共享。但旅游化的特色小镇和特色小镇的旅游化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旅游特色小镇只是特色小镇的一部分。特色小镇是城乡经济文化空间的重构,是未来的一种生活方式,特色小镇可能会成为旅游吸引物,但更多是面向居民设计的惯常环境,而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是以游客服务为前提的。特色小镇是居民的,旅游特色小镇是游客的,并不是所有的特色小镇都可以发展旅游。在特色小镇的发展中可根据小镇的特质植入旅游功能,把握好核心产业文化基因及旅游融入度,将旅游作为特色小镇的拓展功能。

猜你喜欢
交通网络网络化时空
有向图上高维时间序列模型及其在交通网络中的应用
跨越时空的相遇
镜中的时空穿梭
国防交通网络关键节点识别模型研究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基于车道的城市交通网络模型★
基于OPC的网络化群梯管理系统开发
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的深刻变迁
我国食品安全网络化治理的思考